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哪四句體現了保民而王的思想

時間 2022-07-19 03:55:06

1樓:我有

《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是孟子說服齊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論.說明王天下的關鍵,在於保民;保民的根源,在於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於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在於制民之產.這是全篇的章旨.

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對當時社會來說,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當時的人民,正處在七雄「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和「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的水深火熱的環境裡,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正如孟子所說:「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盛於此時者也.

」如果能夠解除戰爭和過度剝削所帶給人民的痛苦,正是人民所渴望的「如解倒懸」的事.其次,這時的國君,都「以征伐為賢」,強調戰爭的作用,孟子則強調民眾的作用,他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保護人民,推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照顧到人民的生活,雖是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立場上,爭取人民的擁護,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但這些思想,卻是符合當時人民的願望的.不過,孟子從齊宣王的不忍之心,來推斷他能夠保民而王,這是唯心觀點,不是從當時社會的客觀現實出發,是行不通的.制民之產即恢復井田制度,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會的農村公社,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孟子提出制民之產的建議,雖然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但他關心人民物質生活,對當時在飢餓死亡線上掙扎的人民是深表同情的.他並且說,人民因凍餓而犯罪,它的過錯不在人民而在統治者.他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飢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學受教育的機會.

這些理想,正符合當時人民的願望,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道主義精神.

2樓:匿名使用者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樓:甄好看假美麗

齊桓晉王之事哪四句體現了廣明,而王的思想,那有很多句,誰能理解?

《齊桓晉文之事》一文中孟子認為讓百姓善良的前提是哪四句?

4樓:匿名使用者

本文通過孟子遊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這篇文章記孟子遊說宣王行仁政。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

5樓:熊熊鶴

孟子一直以來認為,讓百姓去善良的前提是君主君王首先要表率作用。

如何看待齊恆晉文之事章中保民而王的思想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孟子的政治主張和社會思想是什麼?

6樓:歷史小舒心

孟子勸說齊宣王放棄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

在這次談話中,孟子集中闡述了他的仁政和經濟思想,描繪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會藍圖

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主張保民而王百姓安居樂業是王道之始他提出教民的措施是什麼,名句默寫題?

7樓:匿名使用者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教民的話說上面標黑的這句嗎,下面是譯文

(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卻有長久不變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於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一切不守社會秩序的行為,沒有不做的了。

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後用刑罰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假使一輩子都遇豐年,就一輩子都可以吃飽,年成不好也不至於餓死。

這樣之後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定人民的產業,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

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還顧得上從事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麼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麼)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餵養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校的教育,反覆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髮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揹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

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齊桓晉文之事最充分體現了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這一思想的要點主要有幾個方面?

8樓:暮靜雨

《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是孟子說服齊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論.說明王天下的關鍵,在於保民;保民的根源,在於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於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在於制民之產.這是全篇的章旨.

孟子在《齊桓晉文之事》中找出善於比喻巧遇比喻的句子並說明

9樓:教育小百科是我

1、「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意思是: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意思是: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

《齊桓晉文之事》通過孟子遊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孟子的仁政主張,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10樓:伍脩誠

「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

「緣木求魚」「鄒人與楚人戰」等等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試以《齊桓晉文之事》說明孟子論辯文字的特點

樹下的孤影 整句話的意思是 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這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 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孟子 梁惠王上 雲 ...

齊桓晉文之事中所用的比喻排比對偶的作用

齊桓晉文之事 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齊國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記錄。它較為系統地闡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張,充分表現出孟子文章的曲折盡情 氣盛言和的特色,洋溢著一種波瀾壯闊的氣勢美。而這沉雄豪宕的氣勢,又得力於文章論證過程中富於的邏輯力量。孟子早知道齊宣王素有圖霸之大欲,而無行王政之志向。因此,當齊...

求《楚人齊語》文言文翻譯快快快,《楚人齊語》文言文翻譯

sipg鷹眼 看上面的回答是最好的。求這篇文言文的翻譯及答案 急急急! 行不得也哥哥 1.其父又復使其子以問先生 復 再次。使 讓。其事未究,固試往 究 明白。固 同姑,姑且。行先生之言也 行 執行。罷圍解,則父子俱視 視 能看見。2.以問先生 拿。此吉祥,復以饗鬼神 用。此獨以父子盲之故,得無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