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加工剩下的玉怎麼處理?是不是做成小東西

時間 2021-05-06 08:10:02

1樓:國家藝術中心

可以磨成小珠子,或者做成戒面、小掛墜等。

玉加工以後剩下的粉末能合成玉器嗎

2樓:匿名使用者

今年剛接觸手鐲行業,做加工手鐲這塊,第一關機房,可以留下一些粉末,到了磨粗沙那關,基本上看不到粉末,所以做完乙個手鐲剩下來粉末很少。我覺得不能,至少沒聽過能合成。 算是廢料

玉石怎麼加工

3樓:匿名使用者

找個工作室。和師傅溝通下設計方向自己的想法。然後設計。出型。做細工。成品後打磨。最好一件成品全部完成

古代人是怎麼加工玉製品的

4樓:江洋大稻

製玉領域最大的變化是製玉工具的進步。過去靠雙腳不斷地登踏製造動力,現在換成了電動馬達,過去切磨工具一分鐘轉幾百轉,現在一分鐘能上萬轉。手工製玉雖更溫潤但其費時費力是難以想象的。

張廣文先生在《玉器史話》中有一段記述,可見手工製玉的繁複。「玉器製造的工序極複雜,碾製一件玉器需要畫樣、鋸料、做胚、做鈿、磨光、刻款等主要工序。玉材硬度一般在七度左右,質地非常硬,普通金屬刀具不能刻動,加工時需要用琢磨法碾製。

一般是在乙個桌凳上安上腳踏皮帶傳動裝置,帶動乙個砣子旋轉,砣子有大有小,依加工需要更換,最小的砣子僅有釘頭大小,砣子上加水,再加著一種極硬的「解玉砂」在玉材需要加工的部位,旋轉碾磨,因而加工速度極慢。一件玉器,不僅材料貴重,製造時所用工時也非常浩繁,特別是清代宮廷製玉,速度極慢,成本相當高。例如乾隆三十年七月蘇州解辦的青白玉大碗,高三寸五分,口百五寸八分。

每件做胚用六七十工,打鑽掏膛九十一工,做鈿六十三工,光玉四十一工,鍍刻年款四字做四工。由此而知清代製玉用工之一斑。

故宮博物院玉器館有《製玉圖》一套,約為清人所繪,共 12 副。製玉圖風格寫實,記錄描繪出製玉的主要步驟。每圖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描繪出製玉的手法,下部描繪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

第一幅「搗沙研漿圖」。過去製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著在砣與玉之間的沙,一點一點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

琢玉用的沙是從天然紗中中淘出的,分紅紗、黑沙、黃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達到 8-9 度。搗沙、研漿是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粗細程度。把搗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澱,沉澱過程中,粗細自然分層。

第二幅「開玉圖」。把大塊的玉石分解,要用類似於鋸的工具。過去多用竹板彎成弓形,又稱弓子。

圖中畫的更象鋸。開玉的弓弦是鐵絲製成的,幾根鐵絲擰成麻花股。開玉時在弦上加解玉沙,並不斷加水,慢慢把玉材「磨」開。

第三幅「扎砣圖」琢磨玉的輪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當於「切」。把玉材切開,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第四幅「衝砣圖」。衝砣是粗磨,相當於做胚。

第五幅「磨砣圖」。相對衝砣來說是進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礎上磨出細節。

第六幅「掏堂圖」。掏堂即掏膛兒。如鼻煙壺、瓶、碗、筆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兒要在玉器上先鑽出乙個眼,然後用特別的砣一點一點地把內部的玉磨掉。

第七幅「上花圖」。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種花紋。從圖中可以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種類也更多。

第八幅「打鑽圖」。打鑽是用乙個管狀的磨具,在玉器上鑽出圓圈狀的溝槽。鑽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圓柱打掉,即可掏膛兒。

圖中還有個細節,即在橫桿上掛了乙個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幅「繡花圖」。即做透雕、鏤空。

