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譚記中寂寥無人與多人同遊是否矛盾

時間 2021-09-08 01:24:07

1樓:桃李滿天下他爹

細讀《小石潭記》時,我們會發現一處矛盾,原文第三段有“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之語,可文末卻出現“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同遊人竟達5人之多。

可細細品味,這不該是柳宗元的的錯誤,而是有意為之!

細讀“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句話,也許矛盾就會化開,此處“寂寥”理解為“寂靜”倒不如理解為“空寂”似乎更得當,因為唐順宗永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 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他本人被殺,而和他一起奮鬥的朋友則紛紛被貶到邊遠之地,比如劉禹錫被貶到連州,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一片忠心,卻遭遇誹謗、誣陷,被貶謫到瘴氣橫行的蠻荒之地;白髮蒼蒼的老母親受連累,來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處於年富力強的人生階段,卻“行則膝顫,坐則髀痺”;好不容易建立了一個安身之所,卻遭遇火災,家無餘儲……這些天災人禍接二連三地降臨,怎能不令他憂從中來呢?“寂寥”不僅寫出景之寂,更顯心之淒涼了。

柳宗元前來小石潭為的就是消散自己心中那鬱郁的愁苦之懷的,而潭上“四面竹樹環合”的幽寂與其悲苦的遭遇有著相通之點,情因景生,幽寂之景促動了其悲苦的神經,令其“悽神寒骨,悄愴幽邃”,“骨寒”是因為“神悽”,柳宗元再次忘“樂”而生“悄愴”愁懷,深陷於淒寒悲苦之中,忘卻了他人之存在,所以覺“寂寥無人”,此時的“同遊者”、“隸而從者”雖在柳宗元身邊,卻不在柳宗元心中了。

而當柳宗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時,他的思想已回到現實,此時才重覺還有5人同遊,這樣,這前後看似矛盾的“矛盾”也就“不矛盾”了。而且這看似矛盾的“矛盾”卻更能反襯出作者在遊覽小石潭之時心裡的孤寂悲苦!

所以,結尾看似“狗尾”實乃“豹尾”,真可以說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從中也可見作者寫作之高明也!

2樓:寂寞雨如煙

這個不矛盾的,相當於外部環境與內心感觸兩個角度,層次不同首先根據他文中的敘述與對環境的描寫,我們可以知道,那個地方本身的環境就是很清幽寂寥的,少有人去,所以少不得有些孤寂之感

而從作者自身來看,突出的就是他被貶官以後內心的惆悵與孤寂,感覺世與己所不容,內心是孤立無依的,所以寂寥

與多人遊只是外部表現,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總會在人群中覺得自己很孤單,而且別人越熱鬧,自己心中越是寂寞難忍

就像那誰說的:熱鬧都是別人的,我什麼都沒有……你覺得呢?

求文言文《小石譚記》的譯文?定給好評

譯文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就 聽到了水流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 那樣清脆悅耳 我心裡感到很高興。於是 砍倒竹子開闢出 一條 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看見 有的翻譯為出現 見 通 現 出現 乙個小潭,潭水格外 清涼,潭用整塊石頭作為底,靠近岸邊,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形成...

小石潭記中作者如何寫水的清澈,小石潭記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潭水清澈

厚瑤慈畫 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 空遊無所依 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通過描寫游魚 陽光 影子來側面襯托出潭水的清澈,寫魚動靜皆宜,看到了其行蹤,魚像在空中游動一樣。體現出水的透明,再進一步用太陽的照射,一起突出清澈。第二段,作者描...

小石潭記第二段寫譚水什麼特點?怎麼寫?有什麼好處

2素顏 描寫了潭水的清澈。運用對比 和 烘托 的手法 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 怡然不動 和 俶爾遠逝,往來翕 忽 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 空 無 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第二段對潭水的描寫,分別從游魚 陽光 影子等角度去點染,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