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夢境讓我開始接觸佛學和道學,初學很迷茫,希望有佛家道家的師傅給於點撥

時間 2021-07-04 11:38:26

1樓:道法字

不管學佛還是學道 先多讀經 我建議你讀讀佛道兩家的經 但不要去讀那些所謂的什麼大德什麼法師寫的書 不要信他們說的 要信經 如果學佛 我建議你多讀 蜜多心經 和往生咒 心經可以為你開悟 往生咒可以超度你的冤親債主 能掃清你修行的障礙 如果學道 那我建議你看看道德經 平時多讀清靜經 如果你時間充足可以讀讀早晚課 不要急著拜師 也不要急著選擇 自己想好以後再準備專門學那樣 兩家的經好多都是相通的 也就是走的路不同但是到了最高境界都一樣了 我個人意見 我對那些大德法師寫的書並不贊同 要去讀經 不要被那些**以外的經典給誤導了

2樓:六度萬行

可以先看看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

3樓:

明白師傅很少很少。

要找師傅不是發個貼就能找到的。需要修自己的福氣。

我推薦你看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乙個人應該怎麼樣的修行,如何產生福氣,說的很清楚。

勿以簡單而輕視之。

4樓:

家裡人是否反對你學佛或者學道?如果不反對,我或許能幫助你。

5樓:炁子

敝人也是從無信仰的狀態起步,在「信仰市場」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貨比三家」,逐一了解佛學、道學、**教、伊斯蘭教等一切正信宗教以及各主要哲學流派之後,發現這些人類精神的璀璨之珠背後的共通之處,都是揭示我們所處四維時空之外絕對世界的真相。建議你先認識貫通宗教門派、哲學、藝術等等不同領域顯現的同一真相,然後再做選擇,或者,不再選擇。

若有緣,樂意成為你探求真理之路上的一塊鋪路石。

6樓:以號登出

我建議你可以去看《為什麼要學佛》和《怎麼樣學佛》

7樓:靈助

你用心不專,所以是得不到真善知識的點撥的!

等你想好了到底是學習佛學還是道學的時候,自然會有人來幫助你的!

阿彌陀佛

佛家和道家有什麼區別與聯絡

8樓:

1、對生與死的態度是不同的:

佛教的目標是「必殺技」,它脫離了生與死。道家對生活有積極和積極的態度。

2、起源和信念是不同的:

佛教和佛教的誕生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卡迪羅·羅威(kadiroluowei)古代印度國王喬達摩·悉達多(gautamasiddhartha)建立的。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

道教否認宿命論,認為人們有命運,但他們並不鼓勵人們辭職,而是希望人們能夠創造命運。

道教認為,道教是通過不朽的鋼筆將這本書傳給高階名人,然後將講道傳播給世界人民的神靈。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

3、歷史不同:

創始人命名為悉達多·高塔瑪(siddharthagautama)(西元前565年至前486年)。佛教誕生於西元前5世紀的古代印度。

道教是祖父田始張道陵的建立,至今已有2023年的歷史。

道教的發源地是甘肅廬山,江蘇省茅山週至樓關臺。

9樓:隨緣蘇迪

我對佛家和道家一些重要思想的理解

(一)這兩家的一些重要思想及我的一些理解

古今中外沒有誰不體會到人生的苦短與無常-生離、死別、疾病與孤獨等。人們不外乎有兩種途徑來解決這些問題。一種是大力發展生產,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這種外求的方法;一種是象佛家、道家通過修煉自我這樣的內求方法。

事實上,抵禦人生的苦短與無常是世上各種哲學思想、宗教思想產生的根源,當然也是佛家、道家思想的根源。

我們知道擺脫人生的苦短與無常實現涅磐(這裡"磐"字錯誤,應該是木字底而不是石字底,但我拼不出這個字)或稱跳出輪迴,成仙或稱長生不死分別是佛家、道家的最終目標,從這方面來說,佛家、道家這兩家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我們可以注意到涅磐、跳出輪迴、成仙、長生不死,這些思想概念表面理解起來是容易的,可是實際上古今中外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其要求的境界,也就是這些思想境界與現實有很大的差距,從而使得它們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流於表面化、幻想化、神秘化與迷信化。而且佛家、道家那些已得道或已有很高的成就的先賢們由於所處時代本身的侷限性,所以無論他們的道行有多高深,他們的認識、思想都或多或少的帶有侷限性,從而使得這兩家思想本身就會具有一定的侷限性。

