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絲綢之路在史書上的記載,文言文版本

時間 2021-07-16 20:02:18

1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2023年,明朝永樂年間,中國的絲綢之路出現了兩個偉大的壯舉:一個是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因而名垂青史;另一個是亦失哈九上北海,趟出了一條“東北亞絲綢之路”,卻淹沒於文獻。

東北亞絲綢之路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漢、魏、唐、宋、金、元”六個重大演變歷史時期

中國絲綢進入東北亞,可追溯到中國歷史上漢魏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65年)。《三國志�6�1魏志�6�1夫餘傳》載:“在國衣尚白,白布大袂,袍、褲,履革鞜。

出國則尚繒、繡、錦、罽。”夫餘國與中原存在商業**,已被史學界公認。尤其是龍潭山和東團山之間出土的大量漢代五銖錢、漢代白銅鏡殘片,以及印有王莽貨泉花紋的陶片(李文信:

《吉林市附近之史蹟及遺物》,載於《歷史與考古》第1號,2023年。),就是最好的明證。可惜,這條絲綢之路,史籍未載。

而後來的高句麗,由於與漢朝以及中原王朝保持著“藩附”關係,不僅通過**,而且通過貢賞、恩賜、掠奪,獲得中國絲綢。《資治通鑑》載,白巖城主降時被俘,唐太宗憐其有義,“賜帛五匹,為長史造靈輿,歸之平壤。”“八十以上賜帛有差。

” 《後漢書�6�1高句麗傳》生動地記錄了高句麗貴族階層對絲綢的酷愛,“其公會,衣服皆錦繡。” 渤海國貢道是東北亞絲路的第一次高潮(公元698年——925年)

黃維翰《渤海國記下篇�6�1朝貢中國》載:“渤海在唐營州之東二千里,自國都忽汗州西至長安,史言八千里。而遙遣使如中國,有朝貢、謝恩、祈請、賀正、進奉端午諸名。

貢道:陸行,渡遼入幽州境;水行,渡海入青州境。”唐朝也非常重視渤海國的殷勤臣服,為渤海等國等東北亞地區的使臣設定了接待**。

開元二十八年,以平盧軍節度兼渤海黑水等彎府經略處置使,代宗大曆初,改以淄青節度使領檢押新羅渤海兩蕃使,穆宗踐祚,又加平盧以檢押新羅渤海兩蕃使。

有朝貢就有恩賞,中國曆代皇帝對四方來朝的屬國使臣基本採取賞大於貢的政策。唐朝對渤海使臣,不僅有在上朝時根據其品級給以衣冠袴褶的恩典,而且還加授官職。《渤海國記下篇�6�1朝貢中國》載:

“又有賜金魚袋者,二品以上服也;紫袍金帶,三品以上服也;緋袍銀帶,五品以下服也。”於是,這些身穿用絲綢做成官服的渤海人,興高采烈地回到故鄉,不經意地踩出了一條絲綢之路。當然,他們不僅身上穿絲綢,而且要攜帶大量賞賜的絲綢、錦袍、絹帛、錦採、襲衣、綾羅、繡綢、絲布等。

渤海國志》載:高王十六年(唐玄宗開元元年),“遣王子朝唐,十二月至長安,奏請就市交易,入寺禮拜,玄宗許之。”就市交易什麼?

沒有具體說明。但從當時的文獻看,渤海國的商品有良馬、珍珠、熟銅等,唐朝的商品主要是各類的絲綢。《冊府元龜�6�1卷九十九�6�1外臣部》載:

建中元年十月六日,敕諸錦罽(絲織品和毛織品)、綾羅、□繡、織成細綢、絲布、□牛尾、真珠、銀、銅、鐵、奴婢等並不得與諸蕃互市。 宋朝大量絲綢無償地湧入遼地,極大地改變了契丹人的民俗時尚。《遼史�6�1儀衛志二》的記錄,反映了當時契丹貴族對絲綢的依賴。

遼廷除了自己享用宋朝的絲綢,還有賞賜給平民、屬國、部族的跡象。《遼史�6�1道宗五》載:大安三年“夏四月戊子,賜中京貧民帛”。

“丙申,賜隈烏古部貧民帛。” 大安七年二月,“壬寅,詔給渭州貧民耕牛、布絹。”《遼史�6�1禮志四》載,高麗使入見遼主時,在進奉貢物後,就能獲得“宣賜衣物”、“賜衣物”、“仍賜衣物”三此獲得絲綢衣物的機會。

西夏使也有一次“賜衣物”的待遇。其他屬國、部族的使者有沒有?不得而知。

可見,在遼國,絲綢的普及是不爭的史實。 《 金史�6�1食貨志五》載:“四年,以尚書省奏,復置泗、壽、蔡、唐、鄧、穎、鳳翔、秦、鞏、洮諸場。”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建議你去找找張騫的,絲綢之路是後來才有的說法,比較難找

