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面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謎底是什麼

時間 2021-10-15 15:09:49

1樓:匿名使用者

我只能找到這些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傳說,李白遠遊荊楚,乘興而登黃鶴樓,偶讀崔顥的《黃鶴樓》一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自覺難以超越。遂借酒興;題詩一首:

「一拳擊碎黃鶴樓,兩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隨即,長袖橫甩, 擲筆而去。

其後,直到來到金陵,寫了上面的那首〈登金陵鳳凰台〉一詩,才略覺痛快。

我對李白是不是和崔顥有此一爭,並不以為然。詩人心懷廣闊,本來寫詩就是自娛自樂的事。既然吳宮花草,晉代衣冠, 都不能長久,就讓「崔顥題詩在上頭」,也真的無所謂。

況且《鳳凰》,《黃鶴》兩詩,俱各渾然天成,難分上下。怪不得方回的《瀛奎律髓》說兩詩:「格律氣勢,未易甲乙。

」但我卻對另乙個千古疑案,一直不解。

《全唐詩》雖然權威,但從中學就有的這個疑問,一直未解。每見此詩,或「一水」,或「二水」, 雖然「二水」的版本要多些。難的是,兩種版本, 又各有其出處。

《四庫全書, 李太白集注》: 「史正志《二水亭記》:秦淮源出句容、溧水兩山,自方山合流至建業,貫城中而西,以達於江,有洲橫截其間,李太白所謂『二水中分白鷺洲』是也。

」白鷺洲把秦淮河一分為二, 然而因此斷定是「二分」就正確,又未免武斷。從文理上看,「一水」,「二水」, 都很優美。

歷史中的李白,來到金陵的時候,已經是飽經了滄桑。安,史之亂以後,李白因錯隨永王李璘,被李璘爭當皇帝的哥哥,當時的唐肅宗,抓了起來,流放夜郎。歷盡艱險,中途遇赦,撿了一條命。

繼而萬里江陵而下,來至秦淮古河。這時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明了?世事的易變,人心的險惡,又是如何的刻骨銘心?

我想,「三山半落青天外」, 「三山」,是否指得是安祿山, 其子安慶緒,以及史思明?或另有他指?「半落青天外」,又是否用以暗喻亂世方休,天下將治?

以此推論,按邏輯常理,下句似應暗喻二帝相爭,各守一方?那下句就真的應該是: 「二水中分白鷺洲」 了不成?

小船晃悠悠的蕩在秦淮河上。眼前的河道上,赫然寫著三個大字:《白鷺洲》。

白鷺洲讓我不由得站了起來。囘頭北望。遠方的群山,正隨著前行的小船,漸漸消失在文德橋後,半隱半現。

前方的河水,又分為兩股。 船行在右邊的分流, 向前漂去。 而左邊的分支,卻在潺潺的水聲裡,由一順的柳樹擁著,不知去向。

在船裡的感覺,確是三山半落,一水被中分!山是慢慢的落,水是突然的分。山隨船而落,一水卻為洲所二分。

這裡的白鷺洲,可能和李白見到的,並非一處,但如果是人也在船上,那種「動」的美感,想來也不過如此。

原來,一水也罷,二水也罷,觀點不同,所見也不同。李白若在船上寫這句詩,那就應該是先由一水,進而被中分。但李白若是直書在鳳凰台上所見的話,遠觀秦淮為白鷺洲所分為二。

若是再顧及到李白當時的經歷,似應以「二水中分」為佳。

不管怎樣,「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句神來之筆,現在終於也變得那麼可親了。乙個「半落」,傾倒了歷代多少文人!既然已經體會了,那「一水」也好,「二水」也罷, 又何妨呢?

2樓:※忄白

①風調雨順②風花雪月③風吹月明④滿城風雨

3樓:

青州、 荊州、揚州、幽州、中州、……天下九州,

濟陽、 湘陽、洛陽、漁陽、淮陽、……安然無恙?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意思

韓琴 這句詩的意思是詩人站在台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此句詩人把三山半隱半現 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 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 二水中分白鷺洲 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較為人知的佳句。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 登金陵鳳...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已成為千古佳句,請你說說這兩句詩妙處何在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 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游 入蜀記 雲 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 杳杳有無中 正好注釋 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 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 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

「三山半路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什麼意思

1 糾正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2 解釋 我站在台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3 出自李白的 登金陵鳳凰台 全詩如下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