我在這裡並沒有貶低這兩家而抬高其他派別思想的意思。我認為世上任何派別思想都會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即使有那個派別聲稱他們以得到了宇宙的終極規律,但是他們敢說對於宇宙的無數層次面上的具體規律都已得到了麼?

所以說:道無止境。不承認這一點的人,很難得道。

我認為總體上佛家、道家的哲學思想是科學的,而由這些哲學思想指導下進行的修煉或證道則是開發人類自身的科學方法。仔細分析比較佛家、道家的哲學及其修煉我們會發現驚人的相似之處,雖然它們的看問題的角度和表現形式不同。

1、它們的出發點都是相同的,都是要擺脫人生的苦短與無常。

2、它們的哲學是相似,原因如下:

道學強調的是萬事萬物源於 "道",它認為"道"是無法形容的,是沒有具體形態的,是恍恍惚惚的,可是你說"道"是恍恍惚惚沒有蹤影,在恍惚之中卻有形象,你說"道"是恍恍惚惚沒有形狀,在恍惚之中卻有實體,你說"道"是幽深神秘沒有邊際,在幽深之中卻有極細微的東西。這樣我們可以看到"道"有"無"和"有"的兩重性,"道"不是"無"也不是"有","道"即是"無"又是"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正是對以上道學哲學的歸納,其解釋如下:

先解釋"一"指統一的規律或太極或"無之極"或"物之極"("無之極"是無到了極限,"物之極"是物質聚集到極限,這時就是處於宇宙的**點,這時時空沒有意義、物質沒有形狀),"二"指對立統一的兩方面即"陽" 或稱"無"或稱"物質的能量屬性即變化屬性、不確定屬性" 、"陰"或稱"有"或稱"物質的慣性屬性即不變化屬性,確定屬性","三"指對立統一的雙方相互作用產生了第三方與對立統一的兩方加起來為數三;那麼這句話的含義就是宇宙執行規律產生無之極,無之極產生無和有,無、有相互作用產生中間產物,無、有與中間產物作用產生萬物。以上對這句話的解釋是結合宇宙的**初期時萬物產生過程的解釋。這句話內容同樣可以是適合宇宙其他執行時段的,事實上正是由於無、有或陽、陰或物的能量屬性、物的慣性屬性的相互作用與相互轉化而導致的宇宙萬事萬物的生滅、成長衰弱變遷,而在這些變遷中正是道或規律這一無形的手在控制,所以說大道無形。

佛學強調萬事萬物都是空或無即強調萬事萬物的變化運動或無常,它肯定的是"真我"的存在,每個人都有乙個"真我"的存在,"真我"是無形無像,不去不來,不動不靜,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既不在體外,也不在體內。從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發現佛家、道家看問題的角度的不同。道家更側重於客觀,"道"這一概念就是客觀化的,道德經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更是道家側重於客觀的明證。佛家更側重於主觀,認為除"真我"外其他都是虛相。但是在我看來佛家、道家的哲學是殊途同歸的。

這體現在對"真我"的理解上,我認為"真我"是人合於"道"的一種狀態即道家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這也就是"真我"為什麼不在體內、不在體外,並且與"道"一樣無形無像。而且在後面我會闡述佛家在通向證得"真我"與道家通向證得"天人合一"的過程的最後都要經過前面提到的無之極境界,即佛家要達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境界,還會闡述"真我"的不是無不是有這樣與"道"相同的屬性。這裡我要說一下人知道"道"和人合於"道"的不同。

在人認識宇宙及人相關活動這一系統中,主體是人,方法是人的實踐,物件是宇宙及其規律。這一系統中,主體知道物件的規律即"道",並不意味著主體的實踐活動就會遵循"道"來辦事。而人合於"道"則意味著人的主客觀相統一於"道"。

