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男人40而立,男人30而立,40不惑,究竟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10-19 10:34:36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男子弱冠、女子及笄就可以婚配,六十歲一甲子為乙個生命週期,三十歲可以說是人生的中點。這時的三十歲已步入中年。所以孔子說: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的這一段話已經成為千古名言,被後世奉為修身的圭臬。到了當代,在大城市裡生活的人,首先要打拼出自己的生存空間——要居之有屋、食之有魚、出則有車。

對於一般人來講,很難三十而立,而四十歲左右是精力、人生閱歷和知識儲備的**結合點,大部分人只有到了四十歲才算是真正成家立業,完成了「立」的過程。 女人三十而立。醫學上認為「女人的最佳生理機能期」為22-28歲,此期間女人身體各方面處於最佳狀態,有利於優生優育等等。

因此,28歲常被認為是女人的乙個「坎」,女人到了28歲,就到了該甩貨的時候了。所以,除了那些事業「女強人」和獨身主義者,絕大多數中國女性都會選擇在28歲以前結婚生育,照此推斷,女人三十而立應該理所當然。 男人三十而立。

在現在的中國社會,由於社會競爭的激烈以及來自家庭和身體、精力等方面的壓力,有著力不從心的感覺,能在三十歲成功的可謂少之又少,是男人中的精品。三十歲的男人,要麼還在生意場上波瀾跌蕩,要麼還在公司單位底層摸爬打滾,要麼還在求學道路上滋滋追求。醒事早的三十歲剛結婚,醒事晚的三十歲還是個大頑童。

只有到了四十歲的男人,經過長久的社會閱練,能遇事不驚,處事不亂,對待事情多了乙份豁達和睿智;多年的事業打拼,成為社會的精英,邁入有車有房一族;與妻多年的相濡以沫,患難與共,膝下有子女相伴,家庭穩定幸福……。這樣的男人才真正進入「立」的階段。 三十而立。

立的是事業嬌嫩的根基。四十而不惑。不惑的是對生活的感悟,對生命密碼的解讀和詮釋。

四十而立,年富力強,西裝革履,風度翩翩。像一杯濃烈醇厚香甜的酒和一塊拒絕融化的冰,冰沉在酒中,露出尖尖的角,被乙隻雄健的手把玩著,審時度勢,勝券在握。四十而立,金風送爽,風華正茂,風光無限。

但歲月的年輪仍然會無情的在四十男人的額頭留下深深的溝痕 人的壽命在延續,青春的延長線上三十歲不是中點,而是新的起點,四十歲才是乙個人該成家立業的界限,四十歲仍是奮鬥的**時期。所以,孔子的「三十而立說」我們應該以辨證的、與時俱進的眼光去看待。 人生年華在直線增長,人生道路在曲折前進。

男人30而立,40不惑,究竟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有一種沒有選擇和後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歲就不得不認命了,已經無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陰曆來算,已經天支地幹乙個輪迴了,要認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經是糟老頭了,人生快到頭了。

當然這是按古代人的壽命和觀點來提醒人生短暫,激勵人要抓緊生命中的寶貴時間。

3樓:匿名使用者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4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中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意思為學成 40之所以被稱為不惑是以為社會經驗增多 遇事能辨是非 不再疑惑的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30歲成家立業

40歲有**也不接受 哈哈

6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說自己十有五而志於學,就十五的時候開始志向學習,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距。論語 孔子 文化 年齡 成家立業

男人為什麼三十才能而立?

7樓:匿名使用者

30對於男人來說是乙個很重要的過度!家庭也有了,孩子可能也有了!「立」的就是業了!!!

人們都說男人三十而立是什麼意思?。

8樓:瀟瀟八月

男人三十而立意思是三十歲的時候就可以自立於世,開始有所成就。

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 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

9樓:匿名使用者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10樓:匿名使用者

三十而立之年,就是指要事業有成的階段,或者說是事業衝刺的最好階段

11樓:匿名使用者

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12樓:愛笑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

古時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是什麼,六十又是什麼啊?

13樓:麼麼茶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1、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2、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3、出處

出自於《論語·為政》

1、賞析

在本章裡,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乙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

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

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2、《論語》簡介

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絡,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14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原文:「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出處:《論語·為政》——春秋·孔子

擴充套件資料

1、三十而立: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說:「立於禮」,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因而可推知孔子的願意是,在三十歲時,他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了。

用時下的話說,這個「立」指的是人心智的成熟程度,而不是形式上的成功程度。後人多從字面上片面地理解了孔子的意思,就是丈夫有棲身之所,並在事業上初步有所建樹。

2、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應該業有所成,不會因為人生際遇遭受挫折或其它一些問題而有所困惑,對人生或者事業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3、五十知天命:孔子認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機運已經了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諦。

4、六十而耳順:人到了六十歲,在孔子看來,耳順之年應該是不遠遊,萬事由之的時候,因此,不會因為很多塵事紛擾不休而覺得心有所役。同時,學就知名 「 所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

未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矣。」

5、七十隨心所欲:經歷知命。耳順後,學業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說到了成聖德地步,自然隨心所欲,對事物和人生各方面都參透。這是孔子一生的自我總結,也是現世國人自省自勉的標準。

