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必躬親的諸葛亮,這麼做的他是因為嫉賢妒能嗎

時間 2022-04-22 08:10:10

1樓:

第一是劉備身份。劉備一直被稱為劉皇叔,是大漢皇室的遠親側枝,那麼以他的身份,為什麼除了關羽、張飛之外,為什麼最初沒有什麼太有名的人來投靠呢?大漢的基業雖然加起來超過了四百年,但是到了東漢末年,大漢的老劉家,早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威嚴,不說那些多的說不過來的遠親旁支,就是當朝的天子,也不過是諸侯眼中的乙個牌位,因此劉皇叔的身份在當時沒有什麼吸引力。

而袁紹之所以手底下謀士成群,是因為他頭上頂著「四世三公」的光環,祖宗門下的徒子徒孫遍布整個大漢,單以東漢末年各諸侯的人際關係而言,袁紹敢稱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曹操之所以手底下能人多,一方面是因為他把大漢天子給拐到了身邊,占有儒家大義,另一方面他打敗袁紹以後,勢力變得空前強大,能吸引眾人來投,也是應有之義。

東吳之所以能人輩出,是因為北方戰亂之時,江南相對太平,除了本身就有的人才之外,還有不少從北方到南方避禍的,最後也都被孫權收入了囊中。另外,江南的世家為了自身的利益,選擇和「現管」合作,也是不可忽視的一方面。

第二是劉備的經歷。劉備雖然成名之初,就打著皇親的旗號,但是當時他手上一沒錢,二沒兵,親朋故舊也是少得可憐,他為了養活自己,一直是走馬燈似地換地方打短工,乙個沒有固定地盤,沒有固定收入,且前途未卜的落魄皇族,對於有才的謀士而言,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因為謀士不是野生的,而是各大家族費力培養的。

他們不光要脫產搞學習,還要花錢上輔導班,去學習天文,地理,還要知曉天下的軍政大事,還要跟著高明的老師去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好的謀士一般都是家族用錢堆出來的,所以他們學成之後,去投靠明主,幾乎沒有是為了匡扶社稷的,他們幾乎都是為了家族的未來。所以在劉備二十多年的打工生涯中,願意跟著他混的人,少之又少。

後來劉備佔據益州之後,算是有了自己的基業,但是劉備自從單幹之後,一直也沒消停過,不是和曹操打,就是和益州周邊的人打,後來和東吳也打過。試問,乙個正常人,對劉備得有多大的信心,才會不遠千里,冒著被誤殺的可能,穿過非安全區去投奔他。

第三是劉備的地盤。赤壁之戰以後,三足鼎立的跡象才慢慢展露,曹操佔據了北方大部,而東吳則佔據了江東,劉備佔據的是益州和一部分荊州。曹操的地盤最大,交通條件也好,孫權的東吳,也不能算差,而劉備的蜀地……說多了都是淚。

我們既然知道了謀士的目的是為家族謀福利,那麼就能理解,不會有多少人願意背井離鄉的去走棧道,三國時最出名的謀士產地是河南,但地盤是人家曹操的,江南是士族之鄉,但地盤是人家孫權的,益州本地有人才嗎?有,但是一州之地的人才,多又能多到哪去,益州又不是潁川。

我們知道了劉備手底下謀士少的原因,再來看諸葛亮事必躬親的問題,就相對明了了,所謂巧婦難為無公尺之炊,諸葛亮本人的親朋好友就不多,再加上劉備的家底也薄,所以諸葛亮只能像給小企業打工的人一樣,乙個人當兩個人用,還必須是多面手,因此諸葛亮「事無鉅細」,也就情有可原了。

2樓:靈魂忍者

並不是,諸葛亮是為了能讓所有的事情不出任何的紕漏,才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

3樓:職場導師陳老師

諸葛亮之所以事必躬親,就是因為他特別的有責任感,對自己要求非常的嚴格,他不容屬下有任何的一時的不妥當,所以他才希望所有的事情都盡量經過自己的手,這樣他能才能確保事情不會有任何閃失,這樣才不辜負劉備對他的信任和期待。

4樓:莫語

諸葛亮事必躬親,不是因為他嫉賢妒能,而是因為他做事負責人,對很多事情的要求非常嚴格,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他不能輕易的相信別人,就養成了親力親為的習慣。

5樓:露露臉露露臉露

不是的。是因為諸葛亮比較有責任心,希望把事情做得很完美,所以一般都是親力親為。但是他也會尊重有才能的人。

6樓:你到底敢不敢

事必躬親的諸葛亮,這麼做的他不是因為嫉妒賢能,他就是害怕別人做不好,不放心,所以要事事親自去做。

7樓:落花

不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這樣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是自己親自參與,自己謀劃,是為了能夠自己掌握事情主權,從而能夠更好把事情往自己設想地方向去發展。

諸葛亮死後,在嘴巴裡含了七粒公尺,為何這麼做?

用意就是為了讓自己死後將星不損,從而可以繼續守護江山,所以諸葛亮死了之後才要在嘴巴裡面放公尺的。為了迷惑司馬懿,因為在古時候,你是給活人吃的,到時候司馬懿夜觀天象,就會認為諸葛亮還沒有死。他想製造他還活著的一些現象,讓蜀軍可以更好的撤退,避免一些損失,國家更加的安穩。諸葛亮為什麼死後嘴含七粒公尺 諸...

求諸葛亮的事蹟和對他的評論,諸葛亮的事蹟

諸葛亮的事蹟 很多呀 三顧茅廬 草船借箭 七擒孟獲 六出祁山 等等等 三顧茅廬 草船借箭 七擒孟獲 六出祁山。關於諸葛亮的事蹟和評價。語句優美一些的。三國志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

為什麼諸葛亮的評價這麼高

故而,諸葛亮有名氣主要還是因為他對百姓的良政,三國志 本傳有雲 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如此之政績,古今少有。陳壽在寫 三國志 的時候,當時三國已然統一,諸葛亮已經去世了五十年,然而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 益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