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中的秋景與傳統文人筆下的秋相比有何異同

時間 2021-06-30 09:35:50

1樓:o沐輕塵

參考:作者在對北平秋的描繪中,寄寓了眷戀故都自然風物和對美的執著追求,流露出一種沉靜、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意;“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

這篇文章我們高中時也學過,我當時是這樣回答的:傳統文人只是因秋而寫秋,描寫的是悲傷的秋天,是從自我角度來寫的。

而作者從細微處出發,結合文史,通過聯想,比喻等修辭手法,把故都的秋與故都的歷史相交融,寫出了滄桑,並非一味的傷懷。

所以作者和傳統文人對秋的描寫是不同的。——這是我的原創啊

參考:3.情景交融的特點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緻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

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鬱而優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

“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絡又無必然聯絡(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於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總之,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寫景並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佔有很多篇幅。

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於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本文是現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由於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蘊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作些作者情況和背景介紹,並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懷時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懷。要注意課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籠罩全篇,更要認真領會,循此線索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2樓:匿名使用者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通過獨特的表現手法,表現出了“秋”獨特的風姿,獨特的色彩,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這樣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這“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頌秋,為什麼一開始就在讀者感情上塗上一層悲涼的色彩呢?是不是違反了生活的邏輯?

不,這種“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的東西,因為這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美。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

故都的秋裡 作者筆下的秋有什麼特點

3樓:匿名使用者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主要描繪出北方秋天的特徵。黃酒之與白乾’比喻南國之秋秋味平淡,北國之秋秋味濃烈;‘稀飯之與饃饃’,北國之秋秋味厚實;‘鱸魚之與大蟹,北國之秋秋味剛強;‘黃犬之與駱駝,北國之秋範圍廣大.駱駝”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國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4樓:匿名使用者

秋味濃烈,秋味厚實,秋味剛強,秋範圍廣大,北國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故都的秋作者筆下的秋景有何共同特點體現作者怎樣的情懷

5樓:邱宇強

特點:以“清bai、靜、悲du涼”為特色的zhi“色彩濃、回味dao永”,它給人的感受是“深

版沉、幽遠、嚴厲、蕭

權瑟”。

情懷:作者用故都的秋折射出作者對國家的擔憂,抒發了嚮往、眷戀的感情,流露出作者憂思、孤獨冷落的感受。

望採納~

《故都的秋》中北國的秋有何特點

6樓:櫻桃黃瓜夢

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

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沈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樣。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曲都市閒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裡,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閒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麼?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象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唸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象橄欖又象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7樓:司國英繁姬

北國的秋厚重、寧靜,一層秋雨一層涼,味更濃,來勢大

南國的秋,溫潤清冷,總體凸顯出“淡”字

8樓:世秀梅眭姬

《故都的秋》開篇就以北國之秋與江南之秋作對比.先描寫江南秋景的特點,“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然後由景及人,表達自己於江南秋景中的感受,“不飽”、“不透”、“不到十足”的敘寫,充分表現了作者不喜歡江南之秋的情緒.

為了更好地表達這種情緒,作者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來加強,“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由此,作者烘托的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就特別地引人注目,引人去探尋感知了.接下來,作者用很大篇幅來記敘描寫北國之秋,其“清”、“靜”、“悲涼”的特點於字裡行間滲透出來.

秋晨觀景、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閒人以及秋果幾個畫面,選景細微,表意卻悠遠深沉.如在秋晨觀景的描寫中,作者沒有寫北平的高樓華宇、雕欄畫棟,而是以破屋為入景點,恰恰合於這裡的秋韻.“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青天下的馴鴿的飛聲”、“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這一切景物的出現就已讓人的心受到觸動,然後你會在一種高遠、清涼、空蕩的淡淡悲傷中不斷地感動著.

而當你細細品味那“槐樹葉底”“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時,幾乎能感覺到溫暖、和緩的秋天的陽光從臂彎流過,那一刻你確切地知道了郁達夫帶給我們的生活感受是那麼的豐富細膩.

作者通過五幅圖景描摹了故都的秋,讓讀者充分感受了北國秋光的特色.最後,作者在文章結尾以議論收筆,再次用對比,又輔以比喻的修辭手法來讚頌北國之秋,表達自己對北國之秋的嚮往之情.

