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州尹是多大的官?

時間 2025-05-28 23:35:17

1樓:匿名使用者

中統五年,並立州縣,未有等差。至元三年,定一萬五千戶之上者洞蠢為上州,六千戶之上者為中州,六千戶之下者為下州。江南既悶模平,二十年,又定其地五納罩陪萬戶之上者為上州,三萬戶之上者為中州,不及三萬戶者為下州。

於是公升縣為州者四十有四。縣戶雖多,附路府者不改。上州:

達魯花赤、州尹秩從四品,同知秩正六品,判官秩正七品。中州:達魯花赤、知州並正五品,同知從六品,判官從七品。

下州:達魯花赤、知州並從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盜之事。參佐官:

上州,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中州,吏目、提控案牘各一員;下州,吏目一員或二員。

2樓:匿名使用者

州與縣是地方上的基本單位。州與縣分為上中下三等,以人口的多寡為標準。在華北,亦即淮河以北,一萬五千戶以上的稱為上州,六千戶至一萬五千戶的稱為中州,六千戶以下的稱為下州。

在華南,五萬戶以上的是上州,三萬戶以上的是中州,三萬戶以下的是下州。縣的區分也是華北華南不同。在華北,六千戶以上是上縣,型裂二千戶以上是中縣,二千戶以下是下縣。

在華南,三萬戶以上是上縣,一萬戶以上是中縣,一萬戶以下是下縣。

華北與華南的州縣,戶口如此不同,然而**的人數卻無分別。上州設達魯花赤,從四品:州尹,從四品;同知,正六品;判官,正七品。

中下州所設的官相同,品級略低。中下陪銷州的州尹不稱州尹而稱知州。中州的達魯花赤與知州均為正五品,下州的是從五品。

中州的同知為從六品、判官為從七品。下州的同知為正七品,判官為正八品。此外,上州有所謂「知事"與「提控案牘」,中州沒有知事,而有所謂「吏目」。

下州連提控案牘都沒有,只有「吏目」,不過吏目的人數有時可以增加為二人。知事以下,是「不入流」的,沒有所謂品級。

上縣設達魯花赤與縣尹,從六品,丞(縣丞)、簿(主簿)、尉(縣尉)各一人,典史二人,品級依次由正七品遞降。中下縣不設丞。中縣的達魯花赤與縣尹,是正七品,丞是從七品,其下依次遞降。

下縣的達魯花赤與縣尹是從七品,丞是正八品,其下依次遞降。蘆租游下縣如果戶口太少,事情不多,便不設尉,而以主簿來兼領。

元朝州縣的官吏,真是少得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最大的州,才有六位官吏而已。在這六位官吏之下,可能有幾位「師爺」、「書辦"、「佐雜」,像清朝的州縣衙門一樣;即使如此,其總數也不過是十幾人而已。

古代的縣官和縣尹有什麼區別

3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你這個問題,我還特意查了些資料。縣尹是正二八經的官名,始於秦。縣官是官名的統稱,包括後來的知縣,縣令,縣尉,都算縣官,如果一定要說有何區別,那我個人認為,縣尹是縣官的一種!

個人見解,勿噴》

4樓:湛藍隕石的隕石

二者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稱呼,都是指的一縣之長。

縣尹是春秋時楚國的縣的長官。楚於春秋時不斷在邊地設縣,作為邊防重鎮,有徵賦制度,擁有重兵,其長官稱縣尹,尊稱為縣公。

則是縣官則是故代乙個縣的長官,現稱縣長。古時一般為七品**。縣官之名,方百里為縣。

縣有正、令、尉之名,則見於春秋與戰國。秦罷候置守,而令、丞、長、尉有定製。漢因秦舊,萬戶以上為令, 秩千石至六百石;不及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此縣官之始也。

5樓:匿名使用者

處朋友彆扭扭捏捏開放點;

古代裡正是多大的官

1.裡正是中國春秋戰國時的一里之長,明代改名里長。春秋時期開始使用的一種基層官職,主要負責掌管戶口和納稅。2.發展演變 最早春秋時,已有裡正一職,負責掌管戶口 賦役之事。論語 里仁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公羊傳 宣公十五年 何休注 一裡八十戶 其有辯護伉健者,為裡正。韓非子 外儲說右下 秦昭王...

元朝立法治財是誰的舉措,元朝的立法概況是怎樣的?

脫脫 toqto a 字大用,哈薩克蔑兒乞部人。元仁宗 延祐 元年 出生在乙個地位顯赫的貴族家庭裡。其祖上跟隨蒙古軍從哈薩克草原來到中原。伯父 伯顏 元順帝 妥歡貼睦爾即位後任 中書 右丞相,獨秉國政達八年之久 父馬札兒臺,仁宗以來即居要職,伯顏罷相後即任中書右丞相。更多的你可以一下 脫脫。希望能幫...

在古代一等忠勇伯是多大的官?

這是爵位,不是官職,公侯伯爵男,伯爵在第三等,有爵位的好處,地位高,但是不一定有實權,就行中國文職將軍,聽著很大,但是實際上大都沒權利的。伯是乙個爵位不是官。這些都是爵位 公 侯 伯 子 男。爵位是一種頭銜,標示著當事人的地們和血統。與官職無關。不過非得有個比較,伯相當於御史,不過沒有實質權利。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