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白帝城託孤,為什麼要將諸葛亮和曹丕對比

時間 2021-08-11 16:20:57

1樓:手機使用者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頂尖的謀士之一,他原本躬耕於隴畝,後感於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答應出山相助。此時劉備還沒有任何根基,正是憑藉諸葛亮的努力,才得以拿下荊益兩州,並奪得漢中,成就了霸業。後來劉備託孤白帝城,將一生的基業和幼子全部託付給他,他則一面輔佐幼主劉禪,一面準備北伐,想要完成劉備恢復漢室的弘願,最終累死在五丈原。

很多人都會羨慕他與劉備之間的情誼,認為他們是處理君臣關係的典範。然而事實上他們的關係並非如此融洽,劉備臨終前,曾讓諸葛亮經歷了生死考驗。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當年劉備依附劉表,擔任了新野縣令一職,但是他不甘屈居於此,於是開始招攬人才,後來經徐庶舉薦,他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相助,並對關張等人稱讚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之後他也的確一直倚重諸葛亮,大多數事情都會過問諸葛亮的意見,建立蜀漢政權之後,更是封諸葛亮為丞相,使其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

夷陵之戰失敗之後,他狼狽逃回白帝城,選擇了向諸葛亮託孤,言說諸葛亮的才華遠勝曹丕,一定能夠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如果劉禪能夠做好一國之君,就好好輔佐;如果劉禪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的這段話,看似是待諸葛亮親厚,連皇位都可以相讓,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他一開口就說諸葛亮的才華遠勝曹丕,此言如果與後面的話連在一起理解,則可以理解為他相信諸葛亮憑藉過人的才智,一定能夠一統天下。可是當時是三國鼎立的狀態,東邊還有孫權的存在,他為何單說曹丕不說孫權呢?

也許有讀者會說孫權此時還未稱帝,這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曹丕皇位的**。

眾所周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把持朝政,卻沒有廢漢帝自立,曹丕繼承了曹操的權勢和地位之後,卻逼迫漢獻帝禪位,自己當了皇帝。此時劉備說諸葛亮“才十倍曹丕”,目的在於敲打,而非誇讚。之後那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更是相當於把話點明瞭。

如果他真心想讓諸葛亮在劉禪不成器的時候取而代之,最正確的做法則是留下詔書,讓諸葛亮在廢帝之時,可以名正言順,而不是口頭許諾說“君可自取”。諸葛亮正是看透了劉備的敲打之意,才痛哭流涕的表達自己的忠心:“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通過後來的歷史,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確實如自己所言,明知劉禪無能,卻從未有過反叛之心,反而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劉備卻依舊不放心,在託孤之後,又給此事加了一層保險,他詔誡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在此時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其目的不是提高諸葛亮的身份,而是完全斷絕了諸葛亮的稱帝之路。因為經他如此一番運作之後,諸葛亮與劉禪有了父子之名,如果諸葛亮敢廢劉禪自立,則是“父奪子位”,一定會為天下人所不恥。

諸葛亮智計無雙,憑一己之力說服孫權聯劉抗曹,這才使得劉備有了安身之地,併成就了霸業,在劉備去世之後,他也兢兢業業,以完成劉備一統天下的遺願為己任,可以說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忠義二字。否則以他之能,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就完全有能力取而代之。只不過劉備並不信任他,反而對其產生了忌憚心理,甚至說出“君可自取”之語進行試探。

依據劉備的性格,我們不難想象,如果諸葛亮真有自立之心,會落得什麼下場。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一書,作者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2樓:閒看三國

《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泣曰:君才十輩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劉備這麼說,很可能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是以自己的終生目標為出發點說的,畢竟滅曹興漢才是劉備的夙願。第二方面很可能是在試探諸葛亮,看他有沒有像曹丕一樣奪權的念頭。

先說第一層含義,劉備起兵之時天下大亂,其志便是可以匡扶漢室,所以只要誰和朝廷、和大漢皇帝過不去,那就是他的敵人。當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之後,劉備後半生的敵人就固定了,那就是曹操。

