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明清的科舉考試是否考偽古文尚書

時間 2022-09-10 15:55:15

1樓:匿名使用者

“偽古文尚書”還有價值,梅賾所獻《古文尚書》,也包括伏生的今文二十九篇,並非全為偽作。據陳夢家先生考證,偽孔傳當作於第四世紀的東晉,出於江左,為南人之學.故偽孔傳雖然已被證明並非西漢時期的孔安國所撰,但其為伏生所獻今文《尚書》二十九篇所做之傳,因兩漢學者所做註解均已散失,結果我們現在也就只能讀讀梅氏偽造的《尚書》了但是,梅氏本中也不是全是偽造,歷代的學者都對他進行了考證,偽造的篇目也是確定的。

那位教授註解的《荀子》最好? 宋明清有沒有最好的《荀子》註解?

2樓:

王先謙的《荀子注》挺不錯。

瞭解宋明理學可讀朱熹的《近思錄》,令外還有介紹理學的《朱子年譜附朱子論學要語》,《朱子語類》,《二程遺書》等。

瞭解心學可讀《傳習錄》《王文成公全書》

黃宗義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也可以看。

建議網路上搜尋一下梁啟超的《國學入門書要目》,這會對你很有幫助。

如果滿意請採納我的答案。

唐宋明清的科舉考試是否考偽古文尚書?

3樓:來自白金漢宮盡職的翡翠

知道有同題,已解決,可查.

儒家經典是從隋唐到明清的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嗎?

4樓:心月沁靈

儒家經典是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但唐宋元時期也會考詩賦詞,明清時期必考

5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吧,唐玄宗時考詩賦的

什麼是偽《古文尚書》?

6樓:念憶

普遍認為,是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偽作。

7樓:

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秦末漢初戰亂,先秦書籍大量失傳,其中包括儒家經典《尚書》。直到漢景帝時,才在老儒伏生家中發現一部《尚書》,由先秦的古文(即篆書)所寫。於是朝廷出力,將書翻譯成今文(即隸書),並做為太學的教材講授。

之後不久,在孔子後人孔安國那裡又發現一部《尚書》,也為古文所寫,與伏生《尚書》有不同處。但這部《尚書》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只在民間流傳。於是稱伏生《尚書》稱為《今文尚書》,稱孔氏《尚書》為《古文尚書》。

正因為《古文尚書》只在民間流傳,所以後來在戰亂中又失傳,直到東晉《古文尚書》才再現江湖,但人們沒有懷疑這一《古文尚書》仍是孔氏的原本。直到明清時代,學者們才發現並斷定這一《古文尚書》必不是原本,而是晉人偽作,於是稱其為偽《古文尚書》。而真正的孔氏原本《古文尚書》,已經沒有機會見到了。

唐宋和明清的科舉制有什麼區別

8樓:

明清有八股取士,唐宋沒有

9樓:匿名使用者

考試內容不同:

唐朝時期,讀書人在禮部考試及格就叫進士及第,就有做官的資格,卻又不立即受官,還要由吏部再考一次,也就是教育部考了人事部再考。大約“禮部考的是才學,吏部考的是幹練”,既有知識又有能力,才能做官。這個精神,和漢代是一脈相承的。

只不過方法有異而已。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

但是宋人把這個傳統破壞了。宋代的讀書人只要科舉及第,立即就委以官職,不必再經吏部考試。這其實是不對的。

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會做事,而國家需要的是管理人才,怎麼能只看之乎者也子曰詩云,不要歷練?何況所謂考試,原本指的是考績和試用。現在士人“榜下即士”,無績可考,不試而用,就違背了考試的初衷。

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科舉考試變成了“八股取士”,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考試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清朝時期,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的發展,扼殺了人才的培養。

考試的嚴格程度不同:

唐宋兩代,“主要的考試只有一次”,明清卻要從下到上一路考下來。先在州縣考,叫“童試”;然後再省裡考,叫“鄉試”;然後在部裡考,叫“會試”;最後在宮裡考,叫“殿試”。層層選拔,層層淘汰,過五關,斬六將,才能出人頭地。

所以很多讀書人,一輩子就耗在考場上了。

唐宋時期的科舉制度與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有何區別?

