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的狀元榜眼和探花的順序怎麼排的啊

時間 2021-10-21 23:19:15

1樓:牙牙的弟弟

依次為狀元(第一)、榜眼(第二)、探花(第三)。

狀元、榜眼和探花是古代科舉考試的最後一步“殿試”中產生的前三名。

殿試只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收存。至閱卷日,分交讀卷官8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各加“○”、“△”、“\”、“1”、“×”五種記號,得“○”最多者為佳卷;

而後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欽定御批一甲第

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

古代科舉考試的流程:

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 殿試

通過者分別稱為:

童生 →生員(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殿試結果填榜後,皇帝於太和殿舉行傳臚大典,宣佈殿試結果。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人,稱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傳臚大典後,新進士在保和殿參加朝考。朝考試卷分為三等,一等第一名稱朝元。

2樓:二元一次

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

科舉考試通常分為地方上的鄉試、**的省試與殿試。鄉試第一名為“解元”,**省試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宋朝科舉考試有進士、明經科目,考試內容有帖經、墨義和詩賦,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明清科舉改為考八股文。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充套件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時代。

在科舉制度發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時期,其積極性還占主導地位。但在宋代以後,隨著封建**的非人道發展,科舉的消極性越來越大。宋代以後,士大夫知識階層的文化創造能力每況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3樓:澀錦無弦

1、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進士的第一名。

原來,唐朝的科舉考試結束後,要由主考官將錄取檔案交到門下省,再由門下省寫成狀子,呈報給皇帝恩准,這份狀子裡的頭名當時叫“狀頭”。這本是朝廷**在完成例行公事時使用的專用術語。後來人們覺得“狀頭”太**,於是改稱“狀元”了。

2、榜眼:

“榜眼”這個稱呼其實一開始是兩個人的,就的第二名跟第三名的。注意第三名可不是“探花”一開始。因為這個考試結果出來以後不是要張貼皇榜,昭示天下。

這第一名的名字是在最上面就像是對聯的橫批一樣。這第二名跟第三名分別在這榜的左右兩邊。就跟兩隻眼睛差不多,所以這“榜眼”的稱呼是從這裡來的。

3、探花:

“探花”這個稱呼其實比較尷尬,因為這個稱呼是唐朝時期的一個統稱,就是說前幾名考得不錯的皇帝會賞賜他們,騎馬遊街,然後在花園裡賞花,採花。所以這些人統稱“探花郎”。但是這到後來不是“榜眼”這兩個人分不出高低來,容易產生誤會。

所以後來規定,這第二名還叫榜眼,但是第三名改為“探花”。

擴充套件資料

科舉考試選狀元開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明、清時期,殿試的

一、二、三名,名稱確定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殿試,雖然在唐武則天時已有,但是到了宋代才成形。在唐朝時,沒有榜眼這個名次,到了南宋,才有了榜眼一說。

到了明代,科舉考試分成了三個階段,分別是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加考試者需要以秀才身份報名,鄉試考核通過的即可稱作舉人,而鄉試第一名則成為解元。這裡的鄉試相當於如今的省級考試,而解元基本等同於現在的省高考狀元。

而中了舉人的考生,就可以繼續到禮部報名,參加會試。通過會試考核的考生就可以稱作進士了,會試的第一名稱為會元。進士同年可以到紫禁城的保和殿參加殿試,殿試的試卷會交給閱卷大臣輪流檢視,用類似與畫“正”字的辦法,找到閱卷大臣支援票數排名前十的試卷,最後交給皇帝決定名次。

最後,會根據成績的高低,分出殿試的三甲,這裡的三甲絕對不是前三名的意思,而是“三等”的意思。第一等是一甲,有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二等是二甲,有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第三等是三甲,也有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由此可見,此三甲絕非彼三甲啊。

4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制度。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舉行。明清兩代文科只設進士一科,考八股文。

武科考騎射、舉重等武藝。武則天時設立武舉,即是武狀元.童生試:

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鄉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一級的會試的資格。

第一名叫解元。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汞士(又稱中式進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 是科舉制度最高階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

