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能文不求名。求這句話的翻譯,我明白這個說的淡泊

時間 2021-09-04 15:15:15

1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不是淡泊。是另一種生存狀態或者這幾句話的作者在現實中不如意或已大富大貴了而已吧。就像現在上大學和找工作的關係一樣,打著旗號說上大學不是為了工作而是為了學知識的人,是有的,但有幾個?

所以這幾句話,有點不合常理,所以只能說是另一種生存狀態。

但不合常理不一定就沒有理。換一個角度看,可能有大理。比如第一句可以理解為努力奮鬥,但不看重財富,第二句樂於求知但不為利祿,第三句樂於助人,但不求回報,第四句愛好藝術創作但不求名。

那麼如果說這話的人是真心說的,那這個人就依次是:沒多少錢的大企業家(外國很多呵呵),有真才實學不大露面的學者,捐了很多錢被捐者都不知道他是誰的慈善家,幾百年後才出名的藝術家。呵呵,無論作成哪一個,都不是凡夫俗子能做到的了。

那對我們凡子俗子這幾句話有啥意義呢?

是有的:很多人都是努力了並沒富,讀了書了也找不著工作,修了德換來怨,文藝青年等同於2b青年。那這四句話就可以為我們找到高層次的安慰和藉口。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明哲的處身態度。要在世上立足的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

等等吧。

反正這古人很少教我們為淡泊而淡泊。淡泊中有太多的因素,有人事的,政治的,社會環境的,也有心理的(社會心理)等等。都不是現在意義上的休閒式的淡泊。

古人的淡泊承載的東西比我們要多得多。

2樓:句讀說

確實是心態,但未必僅淡泊而已。

治生為求富者,總是會為了所作所為是否有利於富貴而執著,總是會去想後果,而未必能真正去體會治生過程中的努力與收穫。

讀書求官者,官為大,為官之道何也?未必知。為官,是為了百姓謀福利,是為了社會求發展,讀書者當格物致知,以知御物,人生方才有意義。

修德自有一番樂趣,為了自己的善意讓他人快樂而快樂,而非為了求回報而行善。有所求必多慮,無法真正心安。

同理,文人為文,豈能僅無病呻吟,博人眼球?!真正有價值的文字,是經得起考驗的,未必能夠上來就引人關注,如果一心求名,難免落筆會多有顧及他人眼光,那還寫個什麼意思!

這幾句話不是讓你放下上進之心,而是讓你真正的努力上進,真材實料的充實自己,做實在的,有意義的事情,不去想究竟會得到什麼。

無論哪個社會,都會有很多很多浮躁的年輕人,抱怨社會抱怨體制,這也許會很搶眼,但是真正的成功,人生價值的實現,那種豐腴的充實感,只能屬於踏實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那一小部分人。

3樓:壓力學徒工

治生不求富是無私,讀書不求官是表率,修德不求報是名譽,能文不求名是充數!

4樓:至善教育老師

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

○蘇軾《送千乘、千能兩侄還鄉》

送千乘千能兩侄還鄉

後來,曾國藩在他的《曾國藩家書》中,將其改寫為:

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

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

譬如飲不醉,陶然有餘歡。

中含不盡意,欲辯已忘言。

意思是:經營家業不是為了求得富貴,苦讀詩書不是為了求得官職,修養品德不是為了求得回報,能言善辯或者說文采好也不是為了出名。

滿意的話請採納,謝謝

翻譯文言文

5樓:逄德覃癸

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應該是蘇軾遊覽赤壁的情景。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推開窗子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了一個長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小船從頭到尾長約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

蘇、黃共閱一手卷:蘇東坡、黃庭堅共同看一幅橫幅的書畫卷子。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那個人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6樓:房桂枝喻媼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

直,友諒①,友多聞,益

矣;友便辟②,友善柔(3),友便佞(4),損矣。”

【註釋】

(1)諒:信。“諒”有時特指小信,如《衛靈公)篇說:"君子貞而不諒。"

“諒”與“貞”相對,指小信。但這裡卻泛指守信,無大信、小信的區別。

②便(pian)闢:謅媚逢迎,主要指舉止行為方面。③善柔:假裝和善,當面一套,背後一套。(4)便佞:花言巧語,主要指言談方面。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守信的人交朋友,與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兩面三刀的人交朋友,與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讀解】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世界上恐怕找不出一個完全沒有朋友的人吧?就連那飄流在孤島上的魯濱遜,不也有一個土人“星期五”作朋友嗎?

但是,朋友有好有壞,有真正知心,遇事願為你兩肋插刀的朋友;也有虛情假意,遇事在你背後插刀子的朋友。

那麼,到底哪些朋友好,哪些朋友壞呢?這是我們大家都時常感到困惑,時常感到苦惱的一個問題。

那就仔細琢磨琢磨聖人的話吧,再回過頭看看你身旁--到底哪些是益友?哪些是損友?

“損友敬而遠,益友親而近。”

不用多說,你也知道該怎麼辦了罷。

第二句有錯誤.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註釋】

①亡:無。

【譯文】

子夏說:“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識,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經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讀解】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無忘其所能”是溫故。兩方面結合起來,正好是孔子“溫故而知新”(《為政》)的意思。

從心理狀態上來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又是孔子“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的寫照。

子夏手中所棒的,原本是聖人的“衣缽”,儒學可真是勸學之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無論是從方法還是心態上來說,我們今天所宣傳而要求於學生們的,也還是與儒學的精神相通的吧!

