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魯迅郁達夫原文,郁達夫《故都的秋》的全文及解析

時間 2021-09-01 15:54:05

1樓:pink_星

《懷魯迅》郁達夫

真是晴天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了魯迅的死!

發出了幾通電報,會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二是二日上午十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口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到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將要破碎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與緊捏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事,這也不是沉鬱的悲哀,這正像是大**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因魯迅之一死,是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制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裡被埋入淺土中去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2樓:請教教主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了魯迅的死!發了幾通電報,會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一個澡,吞了兩口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將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和緊捏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葬,這也不是沉鬱的悲哀,這正像是大**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因魯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裡被埋人淺土中去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郁達夫《故都的秋》的全文及解析

3樓:但我已愛上藍天

作品原文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閒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裡,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閒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唸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裡,讚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唸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並於秋的歌頌和悲啼。

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裡,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裡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

不過在中國,文字裡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和關係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解析

1、摹繪寫情

《故都的秋》,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其主體部分是摹繪故都的秋景。文章採用“橫式結構”,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個方面,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2、對比託情

文章就是通過對比,把作者對“秋的認識”“秋的情感”烘托得“飽““透”“十足”,這種對比烘托就成為了作者表達更深情感的一種手段。 作者為了把這種情感烘托、鋪墊得更為深沉,在首尾兩處進行照應,這一反覆,情感表達就更為濃烈。

3、設誓顯情

所謂“設誓”,作為一種修辭手法,為了表達這種對“故都的秋”喜愛的強烈情感,在結尾處就採用了這一方法。“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一設誓,採用假言推理作為邏輯背景,以這種不可能的方式偏離現實,表達了作者喜愛“故都之秋”的濃烈情感。

擴充套件資料

2023年4月12日直至2023年國民黨敗退臺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202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2023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鬥爭的痕跡。

4樓:匿名使用者

故都的秋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

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故都的秋》,作者以深情的的感觸,及細膩的的描繪給讀者勾勒出一幅北國秋景圖,使讀者禁不住要愛上故都的秋了。

這堪稱是一篇描寫秋情、秋韻的美文。《故都的秋》是作者對北國之秋的深情頌歌。

文章一開頭就緊緊扣住故都的秋“清、靜、悲涼”之特點來描寫故都的“秋味”、“秋意”,以抒發自己的“秋情”。如他寫“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這裡對北國之秋的深厚之情溢於言表,當然,不逢北國之秋犟勁十餘年了。

更是作者熱盼北國之秋的急切所在。

為了引起讀者的共鳴,對故都之秋那份神往之因,作者選擇了具有代表性和富有特色的秋花、秋草、秋蟬、秋雨、秋實等景物,把故都之秋烘托的絢麗而彩姿,那清靜且悲涼之情韻,含蓄且堅韌的品格,自然而然抓住了讀者的心絃。接著筆鋒一轉,寫到南國之秋像“二十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這巧妙的對比,都是為了渲染作者對故都的那份赤子之愛,而這不正是作者對大好河山的熱愛和頌揚嗎?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是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訓鴿的飛聲。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道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

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象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者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閒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裡,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閒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麼?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字,總老象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唸錯的岐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人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象橄欖又象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來了。

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裡,頌讚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於秋的歌頌與悲啼。

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裡,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在牢獄裡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之分呢?

不過在中國,文字裡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係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底。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郁達夫的作品有哪些,郁達夫作品都有那些

容澤 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採石磯 散文 釣臺的春晝,故都的秋 郁達夫作品都有那些? 摩天輪的傳說 沉淪 短篇 集 1921年,泰東 蔦蘿集 散文合集 1923年,泰東 論 理論 1926年,光華 文藝論集 理論 1929年,光華 戲劇論 理論 1926年,商務 寒灰集 達夫全集 第1卷 1927年...

郁達夫《沉淪》全文,郁達夫的《沉淪》講的是什麼

司徒秀榮苦環 沉淪 作者郁達夫的文學活貫穿了從五四運動和抗日戰爭的幾個重要時期,從最初表現表面的苦悶,逐漸擴大到反映勞動人民的不幸,他的作品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部分精神面貌。他的 雖以抒情為主 情節為次,但在濃烈的抒情氣氛中,人們還是能夠觸控到人物的脈搏和靈魂,就是說作者用抒情的方式同樣塑...

郁達夫的《沉淪》講的是什麼,郁達夫《沉淪》的心理內涵和藝術特色

趴著百科全書 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顯然有郁達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內。作品細緻地描寫了這位憂鬱型青年,由於是弱國子民在強鄰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種種難以排遣的苦悶。這些苦悶情緒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和滲透 追求異性的愛情而不得,因此對輕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憤慨,同時熱切地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