明代的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和殿試**進行。鄉試由布政使司主持,會試由禮部主持。凡考中進士的,統統被任命為**。

一般來說,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考選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給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未考中的舉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職。具體檢視 http:

com/view/15475.htm,謝謝**,

5樓:公****高分寶典

人文常識:古代科舉考試中的第三名怎麼稱呼?狀元、榜眼還是探花

6樓:扶冷菱

一種說法是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這種說法也是現在人們常說的。還有一種是前三名中字最好看的是狀元,長的最好看的是探花,剩下那個就是榜眼。後面這種也是我聽說的啦。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考狀元並非易事,要經過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殿試通常由皇帝欽命大臣主持。第一名則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合格者皆為進士

狀元、榜眼、探花的先後順序?

8樓:荒野二小姐

科舉考試始於隋煬帝大業元年所開設的進士科。在隋之前的漢朝朝廷選拔人才基本是靠推薦和本身的名聲,在漢朝只有官府的推薦,做了秀才或孝廉的人才有做官的資格,或者是皇帝和官府親自邀請的人才能做官。而到了三國魏文帝時期,陳群將察舉制改良成了“九品中正制”,由特定的**去民間為朝廷選拔人才。

但是不管如何,無論是漢的察舉制,還是魏的九品中正制,他們不可避免的都受到了當時士族的干擾,可以說民間的窮苦百姓幾乎就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而朝中的官職也幾乎被當時的幾大士族所掌控。

而直到科舉制度的誕生,朝廷人才的選拔依靠考試來決定誰才能當官的做法,民間的窮苦百姓才真正有了翻身的機會,雖科舉制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公平,但相對於以前卻已經是很公平。而隨著科舉制越來越完善,很多制度都被明細話,考試也越來越趨於制度化,很多關於科舉的專業名詞也隨之出現,比如狀元及第、連中三元和金榜題名等等。那麼也正如題主所問狀元、探花、榜眼、舉人和秀才這些都指的是什麼?

又有什麼區別呢?當然科舉制雖然每朝每代都大相徑庭,但總有一些差別。所以這裡我就已科舉考試最完善的清朝來為大家解釋下他們之間到底有何區別吧。

狀元殿試第一名即為“狀元”。在滿清時期若讀書人通過會試成為貢生後,即會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中進行復試,若過了這個複試貢生們就可在四月二十一日參加有皇帝在保和殿主持的考試,而這就叫“殿試”。

殿試有別於會試,它只考策問。參加殿試的貢生們從黎明開始考試,然後日暮即要交卷,也就是一天的時間。後會有受卷官、掌卷官和彌封官等**將考生的試卷封存。

而後在閱卷日才會將其拿出並交由八位讀卷官輪流閱讀,之後這八位**會分別按照試卷答題的好壞相應加上“○”、“△”、“\”、“1”、“×”五種記號,其中得“○”最多者為佳卷。後讀卷官會將得“○”者最多的前十位交由皇帝瀏覽,而後皇帝就會從這十份卷中圈出一甲的第

一、二、三名,而第一名就為狀元。

而在清朝一旦得到了狀元,吏部就會立馬給予正從六品的官身,然後經過考試或為翰林院修撰,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或入南書房,但不管如何就是一步登天了。

榜眼殿試第二名即為“榜眼”。如上所述通過會試的貢生們,在殿試中若被皇帝欽點為一甲第二名的貢生即為“榜眼” 。雖他位在狀元之後,但也是實打實的天子門生啊。

同樣在清朝如果得到了榜眼,那麼吏部就會給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一職。

探花殿試第三名即為“探花”。在殿試中被皇帝欽點為一甲第三名的貢生即為“探花”。同榜眼一樣,若是得了榜眼則吏部就會立馬給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一職。

舉人蔘加鄉試並及格的就會被賜予“舉人”的身份。清朝每三年就會在全國的每個省份的省城舉辦一場科舉考試,而這就叫“鄉試”。鄉試有皇帝親派的**負責監考,凡本省的通過各省學政監考的科考選拔的生員,及貢生和監生都可參加。