《故都的秋》的幾個問題。 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特點是什麼? 作者描...

9樓:silence一

1、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特點是什麼?

清。靜。悲涼。

2、作者描繪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象?

秋天的庭院,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果盛秋。(這是概括的,你也可以到文章裡面去找具體的景象,3-11自然段)

3、文章第2.3段的表達效果是什麼?

第二段寫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形成對比。將北國的秋的特點表現得更為具體

第三段寫秋庭景象,體現出北國秋的清,靜與悲涼

4、第14段抒情上的特點是什麼?

直抒胸臆

5、如何理解第3段中作者關於牽牛花顏色的品評?

“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紅色為暖色調,給人高興,愉快的感覺,紫黑色顏色過於濃烈。而因此時作者著重描述的是秋的清靜與悲涼,第三段整段都是描寫破敗,衰敗的景象,如“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 秋草”等。因此藍色或白色最能體現出作者筆下的秋的特點,更能表達出作者此時的心境。

6、第12段提及蘇東坡的《赤壁賦》作者想闡述什麼?試結合《前赤壁賦》的具體內容加以說明

以“秋士”(指古時候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識分子)自比,應該是要與蘇東坡產生共鳴。

我剛寫過這篇文章的教案,應該沒有什麼錯誤。

10樓:大方客

如何理解第3段中作者關於牽牛花顏色的品評?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問題提得很好。先看原文的表述: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這裡體現了作者的一種審美品位,故都的“秋味”的特點。要“清”“靜”,還要“悲涼”,而對牽牛花的姿態和顏色的要求就體現了這種審美屬性。

注意,位置是在“破壁腰中”,顏色是“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破壁腰中”,方能體現一種衰敗感,悲涼美;“藍色或白色”,素雅,幽深,符合“清”“靜”的特點;“紫黑色”雖與“悲涼”之意切近,但過於濃烈,不夠“清”“靜”,故“次之”;“淡紅色”,應該是一種俗豔的色彩,比如牡丹的紅色被象徵為富貴之色,自然也就含有一種世俗的平庸與喧囂、俗豔特點,在審美上自然屬下品,也最不符合故都“秋味”“清”“靜”“悲涼”的特點,所以“最下”。這段文字中還不可忽略後面的一段敘述,“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這段描寫也很有意味,“秋草”必須是“疏疏落落”“尖細且長”,不能太多,不能是一蓬一蓬的,不能太招眼;否則,就不含蓄,**致,就不符合“清”“靜”“悲涼”的特點了。

為什麼稱為故都的秋,《故都的秋》為什麼叫故都?

以前的古都,季節是秋天 故都的秋 為什麼叫故都?1 原因 北平曾作過元 明 清三個朝代的都城,可謂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稱為 故都 帶有一種文化底蘊和歷史滄桑感。故 有 從前的 過去的 的意思。稱為 故都 也包含了作者深切的眷戀之情。2 原文簡介 故都的秋 是中國現代著名 家 散文家 詩人 革命烈士郁...

寫景散文,仿寫《故都的秋》,寫景散文,仿寫《故都的秋》800字

運玉花宛琬 瞬間黃昏 夕陽西下,大地沐浴在餘輝的彩霞中,人們三三兩兩地在街道上漫步,晚風徐徐地拂送來一陣陣花木夾雜的幽香,使人心曠神怡,更覺夕陽無限好.風兒吹走了我一整天的煩惱,我情不自禁地低吟淺唱著.這時給以我的不是痛苦和傷悲,而是一種藝術上的悲感,這份悲感並非悲哀的感覺,它是一種無與倫比而悲壯的...

故都的秋讀後感

平,一座精美但又脆弱的古城。它承載了中華幾千年的文明,深到極處美到極致。在十九世紀突然捲起的風雲中,它卻顯得如此的衰頹。郁達夫本是江南人,為何會對北國的秋有著如此深切入微的感受和觀察,這是十分值得玩味的。早晨起來,泡一碗茶,向院子一坐 看 碧綠的天空 聽 訓鴿的飛聲 數 漏下來的日光 掃街的在樹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