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論積貯書)中殘賊公行,莫之或止怎麼翻譯

時間 2021-10-20 06:44:08

1樓:城市秋天

翻譯:這兩種大禍害公然盛行,沒有人去稍加制止

一、原文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

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二、譯文

管子說:「糧倉充實了,(人民)就會懂得禮節。」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國家),從古代到現在,不曾聽說過這等事。

古代的人說:「乙個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餓;乙個女子不織布,(就)有人要受凍。」生產東西有時間(的限制),但消費它卻沒有限度,那麼(社會上的)財富一定會缺乏。

古代的人治理天下,(計畫)極細緻周全,所以國家的積蓄足以作為依靠。現在許多人放棄農業去從事工商業,消費的人很多,這是天下的大害。**奢侈的風氣一天天滋長,這也是天下的大害。

這兩種大害公然盛行,沒有誰制止它。

國家的命運將要覆滅,沒有誰挽救它。生產的人很少而耗費的人很多,天下的財產怎麼會不用光呢?漢朝自從建立以來,近四十年了,公和私兩方面的積蓄,還(少得)使人痛心。

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百姓就會憂心忡忡;年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稅,(朝廷)賣官爵,(百姓)賣兒女,(這樣的事)已經傳入您的耳朵裡了,哪有治理國家危險到這種地步而皇上不驚恐的呢?

三、出處

《論積貯疏》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論積貯疏》選自《漢書·食貨志》。文題為後人所加。是賈誼23歲時(前178)給漢文帝劉恆的一篇奏章。

西漢建立初年,社會經濟一片凋敝。據《漢書·食貨志》記載,那時公尺價昂貴,饑饉遍地,人與人相食,物資匱乏,連天子出行都弄不到四匹同色的馬駕車,將相只能乘牛車。

漢高祖劉邦採取了一系列予民休養生息和「重農抑商」的政策,到漢文帝時,社會經濟逐漸恢復,但商賈、地主侵奪農民,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廣大農民因破產而紛紛流入城市,成為工商業的傭工或無業的遊民,官僚、商賈的淫侈之風也日益增長。

這些都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糧食的積貯,很不利於西漢封建政權的鞏固,同時北方匈奴的威脅也越來越嚴重,面對這種日益嚴重的內憂外患的實際情況,賈誼就向文帝上了這份奏疏,建議重視農業生產,以增加積貯。

題目《論積貯疏》的意思是:論述有關積貯的重大意義的奏疏。疏,指分條陳述;作為一種文體,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條陳自己對某事的意見的一種檔案,也稱「奏疏」或「奏議」。

賈誼是乙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從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封建統治的立場出發,不像世俗之士一樣,一味地****;而是敢於正視現實,揭露時弊。他從太平盛世的背後看到了嚴重的社會危機,這在他向文帝上的《論積貯疏》中做了大膽的揭露,並提出了他的改革政治的主張。

二、作品賞析

這篇奏疏,是賈誼針對西漢初年在經濟上所面臨的嚴重危機,提出的要注意積貯的重要**。它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加強積貯對國計民生的重大意義,表現出乙個地主階級政治家思想家的遠見卓識。

他提出的主張,對於維護漢朝的封建統治,促進當時的社會生產,發展經濟,鞏固國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育一定的貢獻,在客觀上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在歷史上有其進步的意義。

同時,他的重視發展農業,提倡積貯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有借鑑的價值。

三、作者簡介

賈誼(西元前200~西元前168年),人稱賈生、賈子、賈太傅。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

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太傅。

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2樓:匿名使用者

翻譯:(這兩種)禍害公然流行,沒有人制止它

原文管子曰(1):「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 賈誼故居

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 (2)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3)。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4)。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5);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6)。

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7),莫之振救(8)。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9)! 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

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10)。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11),而上不驚者?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12)。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13)?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之(14)?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15);罷夫羸老,易子而其骨(16)。

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17)。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18),何招而不至!

今毆民而歸之農田,皆著於本(19);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編(20),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21),竊為陛下惜之。 節自《漢書·食貨志》

譯文管子說:「糧倉充實而知道禮節。」百姓不能自足卻可以治理的事,從古代到現在,不曾聽說過。

古代的人說:「乙個農夫不種地,就有人挨餓;乙個農婦不織布,就有人挨凍。」生產(物資)有時間限制但是消費沒有限度,那麼生產能力必定窮盡。

古代治理天下,最精細最周全啊,所 以它的積蓄足以依靠。現在丟棄根本而趨向末技,吃飯的很多,這是天下的大害啊;**奢侈的風氣一天天地增長,這(也)是天下的大禍啊。(這兩種)禍害公然流行,沒有人制止它;國家命運將要覆滅,沒有誰拯救它;生產的很少但是消費的很多,天下財產怎能不竭盡?

漢朝成為漢朝,將近四十年了,公家和私人的積蓄,還可(讓人)哀痛。天錯過農時不下雨,百姓將疑慮不安。年歲很壞沒有收成,(朝廷)賣爵位(窮人)賣子女。

已經聽到耳朵裡了,哪有治理天下危急到這種地步而君王不驚慌的? 世間有荒年豐年,是自然的常態,夏禹、商湯(都)遭受過(荒年)啊。假如不幸有方圓二三千里的旱災,國家拿什麼救濟(百姓)呢?