15樓:丁丁小洛

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出自:《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16樓:蠟筆小虧

出自《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17樓:匿名使用者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18樓:說的是多了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19樓:匿名使用者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20樓:命運與夢

「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窮其現實之「立」,盡其現實所「立」之「不患」而「不惑」於時,以其當下之時讓智慧型鮮活地呈現而「知天命」,然後才有「耳順」的內聖、「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外王。

詳解:一句無人不曉的話,卻一直無人真的曉得,甚至連並列成分省略的簡單語法現象,都沒被指出過。「十有五而志於學」後的「立」、「不惑」、「知天命」, m「於」,相當於「被」、「用」;「志」,「志」的古字,標記。

「志於x」,用x來標記。這裡有兩層意思:

一、十有

五、三十等年歲數字,大致和孔子達到某種相應境界的實際年齡相關,但並不表明這個體經驗有著任何絕對的意義,例如,並不是任何人「三十」就一定「立」,「三十」與「立」之間並不必然相關,這些境界也並不一定按年齡機械地被賦予某種必然的次序,只是一種標記;

二、所有以往解釋都忽視了「志於」的省略,而把後面的境界當成「學」的必然結果,更把每種境界當成乙個固定的標準,卻不知每種境界是自足而動態的,每種境界都有其「成住壞滅」,之所以是「志於」,只是把每種境界用乙個名言標記而已,決不能掩蓋其鮮活的當下呈現。

「學」,「聞見學行」「聖人之道」,「聞見」而「學」,「學」而「行」,「學」是貫通「聞見」與「行」的樞紐,「學」,包羅萬有,相應境界、所為,以「學」為標記。

「立」,世間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窮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窮其位次,如此境界、所為,就以「立」為標記。

「不惑」,「立」則有其「患」,「患」則有其「惑」,而「立」皆「不患」而「立」其「患」,不窮其「不患」,則不能「不惑」,這「不患」而「不惑」的境界、所為,就以「不惑」為標記。

「天」,時也;「時」,當下也;「命」,生存、存在;「知「,智慧型。「知天命」,當下生存而呈現智慧型。所有的智慧型,都離不開當下的生存,否則都是虛無幻想,智慧型的成就,必須是當下生存的鮮活呈現,這境界、所為就以「知天命」為標記。

「順」,遵循;「耳順」,「耳」,「聞」也,「聞」與「見學行」是不可分的,「聞見學行」遵循什麼?就是「知天命」。「聞見學行」遵循當下生存鮮活呈現的智慧型,這才是真正的「耳順」,這種境界、所為,以「耳順」為標記。

「從心所欲不踰矩」,「心」,非指一已之私心,民心也,依從民心期望不越「矩」,何謂「矩」?「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在當下現實中可能實現的位次。依從民心所期望但不超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在當下現實中可能實現的位次,這境界、所為以「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標記。

「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窮其現實之「立」,盡其現實所「立」之「不患」而「不惑」於時,以其當下之時讓智慧型鮮活地呈現而「知天命」,然後才有「耳順」的內聖、「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外王。只有這樣理解,才算大致明白本章的主旨。

白話直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境界、所為用「從此聞見學行聖人之道」來標記,三十歲的境界、所為用「窮盡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現實可能位次」來標記,四十歲的境界、所為用「透徹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現實可能位次的不患」來標記,五十歲的境界、所為用「聞見學行聖人之道讓智慧型依當下生存鮮活地呈現」來標記,六十歲的境界、所為用「遵循當下生存鮮活呈現的智慧型而聞見學行聖人之道以成就內聖」來標記,七十歲的境界、所為用「依從民心期望但不超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在當下現實中可能實現位次而成就外王」來標記。

為什麼說男人「三十而立」,為什麼說男人要三十而立

因為男生在30歲之前可能玩心都比較重,而且覺得作為男生吧,多去外面闖蕩闖蕩,是非常合理的,所以說30歲之前,沒有很穩定的想法。但是在30歲之後,就有一種跨越界限的感覺,所以說男人三十而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我覺得可能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閨女吧,很多男生在30歲之前,可能玩心更重,沒有成家立業的想法,但是...

男人30而立是什麼標準,男人30 而立是一個什麼標準

橙 這不是願意不願意一輩子程式設計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程式設計這活兒可以算是青春飯,合適的年齡是20至30歲之間,比女孩子的青春還要短。20來歲在大學裡學程式設計,雖然剛開始時水平比較臭,但是學習勁頭很足,進步比較快 到25歲左右時程式設計技能 程式設計效率達到高峰 之後,程式設計水平基本停滯...

30而立說的是成家的意思嗎,男人30而立是什麼意思

現在一說到 三十而立 大多都理解成三十歲必須成家立業 買車買房了。所以那些到了三十歲還沒有結婚和買房的年輕人,就會經常被教育 古話說三十而立,你都三十了怎麼還在飄,一點都沒立起來呢?其實這種理解,完全把 三十而立 的意思搞錯了。三十而立 是孔子提出來的,在 論語 為政 中有這麼幾句 吾十有五,而志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