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學佛體悟是否正確,學佛困惑(是否授持《無量壽經》會集本)

時間 2022-03-10 21:50:08

1樓:8萬4千法門

阿彌陀佛

你的體悟是錯的,你到處亂聽人說法,不看祖師大德的講經說法,你要反思自己三皈依有沒有做到。

更何況五戒沒有做到,受菩薩戒也是假的。

問:底下乙個問題,請問受了菩薩戒有哪些好處與壞處?

淨空法師答:現在受菩薩戒,好處沒有,壞處也不大。為什麼?

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根本就沒有受到菩薩戒,你只是在這上裝個樣子,實質上完全沒有,所以受戒而不得戒。不要說菩薩戒,連五戒你都得不到。五戒受的時候,你真得到了嗎?

你真得到了,你就做到;你沒有做到,就說明你沒有得到。所以那是個樣子,形式,沒有實質,這要知道。

問:「請問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薩戒?受菩薩戒需要什麼條件?」

淨空法師答:要是照佛經裡面講的,受菩薩戒的條件是「發菩提心」。菩提心不發,怎麼能受菩薩戒?

什麼叫「發菩提心」?佛在經論裡面講得很多,一定要常常讀誦大乘。「淨業三福」裡面最後這一條是菩薩,「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受菩薩戒、學菩薩行的基本條件。

可是這個條件是建立在前面兩條的基礎上,好比蓋房子,這是第三層,第三層下面有第二層、第一層。第一層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層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然後再「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就具備了受菩薩戒的條件。如果這些做不到,縱然受菩薩戒,也是假菩薩不是真菩薩。

2樓:浮振翱

內容簡介

《佛法無邊:感悟》稿是近代佛學大師李叔同的佛學心得和人生體悟。弘一大師以出世的精神專注於入世的修行,在這部著作中他以學者、藝術家和佛學大德的多重身份向人們解釋其通過修為所悟出的佛門真諦和人生意義。

書中大師的言語曾被被梁實秋、林語堂等名家譽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大師的每一則箴言法語,都如一盞明燈,照亮汲汲營營、忙忙碌碌的現代人的迷途;引領人間行路者,發現生命中的靜美和智慧型。

書中大量精美的**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禪宗的各個方面,全書**並茂,字字珠璣,是讀者了解禪學的最佳讀物。[1]

目錄作者序

第一章 人生初感

第二章 佛法修持

第三章 佛教律學

第四章 佛事演講

第五章 人生最後

第六章 晚晴集

第七章 格言別錄(弘一法師編訂)

作者簡介

李叔同,是乙個傳奇,從風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轉而皈依佛門,在風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潛心修行,從此往昔種種彷彿一刀兩斷,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師方生。這是我們常人無法領悟的境界。李叔同把他的學佛心得整理、修訂,以大才子、大學者與大藝術家的俗家修為向常人揭示出佛門的真諦。

他的演講稿與輯錄的處世格言被梁實秋、林語堂等文化巨擘譽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生的時間靜靜領悟」。

3樓:6_無放的

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無常便是有常,無知便可以無畏。萬法皆空,皆系緣份,偶然的相遇,驀然的回首,只為眼光交匯的剎那。

緣起即滅,緣生已空。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漲落,浮浮沉沉方為太平。

我們都不是很完美的人,但我們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在孤獨的時候,給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時候,給自己溫暖。學會獨立,告別依賴,對軟弱的自己說再見。

生活不是只有溫暖,人生的路不會永遠平坦,但只要你對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的價值,懂得珍惜自己,世界的一切不完美,你都可以坦然面對。

慢生活是一種雲淡風輕、悠然自在;行走是在慢中發現被閃過的美;一張一弛,快中有慢,在緊張壓力中,以休閒和養生調節平衡;現代人在快生活中異化為機器一般,往往失去慢調節的主動;閱讀習慣和藝術欣賞是一種慢生活,品茶、聽禪也是;在生命狂奔中慢調節是緩衝的保護。

人不是生活在過去,也不是生活在未來,而是生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把握當下,才能有生命真正的現實意義。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不可觸控。

我們的這一念心,我們的妄想,往往不是滯後就是超前。如果不從當下去努力,明天有再好的計畫,都是幻想、空想、妄想。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不要刻意的去追逐,一切遵循自然的規律,開心輕鬆,過好每一天。

我們常常是先受傷才能明了,先跌倒才開始成長。生活中,我們總是在意別人的言論,我們總是爭強好勝,須不知那只是自己虛榮心太強。其實,人生就是這麼簡單,多點快樂,少點煩惱,累了就睡覺,醒了就微笑,做乙個最單純的人,走一段最幸福的路。

要想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首先要有一顆寧靜的心,這樣你也就可以安靜地看這個世界了。佛陀說:寧靜來自於內心,千萬不要向外去追求,愈追求,苦惱就愈多。

放下過去的煩惱,也不擔憂未來,更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用寧靜的心來領悟,用平常的心去生活;用包容的心來善待,用感恩的心去工作。

4樓:一心稱念南無

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但是必須修行,才能證得。不持戒,不得定,那成不了佛。

這樣的學佛體悟是否正確?