突然間邊境有了急事,幾千、幾百萬之兵眾,國家用什麼給他們發放糧餉?兵災、旱災相繼而來,天下(財物)大大缺乏,有勇氣有力量的聚集**而橫行劫擊,身體衰弱的、年老的人交換子女而咬他們的骨肉;政治沒有完全通達啊,遠方的能有二心的人,(就)一道發難而爭著起兵了。才驚恐而想辦法對付他們,**還來得及呢?

積蓄(這件事),是天下的命脈啊。如果公尺粟多而財物有餘,做什麼而不成 相關圖書

功呢?用它來攻就能獲得,用它來守就能堅固,用它來作戰就能獲勝。使敵對的人歸順,使遠方的人歸附,招什麼(人)而不到來?

現在驅使百姓而回歸到農業上,都附著在根本(事業)上,使天下人自食其力,(從事)工商業和吃閒飯的人,轉過來回到農田,那就積蓄充足而人們(都)樂得其所了。(本來)可以達到富足安定天下,卻竟然造成這種令人危懼的情形!(臣)私下為陛下痛惜。注釋

文言文翻譯

3樓:遠巨集在路上

翻譯:

因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認識,第三要持之以恆。有志向就不甘心為下游;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一得到自我滿足,如河伯的看到的海門,如井底之蛙的看天,都沒有認識的人了;一般的人就沒有不成功的事。這三者缺一不可。

4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向則自己不甘心為下流;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滿自足,像河伯觀海,井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人;有恆心則沒有成不了的事情。

這三件缺一不可。

原文出自《曾文正公全集》

5樓:碧根裹

出自曾鞏的 與王介甫第二書

古之人有行此者,人皆悅而恐不得歸之。

古時候的賢人有這樣的操行的,

老百姓都心悅誠服,唯恐不能歸附於他。

其政已熄而人皆思,而恨不得見之,而豈至於謗且怒哉!

即使賢人的政事已經終止,人們都還會懷念他,並且因為見不到而深以為憾,

又怎麼會遷怒而去毀謗他呢?

比懶作書,既離南康,相見尚遠,故因書及此,足下以為如何?

我一向懶得寫信,既然已經離開了南康,

相見還遠,因此就寫到這了,您認為怎樣?

6樓:c調隨語

《素書》安禮章:見已失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預避之。

【張氏注曰】已失者,見而去之也;將失者,慎而消之也。惡其跡者,急履而惡鏱,不若廢履而無行。妄動而惡知,不若絀動而無為。

原文的意思是:見到損失,要警惕再次發生,見到(之前的)劣跡,應該預先(採取措施)去避免。

你這段話是後人對《素書》的註解。看到已經失去的,見到(損失)就讓它過去吧。而對於將要損失的,(應該)警惕並且消除(隱患)。

厭惡前人的事蹟,急著前行而犯錯,不如停下腳步不前行。輕舉妄動不如笨拙的(探索著)行動,即使沒有什麼成果。

我感覺這後人的註解太過複雜,畢竟讀書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文中惡鏱,因為鏱字沒有具體釋義所以是猜測翻譯的,希望有幫到你。

7樓:我是老夫子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麼意思?

①《名》耳朵.《鄒忌諷齊王納諫》:「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②《名》形狀像耳朵的東西.如「木耳」、「銀耳」

③《動》聽說;耳聞.《漢書·外戚傳》:「又耳曩者所夢日符.」

④兼詞,相當於「而已」,譯作「罷了」.《莊暴見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赤壁之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赤壁之戰》:「田橫,齊之壯士耳.」

⑥《形》位置在兩旁的.「耳門」、「耳房」.

論積貯疏的創作背景,論積貯疏原文及翻譯

西漢文帝時代,是漢代所謂的 太平盛世 即 文景之治 的前期。賈誼以他敏銳的洞察力,透過表象,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危機。當時,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也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國內封建割據與 集權的矛盾 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間的矛盾都日益加劇,...

神武如何(怎麼)打書技巧 位置論

1 我不是大神 我只是乙個玩了2年神武的新手 但是我比較愛琢磨。我所說的位置論 是技能的位置 很多人都知道 固定的一套技能不管出現在哪個bb上 位置都不會變的 好比如 你的神獸技能是高勇 高比 高連 高追 那麼這套技能打在其他bb身上也是這個位置 這個順序 所以呢 我的理論就是如何在打書的過程中減少...

求僧人懷素《論書帖》的譯文

參考譯文一 我自問書法,比若山丘,那山也不高,地也無靈氣 比作潭水,潭也不深,水也未夠清澈 書法不甚精道,也寂寂無聞。後來對書法的感悟加深,尤其警惕書法的 藏 和 真 但又因痛風疾患而作罷,這種狀態維持了將近有四年了,而今筆勢上誇張浪漫的風格又都比往年更進一步。近來對書法的困惑稍微減少,現在這種體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