在這一系統中,主體對物件的認識結果,是跟主體本身密切相關的,單純的知道"道"只是人腦對"道"相對簡單的反映,它與人合於"道"即人腦中的意識觀念與"道"的徹底的整合形成的天人合一或真我的意識觀念還是有本質差別的。所以知道"道"並不等同於證得"道"。

3、它們的修煉各階段的境界的相似。首先,佛家、道家各自證道的法門都很多,但基本原理都差不多。它們都認為是人的私妄阻礙了證道,因此證道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去妄,破執的過程。

道德經雲:"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佛家修煉重在乙個"破"字,它認為只有不斷的"破"除修煉各階段對應的境界這些虛相,才能立更高層次的境界的相,才能不斷前進。

下面介紹、比較一下佛家、道家修煉的各基本階段的境界,這裡取兩家比較典型的、比較完整的證道過程產生的境界。

道家:築基煉己、煉精化"氣",煉"氣"化神(這裡"氣"指先天之氣或體內陽氣,而不同於空氣、呼吸之氣或體內陰氣),鍊神還虛,煉虛合道。

築基煉己主要指補足體內的精、"氣"、神以達到祛病健體、調和身心的目的;

煉精化"氣" 主要指將自身元精化為陽"氣",使神"氣"合一,又稱"小周天"(以上這兩步主要是針對後天虧損相對較嚴重的人說法,通過這兩步的修行而補足後天虧損、返老還童、恢復青春);

煉"氣"化神主要指返還童體後,周身關竅進一步開啟,經脈俱通稱為"大周天",此時開始天人感應,人採太虛中的先天一"氣"為之所用,結成大丹,可證肉體長生,神"氣"相摶,進入混沌,如同胞胎嬰兒,可稱返童還嬰。

鍊神還虛主要指由肉體修煉即命功大成、性功也有堅實基礎(道家稱此為仙功)轉為精神修煉(性功或道功),此時涵養本命元神,歸於虛無,謂之返嬰還虛、真空煉形,元神出離肉體,謂之出神;

煉虛合道又稱"粉碎虛空",將先天虛無的元神,合於遍布萬化、無所不在的大道。

佛家: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也稱觀無常)、對破空無邊處定(也稱觀出散)、對識無邊處定(也稱觀離欲)、對無所有處定(也稱觀滅)、對非想非非想處定(也稱觀賓舍)。

初禪主要指執我之心已大為放鬆,使肉身的微觀物質能與宇宙的精微物質大量交換,為轉換色身的重要關鍵,由於身體禪觸會得到快樂,心理上自然恬淡無貪欲;

二禪主要指破初禪,初禪發生觸樂時,身即明淨,兼令心淨,是為外淨,二禪離覺觀尋伺的垢,不以外塵,為之內淨,內淨也產生喜樂;

三禪主要指身心進一步調整離開了二禪的喜樂對心的紛擾,因而從內心發出之樂,樂遍全身,全身毛孔、諸根皆樂,恬愉快樂,世間第一;

四禪(或叫不動定或稱觀無常)主要指真定發生,心離諸念,心如明鏡,離苦離樂,妄念斷絕,不依於善也不依於惡,此時呼吸停止,出現真正胎息,證的四禪後,學一切事,隨意成就,神通變化,亦由此出,故稱為根本禪定;

對破空無邊處定(觀出散)主要指破四禪,四禪中也有觀空,但心粗時即可見色沒有斷絕色之束縛,觀出散就是出離色心,依虛空消散自在,不為色法束縛;

對識無邊處定(觀離欲)破觀出散,一切愛著外境皆為欲,所以出散為欲,所謂離欲為離出散欲,此時破除虛空無邊的觀念,內觀自心,不見一切,唯見現在的心識念念不住,過去心識已滅,未來心識將起,心識在時間上無限,在空間上廣大無根,內心明利清靜;

