論語中「不亦說乎」的「說」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08 03:31:45

1樓:匿名使用者

「說」通悅,是喜悅、愉快的意思。

基本字義:

說,從言從兌,言辭以兌付。說為古代一種議**體,既可說明記敘事物,也可發表議論,但都是為了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說本意是用話來表達意思,引申為介紹,言論,主張,責備,也是文體的一種。

擴充套件資料筆順:組詞解釋:

1、說話[shuō huà]

用語言表達意思:不要說話。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2、說明[shuō míng]

解釋明白:說明原因。說明問題。

3、說唱[shuō chàng]

指有說有唱的曲藝,如大鼓、相聲、彈詞等。

4、訴說[sù shuō]

帶感情地陳述:他在信裡~著對地質工作的熱愛。

5、說笑[shuō xiào]

連說帶笑;又說又笑:院子裡的人,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她的性格很活潑,愛蹦蹦跳跳,說說笑笑。

2樓:好麗友

說:通假"悅",讀yuè,表示高興、愉快的意思。

3樓:u蝶澈嫣朦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是讀「yuè」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樂」是讀「lè」 古漢語詞典上查的到,「說」通悅,通假字. 是喜悅、愉快的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說」通「悅」,應讀作「yuè」,是愉快、愉悅的意思。

「不亦說乎」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此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為「學過了,然後按一定時間去實踐它,不是很快樂嗎?」。

5樓:戴巨集連

說(yue)的意思是:愉快、喜悅

6樓:歲月不寒

說通悅,讀yue,高興

不也是很高興的事情嗎?

7樓:亦夢之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這個是通假字,通「悅」是愉快,快樂的意思;

出自《論語》,它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全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解釋   孔子說:「學習並且時常地複習,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8樓:笑傲莊主

「說」同「悅」

是快樂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是什麼意思

9樓:銀溪枚曜

而:並且,表連線

時:經常

之:代詞,指知識

說:通「悅」,高興。

10樓:無愛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

【詞目】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讀音】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ù yì lè hū

【釋義】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現在這句話常被用以對遠道而來的朋友表示歡迎。

【出處】《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一無所得。

【注】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作蒙蔽,欺騙解;

殆,書指危險。

朱子雲:不求諸心,故緡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雲: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解】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

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成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解釋】:⒈,必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指應該虛心地向一切有長處的人學習。

⒉ 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參照自己的情況加以改正。這表達了一種極為謙虛的學習態度。

不管什麼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向他學習,對於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也要引以為戒,不要重犯。

注意:三人行,不可理解為 在一起行走的三個人當中,而應理解作在一起行走的多個人當中。在古時,

三、九泛指多次,是概數,不是確數。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語法】:復句式;作分句;含褒義

【讀解】

三人行必有我師。那麼,天涯何處無老師?真正好學的人是 不拘於專門固定的老師的,隨處都可以不恥下問。

從另一方面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 是《里仁》篇裡所說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老師 的優點固然值得我們學習,老師的缺點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借鑑,關 鍵是不要盲目崇拜。

當然,說是這麼說。事實上,老師在我們的眼中多少有些理 想化的色彩,有的還環繞著神聖的光暈,使我們恰恰難以分辨哪 是他們的優點,哪是他們的缺點。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編輯本段]溫故而知新釋義:

?「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慧型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除本章外還有三章。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bù fèn bù qǐ bù fěi bù fā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宋**學家朱熹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

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舉一隅」三句:舉出乙個角為例來告訴學習的人,而他不能推斷其他三個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是: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

------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 經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

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

「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於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於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

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後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

啟發式教育

11樓:柴飇舒如凡

通假字,通「悅」,

是高興、快樂的意思.

12樓:匿名使用者

不斷把學到的知識加以踐行,不也是很快樂的嗎?

13樓:匿名使用者

百科:學過了,然後按一定時間去實踐它,不也很愉悅嗎?

本人:學習了知識之後能夠應用它,這是令人快樂的。

14樓:陀蔚榮忠

說--同悅

高興快樂

愉快學過的知識不斷溫習(總能有新的理解)這不令人愉悅嗎

忙得「不亦樂乎」中的不亦樂乎到底是什麼意思

不亦樂乎是乙個漢語成語,意思是 1 指喜悅 快樂。論語 學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 表示極度 非常 淋漓盡致地意思。醒世姻緣傳 第九十七回 不堤防被素姐滿滿的一盆連尿帶屎,黃呼呼劈頭帶臉澆了個不亦樂乎!清 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 第八回 幾個大人長,大人短,把個陶子堯喜的不亦樂乎。郭沫若 屈原 第...

《雖有嘉餚》 其此之謂乎 中的謂是什麼意思

愛做作業的學生 雖有嘉餚 其此之謂乎 中的謂是的意思是 說,說的。出處 雖有嘉餚 西漢 戴聖 相傳 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 教學相長也。兌命 曰 學學半。其此之謂乎?譯文 儘管有美味可...

王賢其母,說其義中說是什麼意思,翻譯下面文言文 王賢其母,說其義,既舍田子罪,令復為相,以金賜其母。

王賢其母,說其義這裡的說是個通假字 要注意 應該讀成yue說 通 悅 喜歡,讚賞,理解為 君王認為他母親很賢慧,讚賞她的大義作品名稱 田子為相 韓詩外傳 文學體裁 文言文韓嬰 本文是一則典型的儒家教育經典之作。作者通過教誨闡述了為官不貪 忠於國家才能真正盡孝的儒家思想,故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義的母親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