7樓:粘秀英考巳

大丈夫即使沒有憂慮天下之心,但是出謀劃策的人才不能不供養他們以供選拔

然後越王勾踐又自居於卑位,去侍奉夫差,並派了三百名士人去吳國做臣僕。勾踐還親自給吳王充當馬前卒。

8樓:鍾離永修胥醜

“我以前居住在一個巷子裡,隔壁有一家的媳婦和婆婆吵架了,因為婆婆發現家裡不見了一塊肉,認為是媳婦偷吃了,於是要趕媳婦出門,這個媳婦臨走的時候和鄰居們告別,鄰居們都知道她是好人,婆婆冤枉她了,其中有一個人想了個辦法,就對這個媳婦說,你慢慢走,我有辦法讓你婆婆出來把你追回家。然後,這個鄰居就拿了一個束麻的火把,到這個惡婆婆家敲門,對惡婆婆說‘昨天我們家的兩隻狗不知從**叼來一塊肉,搶來搶去,都得了重傷死掉了,我想借個火來把它們燒了’。惡婆婆一聽明白了,原來肉是被狗偷了啊,自己錯怪好媳婦了,果然馬上去把媳婦追了回來。

”蒯通當時講這個故事,意思是說,我和那個束縕請火的鄰居一樣,現在去請了名士來為宰相出力,並不是根本的法子,國君要真正有誠意,有好的環境來給這些名士,他們自己會主動來為國家出力的。

《漢書·蒯通傳》:“即束縕請火於亡肉家。”

用亂麻搓成引火物,持之向鄰家討火點燃。《漢書·蒯通傳》:

“臣之裡婦,與裡之諸母相善也。裡婦夜亡肉,姑以為盜,怒而逐之。婦晨去,過所善諸母,語以事而謝之。

裡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縕請火於亡肉家,曰:

‘昨暮夜,犬得肉,爭鬥相殺,請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婦。”《韓詩外傳》卷七亦有此說,“縕”作“蘊”。

後用為求助於人之典。唐李德裕《積薪賦》:“時束縕以請火,訪蓬茨於善鄰。

”縕,一本作“蘊”。亦省作“束縕”、“束蘊”。唐駱賓王《上瑕丘韋明府君啟》:

“是以臨邛遣婦,寄束縕於齊鄰;邯鄲下客,效處囊於趙相。”宋林逋《和酬周寺丞》:“門橫野水席凝塵,束縕誰能問乞鄰?

”亦用為不出兒媳之典。

9樓:魏墨徹佴雲

原文: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中關而止,皆曰:

"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

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

翻譯:齊宣王愛好射箭,喜歡別人誇耀他能夠拉開強弓,其實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氣就能夠拉開了,他常表演給近臣們看,那班大臣為了討好宣王,個個裝模作樣地接過來試一試,大家在故意把弓拉開一半,便故作驚訝地說:“哎呀,要拉開這弓的氣力不少於一千多斤啊,不是大王又有誰能用這麼強的弓呢!

”齊宣王聽了非常高興。

然而,齊宣王使用的力氣不過三百多斤,可是他卻一輩子以為是用一千多斤。三百多斤是真實的,一千多斤是徒有其名,齊宣王只圖虛名卻不顧實際。

10樓:受映冬俟山

1、正碰上宋朝派傳遞詔書的使者來到,修之的名望地位早就顯赫,傳遞詔書的使者見到他就下拜。

2、當時魏國屢屢攻打馮弘,有人勸說馮弘派朱修之回宋國求救,於是(馮弘)就派他去了。

3、修之假裝與他同謀,卻暗中派使者向孝武帝陳述對朝廷的忠心。孝武帝嘉獎他,任他為荊州刺史。

11樓:慕辰

寫信辭別勾踐說:“我聽說,君王憂愁臣子就勞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該死。過去您在會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為了報仇雪恨。當今既已雪恥,臣請求您給予我君主在會稽受辱的死罪。”

住了不久,積累財產達幾十萬。齊人聽說他賢能,讓他做了國相。

翻譯這個文言文

12樓:錯玉蓉化妝

本文是《江乙對荊宣王》

【原文】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

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於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今王之地五千裡,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於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譯文】

楚宣王問群臣,說:“我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嗎?”群臣無人回答。

江乙回答說:“老虎尋找各種野獸來吃。找到了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

“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袖,如果您吃掉我,這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奔。

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卻以為是害怕狐狸。

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五千裡,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象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形容人讀書不求甚解的成語,比喻讀書不求甚解的成語

廢寢忘食 手不釋卷 分秒必爭 爭分奪秒 通宵達旦 夜以繼日 鑿壁借光 韋編三絕 目不窺園 焚膏繼晷 雞鳴而起 磨穿鐵硯 勤學苦練 風夜匪懈 風興夜寐 無冬無夏 宵衣旰食 學而不厭 圓木警枕 幼學不厭 圓木警枕 幼學壯行 朝乾夕惕 只爭朝夕 孜孜不倦 坐以待旦 爭分奪秒 手不釋卷 刻苦 攻苦食淡 苦心...

五柳先生傳為什麼五柳先生 好讀書, 不求甚解

語寂悠然 他 好讀書,不求甚解 為什麼不求甚解?這就與他的 不慕榮利 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他並不想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麼 會意 呢?沒寫.我們從陶淵明所寫的 讀山海經 詠荊軻 等詩作中可...

陶淵明好讀書,為什麼不求甚解呢

純真孩子丶乻 好讀書,不求甚解 的意思應該是指陶淵明喜歡讀書,但不追求對字句的穿鑿附會 即不拘泥於對字句的解釋 而重在感悟。後世多有 不求甚解 者,斷章取義,拿此句來做遮羞布,掩蓋其無知的真面目。 當我們面對一本難讀的書時,在初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尋或思索。這是一種 粗讀 p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