10樓:匿名使用者

考試內容不同:

唐朝時期,讀書人在禮部考試及格就叫進士及第,就有做官的資格,卻又不立即受官,還要由吏部再考一次,也就是教育部考了人事部再考。大約“禮部考的是才學,吏部考的是幹練”,既有知識又有能力,才能做官。這個精神,和漢代是一脈相承的。

只不過方法有異而已。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

但是宋人把這個傳統破壞了。宋代的讀書人只要科舉及第,立即就委以官職,不必再經吏部考試。這其實是不對的。

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會做事,而國家需要的是管理人才,怎麼能只看之乎者也子曰詩云,不要歷練?何況所謂考試,原本指的是考績和試用。現在士人“榜下即士”,無績可考,不試而用,就違背了考試的初衷。

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科舉考試變成了“八股取士”,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考試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清朝時期,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的發展,扼殺了人才的培養。

考試的嚴格程度不同:

唐宋兩代,“主要的考試只有一次”,明清卻要從下到上一路考下來。先在州縣考,叫“童試”;然後再省裡考,叫“鄉試”;然後在部裡考,叫“會試”;最後在宮裡考,叫“殿試”。層層選拔,層層淘汰,過五關,斬六將,才能出人頭地。

所以很多讀書人,一輩子就耗在考場上了。

11樓:hyw惜夕

明清時期的制度讓讀書人只知埋頭攻讀經書,不講求實際學問。而唐朝的皇帝不但重視人的學識,也重視其的各方面發展,如:處理事情的能力。

12樓:銳霏符梓倩

試題答案:【答案】b

試題解析:【解析】試

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祕籍。

而通過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制度則昭若日月”足以證明舉薦制度在歷史上當然是有進步性的,唐宋考試製度的確是過於嚴厲,但是推行難度並不大,因為唐宋是科舉制度發展的繁榮時期,“所試科目不合時用”足以證明孫中山認為八股取士當然不值得推崇的,所以,孫中山認為科舉考試在整體上還是以積極作用為主的,當然也是我國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能是b。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孫中山評價科舉制度

明清時期等級制度特點原因,明清科舉考試分為哪幾級

封建君主 的空前加強並發展到頂峰,採用非常規的手段來控制 和百姓 以人丁為主演變為按田畝收稅,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鬆弛。請問為什麼別的國家的古代宮殿怎麼都是綠色的瓦?和中國古代有何不同,是因為附屬國的原因嗎?求指教. 胡斯鵝黃 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宋元明清時期的越南,朝鮮,日本曾做過中國的附屬國,統治...

科舉考試分幾節,科舉考試的具體時間,比如說在幾月份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分四個階段 院試 鄉試 省試 殿試 一 院試也稱 小考 小試 包括由知縣主持的縣試 由知府主持的府試,合格者成為秀才 二 是鄉試,又稱鄉闈,即省級考試。在各省省城舉行,每三年舉行一次,合格者叫舉人,就資格做官 三 是會試,即部級考試,在京城舉行 由禮部主持,每三年一次,合格者叫進士 ...

科舉考試考哪些內容,科舉制度考什麼內容啊

蝸牛得快跑 古代考試內容 在古代中國兩千多年的考試史中,古人幾乎嘗試過各種可能想到的考試內容。從西漢到南北朝的察舉時代,以推薦為主,考試還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那時的考試內容有兩項 讀書人考試經學,在朝官吏考試章奏。此後薦選時代的考試內容變化不多。到了以考選為主的科舉時代,舊的考試內容被逐漸豐富。唐朝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