劉備終其一生,除了因關羽之死失去理智伐吳之外,一天都沒有忘記過伐魏之事。

當聽說漢王朝被曹魏取代後,劉備為此曾“痛哭終日,下令百官掛孝,遙望設祭。”從沒有聽說孫權因為漢朝的滅亡而有什麼動作,而是彷彿無事之人一樣置身於外,由此可知劉備的仇恨和目標從來沒有變過。

到了臨死之際,他也終於醒悟自己當初不聽諸葛亮的勸誡伐吳是錯的了,但已經沒有了改過的機會,於是才將自己的遺志託付諸葛亮,但又怕劉禪不成大器耽誤諸葛亮北伐,所以才會說出這樣的話,為了北伐大業,劉備甘願把江山讓給諸葛亮。

事實證明劉備還是有先見之明的,因為之後劉禪果然拖了諸葛亮的後腿。

演義第一百回,諸葛亮大敗司馬懿,正準備大展拳腳之時,司馬懿施反間計,讓劉禪以為諸葛亮要造反,於是下詔宣諸葛亮班師回朝。

前線的諸葛亮收到離詔書後,“仰天嘆曰: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側!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也。若奉命而退,日後再難得此機會也。”

如果諸葛亮自為成都之主,那麼就不會發生這種得勝反退的事情,說不定這一次就可以趁勝而進,歷史也許就要改寫了。

再說第二層含義,劉備託孤的時候曹丕已經是魏國皇帝了,劉備把諸葛亮和曹丕放在一起比,並說出了諸葛亮可以自領成都這樣的話,可理解為這是化被動為主動的一種策略。

劉備知道自己的兒子肯定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所以與其等諸葛亮以後準備充分了謀反,不如趁現在直接就把最壞的結果出說來,看看諸葛亮是什麼反應。

果然,諸葛亮聽到劉備的話後,“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諸葛亮又不傻,當著蜀漢一干開國重臣的面,聽劉備這麼一說,他要是稍微表現的有一點心動或者猶豫,那恐怕就不會再有後來的六出祁山故事了。

有句老話說:伴君如伴虎,稍不小心可能粉身碎骨都不知道是因為什麼。此話一點也不假,劉備當時說出這樣的話具體心裡在想什麼,除了他自己,恐怕沒人能知道了。

但我更願意相信他是真的甘願在劉禪不稱職的情況下由諸葛亮接下蜀漢這架大車的方向盤。

劉備臨死前為何說趙雲不可重用,是什麼原因呢?

3樓:坐古談今

東漢三國時期的歷史史書本來不多,即使是《三國演義》都沒有這種說法。無論是怎麼說,都沒有道理說趙雲重用或不重用。

所有人談的都是《三國演義》而非“三國的歷史”,咋說都行。但既然是聊自然要有個本子兒,即“白帝城託孤”內容。他主要是怕諸葛亮“篡位”。

在“第85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劉備臨終前主要是防止諸葛亮日後有異心。他走三步:

第一步,名為重託,實則測試諸葛亮。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諸葛亮可不是傻子,一聽這話,立刻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叩頭流血。

第二步,打個巴掌,再給甜棗。劉備,讓魯王劉永、樑王劉理跪拜孔明,讓他們兄弟三人都聽諸葛亮的。

第三步,對託孤大臣,特別是最重要的親信趙雲。言說“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

也就是說,他把最後防止諸葛亮“篡位”“弄權”的保險上到了趙雲身上。由此可見,劉備對趙雲多麼重視!

**都沒說過趙雲不可重用,再說也就只能“文字遊戲”“推理遊戲”,至少想讓趙雲安享晚年、兄弟情義這種說法圓不了當時蜀國無人的情況!劉備作為開國之主,難道不怕自己的兒子亡國滅族嗎?

雖說**的東西,你咋說都行,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反正又不是歷史。就好比聊三國、談水滸、白眉大俠等的人,經常愛聊“武功排名”。

其實,現實生活中,這種“武功排名”毫無用處。邏輯上說得通,但現實歸現實。打嘴炮就能爭出國際關係是非,領土歸屬,那就沒有戰爭了。

例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說的是什麼?就是“實力相差不多的人甚至比較懸殊的人”,有時候臨場發揮好的話,打死(打敗)比他強的人很正常。

比如武功強的人昨晚房事過多、吃壞了肚子跑了一晚上廁所、剛和最親近的人吵完架,如此等鞥不一而足。亦或者大意失荊州等等。

例如劉備為了趙雲能夠平安一生,但問題是,劉備臨死前也不想想,此時的劉備天下情況是什麼?蜀國立足尚不穩定、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更是有事兒,最重要的是,東吳曹魏聯手大敗劉備,劉備把半個家當、關張永將喪命。天下正需要有用之人,劉備從常人角度看,他很看重趙雲,怎麼有理由不重用呢?