5樓:離間戶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命運就是因緣的生、滅,想得善果就得種善因,南無阿彌陀佛是萬善萬德的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給自己種善因,就能觸及阿彌陀佛的光明,能觸光身心柔軟,而不去種惡因,也就不會承受惡果了

這樣的學佛體悟是否正確?

6樓:生物

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境界都是我們心變現的。這個似乎很難理解。

現在科學家認為世界是由念頭,資訊,能量構成的。一切物質其實是波動現象。因此,一切人事物環境都是自己過去現在的造作。

比如,今天被人罵了。就是過去我們罵別人。今生榮華富貴就是前世大布施所致。

我們心善所感召的人事物都是善的。反之,都是惡的。想要趨利避害就要從心裡下功夫,遠離貪嗔痴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一切都是利益眾生。

阿彌陀佛。

7樓:匿名使用者

您說的這些,不一定在學佛裡體現。也是普通人生活中應該注意的。學佛要以當下心清淨無我為準,這樣才能做事不偏激,行正而減少各種不必要的麻煩。

這樣的學佛體悟是否正確?

8樓:aaa**王

不是的 一切都是業報導致的 好壞都有 你過去善心 善行就有福報

違反戒律 違反道德標準 就有惡報 凡事看你的發心和作為 而不是你只用想象就行了

戒律就是做人做事的標準 28輕戒 五戒 學習一下

9樓:殘疾人阿君

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皆有因果,自做自受.也就是說:自己做的事到最後還是自己受,要想有個好的人生就得多行善內心有善念.不要做一點惡,這樣人生才會有好的發展,

10樓:只有乙個知道

這麼想對不對,就是說自作

學佛困惑(是否授持《無量壽經》會集本)

11樓:

經是死的人是活的,佛需了悟,豈要執著,看如何,不看又如何,笨蛋!

12樓:抗修筠

佛教始終將「依義不依語」作為佛教徒的皈依,所以即使是佛說的,也不可輕信,以什麼為標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匯集本,句句都叫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你一字一句的度,能從道義上找到他的過錯嗎?

找不到的。什麼叫眾善?匯集本沒有叫人作惡,他就是可以依靠的「義」啊!

這麼一部語言通順優美義理和順的經書,卻有這麼多人挑三揀四,可嘆藥醫不死病,佛渡有緣人,多生累劫前在阿賴耶識裡種下了不善的種子,如今因緣聚會,種子現行,如同得了要死的病,佛也沒辦法啊。

13樓:匿名使用者

看完下面這篇文章之後您就會明白拿印光法師來說事的根本站不住腳,希望能完全消除您的疑惑http://www.37ct.

com/thread-69551-1-1.html.現在找個善知識不好找,能遇到淨空老法師這樣的善知識是我們的福分.

14樓:佛崽

會基本就不要了·原版佛經多好

15樓:李靈桑

如果能釋開心中疑惑,持一佛字又有何不可

學佛有什麼作用?學佛的好處和壞處?

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身心健康,夜夢安樂,家庭和諧,五福臨門!修身養性嘛,心靈,精神寄託的一種方式。學佛 是 瑪哈學舍 推出的 內容 於學堂禪修中的實錄 真實記錄都市青年學佛歷程,時代人文視角解讀佛法大義,直心修行故事再現修學實踐,傳統文化利益當代人文身心。學佛的好處和壞處?好處一,學佛可以得到心靈的平...

學佛有什麼好處?學佛的好處和壞處?

1 學佛一定是愈學愈歡喜,所謂法喜充滿 破迷開悟 離苦得樂!2 迷惑 煩惱 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 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這總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點,乙個月比乙個月好,能夠做到乙個月比乙個月好,那我就很恭喜你。為什麼?你的功夫得力了,非常得力。3 如果你說你乙個星期比乙個星期好,那我就可以...

問佛友們學佛的可以有時幽默嗎,是不是學佛的就要一直不笑,沒有幽默感不歡笑不改友一點絲毫的樂受,那這

隨愛無涯 佛講見心見性,只要心裡有佛,一心向佛,可以不必拘泥形式。去佛坦然一樣坦然面對重生,可以像彌勒佛一樣天天笑呵呵,普度眾生 學佛和幽默是兩碼事。學佛是世上最快樂的事,只是世人誤解或者見識不夠,自誤誤人。你沒看見一些大德學得好,笑容滿面,令人歡喜。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讓人一見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