但鄉試有別於殿試,它分三場,每場考三天,主要考四書五經、策問和八股文等。而在鄉試及格的考試就被稱為“舉人”。

但是考中舉人並不會因此獲得官職,只能說他開始有資格做官了,也就是候補**。同時有了舉人的身份他就可以參加次年在京城所舉辦的會試,並有了做進士的機會。此外中了進士之後,他就不用再交賦稅,包括田稅、商業稅和人頭稅等一切賦稅。

也不用再服勞役了,同時監管也不用再拜。

秀才通過縣、府、院三試後即可被稱為“秀才”。亦或者縣試第一名和府試第一名也可稱“秀才”。可以說秀才雖是科舉考試中地位最低的一個稱號,但卻也是最難考的一個稱號。

在當時他們必須接連通過縣試、府試和院試才能獲得秀才的稱號。考試的內容同鄉試一般無二,涉及四書五經、八股文和詩賦等。

其中縣試是由本縣知縣主持的考試,只有通過縣試才有進入府試的資格,但是在縣試中考到第一名的無需再進府試,可直接擁有秀才的稱號。而府試則是本府知府主持的考試,同樣考到第一名的無需再進行院試,可直接擁有秀才的功名。之後就是最後一關院試,它是由各省學政主持的考試,通過院試後所有的考試都可獲得秀才的功名。

但是秀才也分三六九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最差的就是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

但是不管如何只要你取得了秀才的功名,那就說明你已經進入了所謂的“士大夫階級”,從此擁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同時你有了秀才的功名,你就可以進入縣學、州學亦或府學免費讀書,而且你運氣好的話甚至還能被選為“貢生”,**國子監讀書,而作為貢生有時候你甚至不需要進會試就可以為官。當然作為秀才最基本的特權就是可以進入鄉試考試,並有做舉人的機會啦,當然這個前提是你能通過本省學政所辦的科舉資格考試。

那麼說了這麼多,狀元、榜眼、探花、舉人和秀才到底有何區別呢?其實他們之間的區別很容易區分,首先如果你想進入殿試去爭狀元、榜眼和探花的名次,你就必須要有舉人的功名,而你要想有舉人的功名,你最低的功名也要是個秀才。同時你一旦獲得狀元、榜眼和探花你就立刻可以做官,最低也是正七品的官,而你考中舉人,你只能是擁有做官的資格,但並不會讓你直接做官,但是如果你的縣裡有空缺的話,朝廷一般會優先考慮本縣的舉人,但是這些官職也就是**品。

而在舉人的後面的秀才不要多說,基本沒有做官的權利,只是說你做了秀才就等於說你進入鄉紳這一級,地位比那些無功名的人高點,同時在縣裡也有點身份了,可以見縣官不拜。

所以總得來說這五者的區別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可以直接做官,舉人有做官的資格但不會直接給官,而秀才一般是沒有做官的資格,只是給你了可以科舉考試的資格。至於誰地位最高我想無須多說,肯定是狀元啦,畢竟人家可是科舉考試最高一級殿試的第一名,而且一出來就是從六品的官。

姚明那一屆的榜眼和探花表現如何?

選秀結果前5位 第1位休斯敦火箭姚明 中國上海東方 第2位芝加哥公牛傑威廉士 杜克大學 第3位金州勇士邁克鄧利維 杜克大學 第4位孟菲斯灰熊德魯古登 堪薩斯大學 第5位丹佛掘金特斯克蒂斯維爾 喬治亞 沒有姚明表現的出色。那你看小斯怎麼樣?大哥 姚明是哪年的狀元秀?那年的榜眼和探花分別是誰?姚明是哪年...

古代中了狀元后的行程是怎樣的,在古代中狀元之後

槡棲子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 權知貢舉 進士及第稱 登龍門 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 雁塔題名 唐孟郊曾作...

中國古代福建籍的狀元和進士有多少

中國古代福建籍的狀元和進士共有8613名。其中福州歷代文狀元19名,唐代文進士34名,宋代進士2247名,明清進士933名。莆田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明代興化533名,清代只有50多名。泉州進士總人數1773名,其中晉江進士1299名。網傳約有4000多名進士,官方史料及地方通志並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