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背水一戰”的典故,背水一戰的典故是什麼

時間 2021-07-25 04:23:35

1樓:弦之月

背水一戰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歇和趙國統帥陳餘,率領20萬兵馬,集結在井徑口(即現在河北省井陘山上的井陘關),準備迎戰。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餘獻計說:

“韓信這次領兵前來,一路上打了許多勝仗。他乘勝而來,其勢不可擋。但是他們經過長途跋涉,必定糧草不足,士兵不飽,戰馬也缺乏草料。

我們井陘地方的山路很窄,車馬很難通過。因此,我倒有個主意,可派三萬兵從小路截斷他的糧車。你再把溝挖得深些,牆壘得高高的,固守營寨,不與他們交戰。

這樣一來,他們前不得戰,後不得退,用不了十天,我們就可捉住韓信。” 李左雖然說得條條在理,可陳餘是個書呆子,不聽從他的意見,反而說: “我讀過不少兵法。

兵法上說,兵力比敵人大十倍,就可以包圍敵人;兵力比敵人大一倍,就可以和敵人對陣。現在漢軍號稱幾萬人,其實不過幾千人,況且遠道而來,疲憊不堪。我們的兵力超過漢軍許多倍,難道還不能把他們消滅掉嗎?

如果今天避而不戰,別人會譏笑我膽小。” 就這樣,陳餘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正確意見。 韓信探知陳餘不用李左車的計策,十分高興。

於是他就把兵馬駐紮在離井陘口30裡的地方。待到後半夜,韓信又派出2000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迴到趙營的側後方,埋伏起來,準備襲擊趙營。然後,韓信再派10000人馬作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餘探知韓信兵馬沿河佈陣,哈哈大笑說: “韓信空有虛名!背水作戰,不留後路,這是自己找死!

” 天亮了。韓信帶領後隊兵馬,打出帥旗,大張旗鼓地向井陘口殺來,趙軍立即迎戰。交戰後,漢軍假裝敗退,拋掉旗鼓,向河岸陣地退去。

陳餘不知是計,指揮趙軍拼命追擊。 這時,韓信埋伏的2000輕騎兵,見趙軍傾出擊,立即殺入趙營,拔掉了趙軍旗子,換上了漢軍的旗子。 趙軍追得漢軍退到了背靠漢水的陣地上。

漢軍後退無路,於是他們返轉過身,一個個背水拼命死戰。趙軍久戰不能獲勝,士氣開始低落。後來,當他們忽然又發現背後自已的營壘上都插上了漢軍的紅旗,軍心頓時大亂,紛紛四外潰逃。

於是,漢軍乘機前後夾攻,大破趙軍。他們殺了陳餘,活捉了趙王歇。 勝利之後,有軍士問韓信:

“兵書上說,佈列陣地要右後靠山,左前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為陣,意然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呢?” 韓信說:

“這也出自兵法。兵法上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死地而後存”。

這是因為,置之死地,兵士們為儲存自己生命便會拼死作戰;如果留下生路,一和敵人交手,稍有不利,有的就可能逃跑。”這場戰役後,人們都稱讚韓信很有謀略。

2樓:高樓居士

背水一戰 釋 義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 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

示 例 我軍下定了~的決心,終於殺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背水一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比喻決一死戰。

這個成語**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餘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瞭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

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

“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3樓:殘月棲鴉

韓信背水一戰

劉邦出關與項羽爭天下,韓信受命東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進擊趙國。韓信率軍在離井陘口三十里處駐紮,又選輕騎二千人,手持紅旗,隱蔽山後觀察趙軍。吩咐他們如果趙軍出營,就乘虛入其營壘,拔掉趙軍旗,換上紅旗。

佈置完之後,韓信便率萬人先行,背靠大河佈下軍陣。第二天天一亮,韓信就命令進攻井陘口。趙軍出營迎戰,雙方激戰許久,韓信軍假裝敗退,棄旗丟鼓,退入營壘之中。

趙將陳餘見到這個情景,遂以全軍進攻韓信軍。韓信軍背後是河,無路可退,全都拼死戰鬥,勇猛拼殺。就在這個時候,事先埋伏在山後的漢軍乘虛進入了趙軍營壘,拔掉趙旗,將2000面漢軍紅旗插上。

趙軍見不能戰勝漢軍,便想退回營寨,卻見營寨已被漢軍佔領,全都驚慌不知所措。漢軍前後夾擊,趙軍大敗。事後,有人問韓信:

「按照兵法,應該背山面水佈陣,您反其道而行之,卻取得了勝利,這是為甚麼?」韓信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法的一個原則。

我所率的兵,大多沒經過嚴格的訓練,只有將他們放在死地,他們才能人自為戰,拼死爭殺,如果把他們放在生地,他們都會逃走,怎能打勝仗呢?」

4樓:問者不恥

就是在“楚漢相爭”的時候,有次韓信率領少數的新兵和人數眾多的趙軍作戰。為了防止新兵慌亂,他採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將兵馬背河列陣,結果新兵無路可退只有拼死作戰,最後韓信以少勝多。

背水一戰的典故是什麼

5樓:金果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命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紮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

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拼死奮戰。這時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

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戰後有人問:“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

7樓:羽之瞬間

是說韓信攻趙,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效仿項羽破釜沉舟鼓舞士兵,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大敗趙軍。

背水一戰的典故,急!!!

