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從軍行主要大意是什麼?
1樓:佳人醉月
王昌齡 從軍行:這首詩反映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保衛國家的豪情壯志。詩的前兩句描繪邊地風光,藉以渲染戰爭氣氛。後兩句集中概括了戍邊將士長期參與的酷烈戰爭生活以及決心破敵的豪情。
王昌齡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樓:雪域籃心
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雲霧,遮得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黃沙萬里,頻繁的戰鬥磨穿了守邊將士身上的鎧甲,而他們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3樓:卿鑲巧
青海湖上烏雲密佈,折的連綿雪山一片黑暗,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生機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經範氏嫡子不返回家鄉。
王昌齡的從軍行表達了什麼情感?
4樓:518姚峰峰
從軍行七首》,表達作者情感分析如下:
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第二首詩悔中頌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的訊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鬥力;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佈的邊塞景觀。全詩意境蒼碧鄭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
知識拓展,作者簡介。
如下: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一作太原(今屬陝西)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培滾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
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的從軍行中的名句是什麼
5樓:承吉凌
王昌齡的從軍行中的名句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補充:1、這兩句詩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凳行。「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
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
2、百戰比較抽象,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凳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
3、但是,金甲儘管磨穿棗粗兄,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
從軍行王昌齡,王昌齡之《從軍行》的全文
梨雲飄雪 邊塞詩 征戍者深沉 複雜的感情 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 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麼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 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其四 ...
王昌齡《從軍行》根據意思寫古詩。求救
西凡子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從軍行 其二 00王昌齡 00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00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00此詩擷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 複雜的感情。00 琵琶起舞換新聲 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
給王昌齡的從軍行 其四做批註怎麼寫
從軍行 其四 唐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注釋1.從軍行 樂府舊題,內容多寫軍隊戰爭之事。2.青海 指青海湖。3.雪山 這裡指甘肅省的祁連山。4.穿 磨破。5.金甲 戰衣,金屬製的鎧甲。6.樓蘭 漢代西域國名,這裡泛指當時騷擾西北邊疆的敵人。7.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