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西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這時,秦國採取應侯範睢「遠交近攻」的謀略,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攻打臨近的小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
上黨的南韓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
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參見長平之戰)。當時,秦軍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北略上黨(今山西中部地區),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絡,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於劣勢,態勢上也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面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採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
他命令趙軍憑藉山險,築起森嚴壁壘。儘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面從事戰場運輸,一面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
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秦國弊遊看速勝不行,便使反問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
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雖然藺相如力諫,指出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任用趙括為將軍。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凱改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制定的戰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
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大敗趙括軍於長平盯卜判,射殺趙括,坑趙兵四十餘萬。趙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五萬人。
長平之戰後,秦國趁勢包圍趙都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持續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竊取兵符相救得以不滅,但國力已大減。
2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藺相如力諫廉頗堪當此任,但趙王不。
3樓:匿名使用者
那時藺相如好像已經離開人世了。
長平之戰後,藺相如和廉頗分別是什麼結局?
4樓:樂樂在此呢
廉頗離開了魏國,最後死在了他鄉,藺相如最後病死了,兩個人的結局都不是很完美的。
5樓:結婚發的
最後廉頗離開了魏國,客死他鄉。藺相如是病死的,而且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了他的訊息。
6樓:不知道有好大
他們分別是病死和客死他鄉的結局,藺相如在長平之戰前就病危了,他大概死於長平之戰期間;而廉頗在長平之戰後受到排擠,離趙投魏,但也不受重用,後投楚,最後抑鬱而終。
怎樣評價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的戰爭評價
此戰,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 趙括則是紙上談兵,在作戰指導上,不察戰場實際情況,輕率發動進攻,又未採取必要措施,確保後方聯絡,是趙軍被全殲的主要原因。而白起能針對敵方弱點,先誘敵脫離既設工事,再分割 包圍,俟其飢疲,一舉...
史記對長平之戰的記載,長平之戰文獻中是如何記載的
長平之戰 選自 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 秦昭王 四十四年 前263 白起攻 韓 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 前262 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 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
滅楚之戰與長平之戰的兵力對比是什麼?
他是中了敵人的反間計了,被別人策反了,並且也是他對於自己的部下不信任,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那是因為秦國想一統天下,所以才發起了長平之戰。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自己能夠穩定自己的地位,而且只有通過這一場戰役才能夠看出來自己國家的強勢,所以這種情況下選擇發起了戰爭,而且也是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長平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