絲綢之路的資料

3樓:eva阿團

歷史: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君主制國家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西漢的張騫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

地理條件: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以長安為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也稱陸路絲綢之路,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大伊朗、累範特、阿拉伯緊密聯絡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上東段到達朝鮮、日本,西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

拓展資料: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與國外,外國由此信之”,稱讚其開通西域的作用。

最早來自於德意志帝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男爵於2023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圖集。2023年6月22日,在杜哈舉行的第38屆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絲綢之路同京杭大運河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4樓:匿名使用者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線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線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

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于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5樓:匿名使用者

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

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

更多:http://baike.baidu.com/view/1239.htm

參考資料: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

更多:http://baike.baidu.com/view/1239.htm

6樓:匿名使用者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

,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2023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7樓:匿名使用者

絲綢之路,毫無疑問是歷史衍變的詞彙之一,其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周朝和秦漢時期。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養蠶制絲的國家。公元前139年,西漢著名的外交家、旅行家張騫帶領一支隊伍,首次從長安出使西域,到達樓蘭、龜茲、于闐等地,其副手更遠至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國進行友好訪問。在回國時,所到國的使者亦隨同回訪中國。

各國商人也緊隨其後,開始不斷地奔波在他們所開闢的絲綢之路上。公元73年,為確保因戰爭所阻的絲綢之路能暢通無阻,班超和他的36名隨從人員出使西域。其副手甘英到達了大秦(古羅馬)並轉道波斯灣,擴充套件了原有的絲綢之路。

至此,一條長10,000裡,穿越廣闊田野、無垠沙漠、肥沃草原和險峻高山的安全通道便將中國的古都長安(今日西安)和地中海東岸國家聯絡起來。絲綢之路從此正式成為中國聯絡東西方的“國道”。

西方人定名“silkroad”是自德國地理學家裡希霍芬(richthofen)、德國人赫爾曼(albert.herrman)始,由此人們把“絲綢之路”的概念擴大為整個古代中外經濟及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有“沙漠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三個概念。

人們通常所指的絲綢之路是穿越中亞、翻過帕米爾高原、抵達西亞的線路。若再往北走,則是北路,往南走是南海路。實際歷史上,絲綢之路並沒有嚴格的界定,三條線路皆由眾多幹線與支線所組成。

北路是指北緯50度橫跨東西穿蒙古高原、越喀喇崑崙山(karakoram)的草原之路。這條路主要是中亞牧民西去的線路,歷史上稱為北路。從北緯40度向西至北緯35度偏南的這一帶沙漠中,曾經有數條線路,但以北緯40度貫穿東西的最長一條線路作為絲綢之路的中路。

人們通常所指絲綢之路從狹義上講就是該線路,即史書記載的商隊(西域以駱駝為交通運輸工具的商隊)所經路線。史書上記載最多的是這條絲路。該網對其做了較詳細、深入的介紹。

南路基本上是指經印度、東南亞至紅海、波斯灣的南海路。古代相當多的東南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都利用此道。

十幾個世紀以來,古絲綢之路將中國的文化與印度、羅馬及波斯文化聯絡起來,將中國的絲綢、火藥、造紙及印刷術這些偉大的發明傳到了西方,也將佛教、景教及伊斯蘭教等及相關的藝術引入中國。自古以來,絲綢之路就一直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紐帶和橋樑。

隨著開發大西北的步伐,絲綢之路在沉寂了數個世紀之後,又重新煥發了她往日的光彩。如今,旅遊者們又可以沿著這條歷史之路盡情瀏覽綺麗的西域風光;探訪引人遐思的古蹟,還可以欣賞到藝術薈萃的石窟、佛龕和文物……而這一切又會使人體會到太平洋時代來臨之際正在騰飛的中國。

絲綢之路的來歷,絲綢之路的來源

地煞 來歷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從長安帶隊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人,共同抗擊匈奴。首次開拓絲綢之路,被稱為 鑿空之旅 此後,漢朝頻繁的派出使節出使西方,漢武帝時期最遠的漢使到了犁軒 今埃及亞利山大港 羅馬人征服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

關於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問題

陶瓷之路 中國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教授曾在給 龍泉市地名志 作的序中寫道,從中國東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灣 阿拉伯海 紅海和東非沿岸,無處沒有龍泉青瓷的蹤跡。這條漫長的 陶瓷之路 實際上就是中國青瓷,特別是龍泉青瓷開拓出來的。在今天世界上的各大博物館,都以收藏中國的青瓷,尤...

海上絲綢之路路線的變化,概括海上絲綢之路的 歷史變遷情況 並分析原因

歧義製造者 定義歷史上的 海上絲綢之路 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海上交通路線,以中國起點,東通日本,朝鮮半島,西經東南亞,印度洋地區,直至西亞和東北非。揚州 明州 寧波 泉州 番禺 廣州 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四大港口。背景絲綢之路,一直被認為是東西方物質與文化交流的 對話之路 自1877年德國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