第十幅「打眼圖」。在玉器上磨出乙個眼兒。

第十一幅「木跎圖」。木跎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蘆瓤作的。

第十二幅「皮砣圖」。皮砣是牛皮製成的,是玉器的最後工序拋光上亮用的。

製玉的機器很象現在車床。前面是轉動的砣,右邊有乙個盛水的盆,收集從玉器上流下來的水和沙,所以這個車床樣的機器也叫「水凳」。現在的製玉工具非常先進,能製作出非常精細的花樣。

現在琢磨玉器只在磨的時候不斷加水,再不用加沙了,因為沙已經跟砣合二而一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從古話 中就可以知道啦

玉不琢 不成器

手工做的

古人的製玉工具和製玉方法會在古玉上留下那些特殊的痕跡?

6樓:額度是對方

我國關於玉器製作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兩萬年前。兩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山頂洞人就已經開始了一些原始飾品的製作,這些製作比較粗糲的飾品材質各異,主要有獸骨、貝殼和石頭(石頭包括一些河磨石、透閃石等)這三種材質。製作工藝上除了簡單的鑽孔刻畫外,甚至還有染色工藝(暫不確定這些顏色是出於先民們刻意染色還是自然染色,因為當玉器、石器與硃砂等顏料放在一起長達千年之後,在它們的表層就會形成硃砂沁,所以不能排除自然染色的可能)。這一系列的發現,足可見兩萬年前原始人類就已經掌握了石器的鑽孔技術和刻畫技術。

西周時期 雕刻動物

早在舊石器時期,先民們就已經有了愛美之心,於是就有了佩戴飾物的習慣,最開始先民們只是有意識的將一些漂亮的石頭上鑽眼穿繩佩戴,在飾品上還沒有出現刻畫雕琢圖案的痕跡。先民們利用當時所捕殺動物的獸齒或較尖銳的石頭做鑽頭,在實用器和飾品上面鑽孔。

漢代 玉雕人

後來經過無數次的製作之後,先民們發現在鑽孔時加入一些硬度比較高的細沙不但會加速鑽孔的速度,還會增加鑽頭的使用壽命,而這些硬度較高的細沙主要是指被後世稱之為「解玉砂」的一種細沙。因為技術的限制,當時的人們只能用雙手轉動鑲有獸齒鑽頭或者石頭鑽頭的木棍來打眼,至於器物的表面也只能用最原始、最初級、最簡單的打磨方式來製作器物表面簡單的形狀,所以最初的玉器大都是素面無紋,器型通常被磨成圓形或者被磨成方的。

石器 齊家文化

距今約八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在玉器的製作方面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紅山文化時期的玉器還看不到細陰線,其上的「牛鼻穿」和陰刻線都是由最原始的方法製作的,「牛鼻穿」是由石鑽頭加解玉砂鑽出(紅山文化的孔道一般由桯鑽和管鑽加解玉砂鑽出),而陰刻線則是由繩子帶動解玉砂琢磨而成。所以在紅山文化時期應該還沒有出現能夠製作出較細陰刻線的旋轉陀機。

紅山文化玉鴞 牛鼻穿孔

陀機出現的時間很多人認為是良渚文化時期,但筆者認為砣機的出現或許與製陶工藝工具的發展出現有極大的關聯(因為製陶工具也是由腳踩來帶動旋轉,砣機的原理也是如此,究其原因無非兩點。

第一就是給製玉解玉提供更大的力度,第二就是用腳蹬可以解放雙手,讓手去更好的操作解玉琢玉的細節處理)當然關於砣機的出現時間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是大多數學者認為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細陰線不像也不能夠是用繩子加解玉砂就可以製作出來的,這種細密的陰刻線更像是用刀加解玉砂磨出來的。關於砣機現在可以定論的是,商代製玉的工藝可以確認是雙人操作的砣機制作的,而且商代已經用青銅陀具替代了原來的石質或者骨質鑽刻工具。