8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故事:韓信是楚漢戰爭中的軍事奇才。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一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

趙王和大將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佔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準備迎戰。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

正面死守不戰,派兵繞到後面切斷韓信的糧道,把韓信困死在井陘狹道中。陳餘不聽,說:“韓信只有幾千人,千里襲遠,如果我們避而不擊,豈不讓諸侯看笑話?

”韓信探知訊息後,迅速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紮下營來。半夜,韓信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旗幟,從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後方埋伏,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

”其餘漢軍吃了些簡單幹糧後,馬上向井陘口進發。到了井陘口,大隊渡過撓蔓水,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見了,都笑話韓信。

天亮後,韓信設定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率眾開出井陘口。陳餘率輕騎精銳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

陳餘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無法獲勝。

這時趙軍想要退回營壘,卻發現自己大營裡全是漢軍旗幟,隊伍立時大亂。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餘戰死,趙王被俘。

戰後,有人問:“兵法上說,要背山、面水列陣,這次我們背水而戰,居然打勝了,這是為什麼呢?”韓信說:

“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背水一戰”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拼音: bèi shuǐ yī zhàn 簡拼: bsyz

近義詞: 破釜沉舟、背城借

一、濟河焚州 反義詞: 重整旗鼓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解釋: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 宋·秦觀《將帥》:“韓信之擊趙,非素拊循士大夫也,背水一戰而擒趙王歇,斬成安君,是不在乎任之久近也。”

例子: 我軍下定了~的決心,終於殺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9樓:歲月不寒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

10樓:不繫之舟

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軍攻趙,當韓信率軍出井陘口時,他對自己的部隊作了如下部署:首先以一萬兵力背靠綿蔓水佈陣;其次選二千騎兵,每人手持漢軍的赤旗一面,從偏僻小道前進,潛伏在趙軍營壘周圍的山中。然後自己親自率領二萬人馬前去趙軍營壘挑戰,引誘趙軍出壘而戰。

趙軍望見而大笑,以為韓信絕地佈陣,不會用兵,甚為輕視漢軍,開壁與之交戰,大戰良久,韓信丟鼓棄旗,向背水陣退去。陳餘以為漢軍已被擊敗,應該乘勝將其殲滅,遂率全部趙軍空壁跟蹤追擊,向漢軍的背水陣發起猛烈的攻擊。趙軍將士被逼入絕境,前有大軍追殺,後有河水斷路,惟有一戰,才可死裡求生。

趙軍雖然人數眾多,一時難以取勝。就在此時,預先埋伏在趙軍大營附近的二千騎兵,突然發起攻擊,兵不血刃,佔領趙軍營壘,全部拔掉趙軍的旗幟,統統插上漢軍的赤旗。攻擊背水陣的趙軍鏖戰多時,也無法取勝,準備回營休息,不料回頭一看,營壘上到處飄揚著漢軍的紅旗,大吃一驚,誤以為統帥被俘,頓時大亂。

陳餘等連殺多人也制止不住,全軍紛紛潰逃。韓信見時機已到,便乘勢發起攻擊,同佔領趙營的騎兵前後夾擊,一舉擊潰趙軍,大獲全勝,擁有強大兵力的趙國頃刻間就成了韓信的掌中之物了。

韓信當時的三萬兵馬未經訓練,戰鬥力不強,使用此計實出無奈。此計,雖合兵法“置之死地而後生”,但兩千伏兵很是重要,不可輕用。

背水一戰是說誰,背水一戰講的是誰的故事?

韓信。在韓信滅趙國的時候。為了鼓舞士氣。韓信將營宅扎在河邊,斷絕自己後路,最後大獲全勝。不過其實韓信早已制定好計策。用兵偷襲了趙營。胸有成竹,才敢這樣做。現在常用這個成語表示乙個人有決心和毅力作好一件事情。貶義常做孤注一擲解。背水一戰講的是誰的故事?漢高祖三年 西元前204年 十月,漢將軍韓信率軍攻...

背水一戰的人是誰,《背水一戰》的主人公是誰?

背水一戰的人是韓信,背水一戰,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 前204年 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余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裡逃生,並另調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並在軍營內插滿漢旗。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漢軍已經全部...

成語「背水一戰」的主人公是誰,成語故事「背水一戰」主人公是誰?

成語故事 韓信是楚漢戰爭中的軍事奇才。漢高祖三年 西元前204年 十月,韓信率一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和大將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佔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準備迎戰。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