歷史與**的趙雲是不同的:對《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劉備的重用是在親衛。趙雲是被羅貫中安排為“儒將”身份的,是“忠君”的代表。

關張則是“忠於情義”的代表。歷史上的趙雲和關、張一樣都是領兵將領。

現實中老闆的司機誰都不敢小看,更何況親衛長!高力士、陳玄禮在李隆基的兒子面前在李林甫楊國忠面前,放屁都是二踢腳!

歷史上的趙雲,其經歷和關張是差不多的,都領兵打仗、都獨掌一面兒,只不過重要性不同而已。

在《三國演義》中,他就是貼身侍衛長。專門保護劉備及其家屬們。但是在歷史中並非如此,長阪坡之戰後,趙雲被劉被封為“牙門將軍”,請注意,這個職位是專門為趙雲設定的,蜀魏時期,魏延也得過這個職位,可見這一職位非常重要,而不是平常人所說的一般職位,一般將軍。

牙門將和牙門將軍是不同的!即使是牙門將,也主要是負責保衛主將的偏將、副將。因此,牙門將軍並非牙門將。

同時,曹丕當政時期也曾創立牙門將軍。很顯然,劉備在前、曹丕在後,長阪坡後的劉備,曹丕的爹曹操還沒統一北方呢。曹丕還是好哥哥呢。

之後,趙雲便以保護劉備為主,但也經常與敵交鋒,例如與夏侯惇戰於博望。劉備進入益州後,曾經留守過荊州、以偏將軍領桂陽太守。掌控益州後,為留營司馬主管荊州大本營。

可以說,趙雲基本上是主管後方。

有人會說,如果重視,為啥不讓他去前線打仗呀?

這就屬於只重視前方,不重視後方的**病、老觀點。沒有後方的鞏固,前方打仗能安穩甚至勝利嗎?主管後方軍事事務可以說“獨掌一面”兒,如果不被重視,那絕對不會把“老窩兒”交給那個人的。

前線有關羽、張飛就夠了,為啥要派趙雲前去跟他們搶功,製造矛盾呢。這既不符合各自的特長,也不符合趙雲的性格,趙雲的諡號就是“平順侯”——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

三國中,劉備白帝城託孤為何對諸葛亮如此信任

因為諸葛亮對劉備是非常忠誠的,當初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其實在此之前,曹操就已經找過諸葛亮了,並且想要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當時拒絕了曹操。而劉備也是在三顧茅廬之後,和諸葛亮 天下的時候,讓諸葛亮覺得劉備是可以輔佐的人,諸葛亮這才出山的。並且,在諸葛亮的心中,漢室才是正統,而劉備是漢室的後代,輔佐劉備也就...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為何諸葛亮只有一件事情沒聽明白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劉備說馬稷不可用,但是諸葛亮卻沒有聽進去,還是重用了他,最後導致了街亭丟失 在劉備託孤告訴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時,他沒有聽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重用馬謖為參軍,直到馬謖丟失街亭才恍然大悟。諸葛亮其實都明白,尤其是劉備說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那句話,諸葛亮是漢臣,而且十分忠心,劉備這樣說也是...

劉備託孤後諸葛亮握著蜀漢奪權,諸葛亮究竟有沒有野心?

我覺得諸葛亮當時肯定是有野心的呀,諸葛亮其實是乙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即使當時是有眼生的,他也不會讓任何乙個人看出來,他只會在心裡面默默的做大事。諸葛亮沒有這個野心,因為諸葛亮只想輔助他的皇上,好好管理他的蜀國,因此他並沒有這個野心。劉備託孤時有意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諸葛亮為何到死都沒有做?當初劉備託孤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