從上文我們可以知道先民們最早用的雕琢工具是野獸牙齒或者石製較尖銳的工具。先民們用這種硬度偏弱的工具在玉石上反覆刻畫,可能是千百次的刻畫才形成了這些館藏文物的線條和形態。

雕刻精美的玉器區域性展示

良渚文化玉器表面上的那些細密的圖案很多線條都是用傳說中的「昆吾刀」刻製的,而關於「昆吾刀」究竟為何物?現在還在**,這種刀是否為青銅所製呢?但如果它是青銅製作的話,那麼為什麼良渚文化沒有青銅器出土呢?

反倒是幾乎沒有在玉器表面雕琢圖案的齊家文化有很多青銅器物的出土,這一現象是否有悖常理呢?

齊家文化 青銅刀

還有就是齊家文化中雖然出現了青銅製作的鏡子、青銅製作的刀以及青銅製作的斧子但並沒有出現青銅製作的解玉工具。而青銅製作的砣具,直到商代才出現。青銅砣具的出現使得製玉工具有了很大的提公升,所以商以後的玉器紋飾也因為青銅冶煉技術的不斷提公升而變得越來越精美。

當然,關於上古製玉在《詩經·小雅·鶴鳴》中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事實上這句詩是被改過詞語的,其實原文是「他山之石,可以錯玉」。而這裡的「他山之石」指的就是砣子和黃沙、紅沙、寶沙等磨玉用的細沙,其硬度高於玉,因為它們通常被用來解玉,所以統稱這些硬度大於玉石的細沙石為「解玉砂」,而這句詩中「錯」有磨礱之意。

到了漢代因為鋼鐵冶煉技術的發展與成熟青銅砣具開始被鐵製陀具取代。因為鐵製砣具比青銅砣具更加堅硬耐用,並且自西漢發明「炒鋼法」之後,中國的鋼鐵技術一直領先世界(炒鋼法工藝領先於歐洲八百年),所以鋼鐵砣具一直延續到現在,不同的是鐵製陀針越來細,樣式功能也越來越完善,砣具的硬度也隨之增強。

刻有阿拉伯文的玉雕

古代玉器製作一般有選料、開大料、扎鍋、衝鍋、磨鍋、掏膛、鏤空、上花、鑽孔和拋光的工序。

加工玉的第一步就是得把玉石切割。即開大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解玉」,解玉一般用大型的線鋸由兩人拉動配合解玉砂切割大料,然後就是上陀機用大陀輪切出大樣,再經過成型、碾陀上花、用桯鑽鑽孔、搜弓鏤花,皮陀拋光,一件玉器才能算是成品。

那麼古人沒有現在的電鋸等先進工具,他們是如何將這麼繁雜工藝雕琢到見方大小的玉料上呢?

估計您想不到,最初的解玉是用麻繩鋸。在鋸的時候,麻繩上沾有解玉砂,因為摩擦受熱會使麻繩燒斷,並且受熱後會加**繩與玉料之間的摩擦力,解玉砂也會在摩擦過程中大量掉落,所以古人會不斷的往麻繩裡加一些硬質細沙和水,這樣就能把玉石切割下來。不過這樣不停的拉鋸非常費工夫,也很考驗人的耐力,當然也非常辛苦。

並且這樣雕琢的切口會留下明顯的波浪紋。

玉璧 西漢

切割下來之後就要琢玉,打磨光滑後再進行下一環節的加工。因為接下來的加工需要更精細化的雕琢,需要雙手專門去調節力度、角度和長度,於是古人就發明了砣機,砣機的發明使得玉工的雙手得到了解放,更加方便研磨和操作。史前社會的玉工是席地而坐,把玉放在大的砥石上,加以蘸水沙研磨,打磨成光滑規整的形狀。

