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封建時期海鹽生產規模最高峰出現在什麼時候

時間 2025-05-11 18:25:13

1樓:kidding丶

巔峰在明清時期。

海鹽生產在春秋時就有,明清時期鹽商發展越來越好,海鹽生產達到了巔峰。而在這之前的朝代都是礦鹽比較多,海鹽比較少,相對落後。

2樓:匿名使用者

正真的海鹽生產達到巔峰孝做轎是明清兩代。之前例如唐宋元都大多數鹽產地來自礦山和陸地。直到明清兩代鹽水煮、曬鹽業達到巔峰。

例如我國四大鹽場中的長蘆鹽場,雖然是唐代就有,可直到宋代都只是年產數十萬噸。

但是到了明清,因為技術革新等等原因,年產卻高達胡敗百萬噸甚至更高。還有就是運河漕運的發達,時沿海地區鹽的獲取比起內陸鹽**要巧肆低廉,也加大了海鹽開發。

我國海鹽產量最大的鹽場是

3樓:現在你在我眼前

我國最大的鹽場是長蘆鹽場。

海鹽是食用鹽的一種,是將海水引入鹽田,經過日曬、蒸發、結晶而成。特點是不新增任何抗結劑。海鹽的採集較其他鹽複雜,能夠更多的保留海水中的微量元賀山素,瞬間激發並保留食材原有的味道,鮮鹹可口。

主要分為粗鹽、細鹽和片鹽,蒸發海水提煉而成。海鹽製作工藝複雜、生產週期長、生產成本高、口感和品質好。

由於產地不同,海鹽的品質也有很大的差異,漢沽鹽場場區位於東經117°-118°,北緯39°之間,場區內泥沙布底、光照充足、雨水和季節氣候明顯,是海鹽**產區,適合於曬制高品質海鹽。

我國的海鹽生產,一般採用日曬法,也叫「灘曬法」,就是利用濱海灘塗,築壩開闢鹽田,通過納潮揚水,吸引海水灌池,經過日照蒸發變成滷水。當滷水濃度蒸發達到25波美度時,析出氯化鈉,即為原鹽。日曬法生產原鹽,其工藝流程一般分為納潮、制滷、結晶、收鹽四耐拍遊大工序。

就是利用潮汐運動把外海高鹽度的海水推向近海時提取製鹽原料。採用的納潮方式有兩種,一是自然納潮,二是動力納潮。自然納潮是在漲潮時讓海水沿引潮溝自然流入;動力納潮一般採用軸流幫浦將海水引昌銷入,其特點是不受自然條件限制。

我國四大海鹽場中,產鹽量最高

4樓:我不是來喜嗎

答案:長蘆鹽場

渤海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

中國四大鹽場中有三個分部在渤海灣沿岸!

1)長蘆鹽區:長蘆鹽區的鹽場主要分佈在樂亭、灤南、唐海、漢沽、塘沽、黃驊、海興等縣區內。其生產規模(包括鹽田面積、原鹽生產能力和鹽業產值等)佔全國海鹽的25%~35%。

1988年原鹽產量為415萬噸,佔渤海區海鹽產量的。從長蘆鹽區的開發現狀看,天津濱海的塘沽、漢沽等鹽場擴大的餘地不大,隨著城鎮、港口工業的發展,還有進一步縮小的可能,但黃驊、南堡、大清河等鹽場還有相當的發展潛力。

2)遼東灣鹽區:遼東灣鹽區有復州灣、營口、金州、錦州和旅順5大鹽場,其鹽田面積和原鹽生產能力佔遼寧鹽區的70%以上,1988年原鹽產量達萬噸,產值達億元。

3)萊州灣鹽區:該區是山東省海鹽的主要產地,包括煙臺、濰坊、東營、惠民的17個鹽場,鹽田總面積約400平方公里,1988年海鹽生產量為萬噸。萊州灣鹽區從技術裝備水平、產品質量以及企業經濟效益來看,在國內各鹽區中處於先進地位,主要鹽場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以上,單位面積產量高達 73噸/公頃,列北方各海鹽區單產之首。

4)淮鹽產區:因淮河橫貫江蘇鹽場而得名。江蘇鹽場分佈在北起蘇魯交界的繡針河口,南至長江口這一斜形狹長的海岸帶上,跨越連雲港、鹽城、淮陰、南通4市的13個縣、區,佔地653平方公里。

江蘇海岸帶有全國最為廣闊的沿海灘塗,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適宜於海鹽生產。

我國海鹽產量最大的鹽場是()。

5樓:秀城大

我國海鹽產雀鏈量最大的鹽場是()。

a.布袋鹽告歲答場。

b.萊襪慧州灣鹽區。

c.鶯歌海鹽場。

d.長蘆鹽區(正確答案)

我國海鹽產量最大的鹽場是哪乙個?

6樓:吃餃子不加醋

正確答案:長蘆鹽場。

轉型時期我國存在的問題,轉型時期我國存在的問題 100

其實只有一個問題,就是民主的問題,既得利益者肯不肯放棄自己的利益,肯不肯還權於民?所有的問題歸納起來,都是那麼兩個字,民主 現在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只要能自由接觸外界資訊,就一定會投奔民主。中國也不例外啊,18年前的事知道吧?保守派要維護既得利益,所以把這次民主大潮用暴力壓下去了。這導致一個什麼情況...

我國的 生產隊

現在還有啊 只不過是名存實亡而已 人民公社為什麼是鄉級組織?生產隊,生產大隊和公社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和聯絡? 這麼抄說 你就明白了 當面襲的人民公社就是bai現在的鄉或者鎮du,改個名字而已 zhi生產大隊 就是現在的村,dao生產小隊也就是現在的生產隊,這個還基本報名沒有怎麼改變 名字的。人民公社...

我國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的標誌是什麼

曾經滄海今為水 頒佈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闢道路。規定了沒收 徵收和分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