對無所有處定(觀滅)破觀離欲,識處定時心緣無邊,緣多易散懷且無論緣內還是緣外,皆非寂靜,要破除,此時,不用內外一切境界,空無所依,怡然寂絕,生理上,諸脈心臟停止跳動,此是定相不是死相;

對非想非非想處定(觀賓舍)破觀滅,即此時已離無所有這一想念故名"非想",但還是有"非有非無""離有離無"的細微觀念存在,並未絕一切觀念,故名"非非想",智者大師雲:"非想是兩者之對治,從初禪以來,但有偏舍,無有兩舍,故未與棄捨之名。今此非想,既有雙舍有無,故名棄捨,亦以此定,是舍中之極,故最後受名,若凡夫得此定時,謂之涅磐……"。

從以上論述不難看出佛家、道家的修煉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然而由於佛家、道家的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又有所不同。佛家側重主觀,側重對內心的修煉即相當於道家性功,當然也不完全一樣。道家側重客觀,講求實際,有一套完善的命功,性功修煉的方法。

但是客觀的看它們修煉過程可以看出,佛家的初禪、二禪、三禪與道家的築基煉己、煉精化"氣",基本對應的,這幾個階段分別時佛家、道家修煉者身體脫胎換骨的階段也就是命功就要大成的,性功也打下堅實基礎的階段,此時由於側重點的不同,佛家的性功成就可能大些,道家的命功成就大些;佛家四禪與道家的煉"氣"化神對應,此時命功成就大成進入胎息階段,佛家、道家可能繼續保持各自的優勢;佛家對破空無邊處定(也稱觀出散)、對識無邊處定(也稱觀離欲)、對無所有處定(也稱觀滅)與道家鍊神還虛對應,此時都不約而同的脫離肉身修煉或命功而進入純精神修煉即性功,並且採取的是性功向無之極的方向前進,佛家的觀滅就達到了無之極的境界,道家在到粉碎虛空前那一剎達到無之極的境界;佛家對非想非非想處定(觀賓舍)和煉虛合道又稱"粉碎虛空"對應,此時它們分別證得"真我"或涅磐,"天人合一"的境界,從前的闡述可以看到佛家對非想非非想處定具有的就是非有非無的特性與道的特性吻合,從而可以看到"真我"或涅磐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意識狀態。

在本節的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對佛家、道家思想的理解可能有很大的錯誤,並且可能有很多地方很牽強,但是我希望大家能看到我寫本節的出發點那就是我們可以先別急著否認那些古人的思想,讓我們靜下心來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找出其中的精華的、科學的部分,將之繼承下來發揚光大。下面的幾節我想從另乙個角度再進一步分析佛家、道家的修煉過程。

好想回到童年時代,也許是生活讓人太多無奈,我該怎麼做

小孫同學 其實大多數人都有和你一樣的想法,這並不是心理問題,因為現在的社會節奏實在太快,很多工作的白領都有各種各樣的煩惱 許多人都想回到單純的童年時代,但是回不去了,只能學會自己找一些有趣的事情,做在工作中發現樂趣。平時可以多看一些優秀雜誌,多和朋友聊天 見河影視 因為生活有太多無奈,想回到童年無憂...

也許是我們年齡代溝你們理解不了我的意思,什麼回覆呢

比佛 可能存在代溝,但是長輩見識更多,很多事情更明白 善古龍鑲 是啊,我們的確有代溝,但是如果我站到你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的話,就不應該有這種情況的出現。 一個愛學習的魚 每個年代了的人之間都有代溝,這很正常,只要多交流就能交流的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兩個年代人之間無法交流,思想觀念不一樣很多看法也不一...

也許是因為孤單,我喜歡上了已婚男人,他是我的同事,我沒想過要破壞他的家庭,只是跟他在一起很開心

飛魚兒 別玩火!女人對感情往往是不能自我控制的,所有深陷在 小三 這個角色裡無法自拔的女人,大多一開始都是抱著玩玩 無所謂的態度去接近已婚男人的。這些女人自信地以為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感情,想愛到幾分就能愛到幾分,想抽身而退就能抽身而退,可現實是,剛開始對這個男人只是不討厭,後來是有好感,再後來就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