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唐末時期詩人李余的《寒食》翻譯和賞析急啊拜託各

時間 2021-10-17 16:40:07

1樓:

注釋1、寒食:每年冬至以後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節的前兩天為寒食節。據左傳所載,晉文公火燒森林求介之推,沒想到他卻抱著大樹活活被燒死,晉國人為了悼念他,每年的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園裡的柳樹。

3、傳蠟燭:雖然寒食節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賜可以點蠟燭。

4、五侯:後漢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個得寵的宦官為侯,世稱五侯。

譯文春天,長安城處處飄飛著落花;

寒食節,東風把御園柳枝斜。

黃昏時,宮中傳出御賜的燭火,

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賞析這是一首諷刺。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

因此,蘅塘退士批註:「唐代宦者之盛,不減於桓靈。詩比諷深遠。

」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後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據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詩》說:

這首詩頗為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為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名叫韓,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並批道「與此韓」,成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2樓:色魂像一抹陽光

寒食 [唐]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官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譯文] 暮春時候長安處處飄絮又飛花,寒食節日風吹****柳枝斜.

夜色降臨宮裡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賞析]寒食是我國古代乙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於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遊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

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此詩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繪,並無一字涉及評議。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迷人風光。把春日的長安稱為「春城」,不但造語新穎,富於美感;而且兩字有陰平陽平的音調製化,諧和悅耳。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暮春時節,裊裊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不說「處處」而說「無處不」,以雙重否定構成肯定,形成強調的語氣,表達效果更強烈。「春城無處不飛花」寫的是整個長安,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

既然整個長安充滿春意,熱鬧繁華,皇宮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見了。與第一句一樣,這裡並未直接寫到遊春盛況,而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御柳」乙個鏡頭。當時的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

同時也關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麼,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乙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

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日暮」 兩句正是寫這種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畫面。

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而且意味著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次第之森嚴。「輕煙散入」四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那裊裊飄散的輕煙,告訴著這一切訊息,使人嗅到了那燭煙的氣味,聽到了那得得的馬蹄,恍如身歷其境。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產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著特權的意味。進而,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則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後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

中唐以來,宦官專擅朝政,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詩中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諭之情。無怪乎吳喬說:

「唐之亡國,由於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於春秋也。」(《圍爐詩話》)據孟棨《本事詩》,唐德宗曾十分賞識韓翃此詩,為此特賜多年失意的詩人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

由於當時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德宗特御筆親書此詩,並批道:「與此韓翃」,成為一時流傳的佳話。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形象大於思想」(高爾基),此詩雖然止於描繪,作者本意也未必在於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

由於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為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於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

3樓:匿名使用者

玉輪江上雨絲絲,公子遊春醉不知。

翦渡歸來風正急,水濺鞍帕嫩鵝兒。

急求35首唐詩宋詞。並有其文學性翻譯。謝謝!~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嘛……打字太麻煩,建議你去買書吧。汗顏……

求篇文章:詩歌的翻譯帶給你的不一樣的感覺

5樓: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文學作品中最純粹的藝術,其語言是韻律的語言,而且精練含蓄,節奏分明,句式整齊。可以這麼說:

詩歌,就是為了體現語言魅力而誕生的。是詩人的思想與文字在作品中完全天然融合的產物,含有鮮明的語言文化特徵。

既然要談論詩歌這方面,還是要落實到詩歌本身才行。

「詩」只是對這種文體的一種總稱。我們只有從某一首具體的詩出發,才能真正的觸及詩,了解詩,懂詩。

詩歌之所以能夠是人們體會到語言的博大精深,濃縮乙個民族語言文化的精華。它含有著鮮明的文化特徵,因此詩歌的翻譯是非常困難的。英國詩人雪萊曾說詩是不能翻譯的,譯詩是徒勞的,這「猶如把一朵紫羅蘭投入坩堝,企圖由此探索它的色澤和香味的構造原理」。

像詩歌這樣的文學作品,內容和形式是緊密結合的,難以分割。所以,嚴格來講,翻譯它就會破壞原著。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語言文化交流的也逐漸增多。在詩歌翻譯中可譯或不可譯的因素並不都是固定不變的,我們需要外國優秀的詩歌,同時也需要把我國的詩歌譯成外文。

我們翻譯文章的目的,就是盡可能的傳達原詩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使讀詩的異國讀者能夠從譯作中獲得盡可能與本國讀者一樣多的共鳴和美的享受。既然對翻譯者們的要求這麼嚴格,詩歌的翻譯標準該如何界定呢?