文化器製作刻痕

其次就是鑽孔。鑽孔在古玉製作上很是重要,因為大多說古玉都是用作佩戴或者穿繩附著與衣帽之上。因為孔道在古玉上很普遍,所以孔道是鑑定古玉的重要途徑。

首先對於古人而言,鑽孔是個時間活兒。已知出土最早的鑽頭是一些用黑石英製成的,黑石英的硬度是7度,而一般的玉是6,經過實驗,將用同種材料仿製的鑽頭裝在木柄上,通過人力或者原始機械反覆旋轉,最終可以在玉料上打出孔洞,但是這種製作方式非常考驗製作者的耐力。關於孔道製作如果仔細觀察古玉就會發現,在玉孔處會有解玉砂旋鑽所遺留下的螺旋紋,如果將螺旋紋在放大鏡下觀察後你就會發現螺旋紋上會不規則的排布有晶粒狀凸點。

老珠子孔道

在講了古人製玉的一下方法之後,下面我們具體詳述,看看古人究竟是如何用「他山之石」來加工玉的?

首先我們要看一下一種流傳千年的製玉機器,這種製玉機器就是砣機,它又名「水凳」,而我們經常聽到的「坐水凳」這個詞就是形容,製玉工作者製玉時的狀態為坐著製玉!

戰國玉印章上的砣工

解玉砂,解玉砂往往都是用比玉石硬度高的礦物,細小的解玉砂一般直接來自於河道,而那些比較粗大的解玉砂會被用於鑽孔或者充當切割工具,解玉砂比較尖銳的會被用在一些繁雜的紋飾雕刻上,大塊解玉砂的用途類似於我們現在切割玻璃用的玻璃刀尖部的金剛石。

各種細砂

砣具,最常見的工具,可用於切割、鏤空、鑽孔和打磨。相當於咱們現在的切割機。

線具,同樣是用於切割,一般會做成弓形鋸的樣子,用於玉器的鏤空,拉絲工大都為線具切割而成,但是這種切割非常麻煩,切一塊玉都要數小時之久。

線具切割鏤雕的玉簪首

管具,管狀道具主要用來打孔,一般都是滿滿鑽進去的,如同鑽木取火一般,鑽出乙個孔來,這種孔道一般而言比較大。

桯具,也是用來打孔的,不過是實心的,這種孔道比較小,一邊用於穿繩連綴,比如金縷玉衣的玉片孔道都是這種方式製作的。

桯具打出來的孔道

總之,古人製玉因玉而製,隨形而造,孔道和痕跡是古玉鑑定的必由之路,在筆者看來鑑玉學很多鑑定知識都來自於痕跡學原理!

周公解夢夢到賣玉器首飾的玉器街

藤鑽 夢見玉器 夢見玉器,是發財的前兆。夢見得到玉器 戒指等,將喜得貴子。夢見懷中很多玉器,凶兆。夢見玉器碎了,凶兆。夢見碧玉,是愉快的象徵,會帶給你成功和愛情。夢見玉積如山大富貴。夢見很多的玉,你即將發大財。夢見得金玉環生貴子。夢見得到金玉耳環 戒指 手鐲等歡類財寶,將喜得貴子。夢見胸口捧著一大把...

平洲玉器街的歷史,揚州玉器街的歷史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由陳廣 陳作榮 陳銳南三兄弟創辦的平洲平東墩頭玉器加工廠 屬社隊企業 承接省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的玉器發外加工業務,以加工光身件為主。由於陳銳南先生管理有方,加上洗腳上田的玉器廠工人刻苦敬業,在省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的幾個發外加工點中,墩頭玉器廠的加工技術最好 質量最佳,業務量不斷增加,...

明清玉器的簡介

妮露 注音 m ng q ng y q 明清玉器千姿百態,造型各異。清代玉工善於借鑑繪畫 雕刻 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 陽線 鏤空 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歷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並加以糅合變通,創造並發展了工藝性 裝飾性極強的治玉工藝,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較高的藝術造詣。明清時期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