劉重德教授提出:漢詩英譯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似。

那麼,什麼又是形神兼似呢?

所謂形似,是指在翻譯詩歌時盡量保持譯文在用詞、句子結構、表現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與原文一致;而所謂神似,是指在翻譯詩歌時要著力保持原作的神韻和風姿,達到原作的藝術效果。神似首先是傅雷提出來的。他說:

「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朱生豪也提出「保持原作之神韻」的觀點。他說:

「余譯此書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範圍內,保持原作之神韻;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曉暢之字句,忠實傳達原文之意趣;而於逐字逐句對照式之硬譯,則未感贊同」。

舉幾個例子,比如, 「you had your breakfast

in your room」這個常見的英語句子, 如果僅憑外在的所謂形式一詞對一詞地把它譯成漢語便成了 「你在你的房間吃你的早餐。」語言是思維或思想內容的載體, 兩種語言間的形式對應關係是由所表達的內容所決定的。如果把思想內容或思維比作一條中軸線, 那麼,

語言的表現形式就會在它的兩邊形成某種模糊的對稱。所以說「形」 指的是詩的整體,各類「形」 的對應關係在不由同語言組成的基礎上來看是極其複雜的。某些譯家被 「形」 捆住手腳, 竟至於連基本的翻譯技巧都避而遠之。

還是以上面提到的這首詩為例,

對照僵硬的譯文可以看出拘泥於字句的弊端。

從這一方面來看,神似是更為總要的。寫作手法人人都會,我們翻譯這些詩歌就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它們的內涵,領略作家們的文采。到了這裡,你可能認為形、神難以兼得。

其實呢,好的文學作品總是有豐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濃厚的感染力以及強烈的藝術效果。翻譯時能保留原作的神當然最好。但是形與神就一定矛盾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有時形似就是神似。一篇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感情神韻,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表達出來。

原作有些比喻或聯想形象、生動、逼真,有濃厚的感染力,情感、意境躍然紙上,在語言習慣上也與目的語接近。這時,譯作保持原作的形式實際上就起到了傳神的作用。保持這樣的形式,翻譯就能達到形似神似渾然一體。

但在許多情況下,形似、神似不可得兼罷了。

大體的來看待詩歌翻譯,它有助於我們欣賞那些國外的優秀的作品,同事傳達給國外我們的文化和思想;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品讀原著,就無法深刻的體會作者的思想,這是不利於我們了解和學習的。詩歌翻譯是無法出神入化的。我們只能期待著, 開詩歌翻譯一代新風,創神形兼備雙語極品。

杜甫是唐末的詩人嗎?他是唐末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嗎?他人稱詩聖嗎?他的詩被譽為詩史嗎?他與李白並稱李

後悔長得太帥了 他是唐末詩人,是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仙。沒被譽為史詩,合稱李杜 1 屈原 我國最早的大詩人 2 曹植 三國魏詩人 3 陶淵明 東晉在詩人 4 王維 唐朝山水田園詩人,5 李白 唐朝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 6 杜甫 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7 白居易 唐朝大詩人 8 李商隱 唐末詩人 9...

問末法時期佛法的問題,問乙個末法時期佛法的問題

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只有正法1000年 像法1000年 末法10000年,一共12000年。12000年以後,地球上就沒有佛法了 娑婆世界的其它小世界可能還存在佛法。至少彌勒菩薩現在所在的兜率陀天是有的 但是人類不會滅亡,雖然道德逐漸敗壞,還會支撐到56億年後彌勒佛降世。釋迦牟尼佛入滅前交代大迦葉尊者,...

隋唐時期和隋時期,唐時期有什麼區別嗎

大局大曆 1 從歷史發展的時間範疇看,隋唐時期 581年 907年 為隋朝 581 618年 和唐朝 618 907年 兩個朝代的合稱,處於中古時期。隋時期為581年 618年 唐時期為618年 907年。前者是兩個朝代時間範圍的總稱,後者分別單指某一個朝代的時間範圍。2 隋朝鼎盛時期北至東北遼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