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於國也在結構上圍繞哪些問題論述的

時間 2021-09-01 20:21:59

1樓:永夜柳

《寡人之於國也》結構分析

中國語文網

【結構分析】

這篇文章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整個過程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國家已經很「盡心」了,可還是和鄰國之政無大差別,「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這是為什麼呢?

第二部分(從「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這裡主要是用比喻論證的方法。

盂子聽到梁惠王的發問後,並沒有立刻回答,而是投其所好地以打仗為例,引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問題,讓梁惠王回答。當梁惠王做出正確回答後,孟子順勢亮明了自己的觀點:「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第三部分(3~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3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這裡運用了乙個排比句,指出從「農」、「魚」、「林」三個方面達到使人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的地步就是「王道之始」。

第二層(第4段):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依然使用了排比。

第三層(第5段):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

總之,本文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然後從三個方面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充分體現了孟子文章結構嚴謹的特點。

【結構示意圖】

2樓:匿名使用者

梁惠王問的問題的

為什麼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王

孟子借比喻回答梁惠王做的不多,人多無用

而後闡述自己的仁政思想

寡人之於國也在結構上圍繞哪些問題論述的?

3樓:柯碧琴

梁惠王問的問題的

為什麼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王

孟子借比喻回答梁惠王做的不多,人多無用

而後闡述自己的仁政思想

《寡人之於國也》文章是圍繞什麼問題論述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本文主旨。

因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得思想,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於國」,而「民不多加」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依據梁惠王有通過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願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政治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並沒有區別,使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國時國君所有的「統一天下」的巨集願,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即減輕徭役、發展農林牧漁生產而使民「不飢不寒」,並在此基礎上興辦教育等具體措施和要求,並強調指出,只有通過解決人民經濟生活的問題而取得人民擁戴,才能稱王於天下。

文章中表現出的孟子的思想與主張

首先,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的,一句「王好戰,請以戰喻」充分把這種思想表露了出來。

其次,孟子認為應該讓利於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生息的機會,他認為梁惠王自認為的「用心」於民,做的是遠遠不夠的,這與其他國家不知滿足的一味向民徵斂只是「百步」與「五十步」的區別。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體的說,就是讓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雞豚狗彘之畜」。

不僅如此,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飢不寒」。

最後孟子在自己論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面對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飢寒交迫的社會現實,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本文寫作上體現出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1.巧設譬喻,迂迴曲折。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後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寡人之於國也一文論述的線索是

5樓:匿名使用者

全文圍繞「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為線索論述。

在第一段中,梁惠王認為自己盡心了,問為何民不加多?接著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為喻,說明梁惠王治國與鄰國國君並無本質區別,從而揭示「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後正面闡述如何使「民加多」的主張。

6樓:

民不加多

全文對於民不加多這個情況作出解釋

首先梁王提出為什麼民不加多,然後孟子解釋,最後孟子總結是仁政的原因

寡人之於國也,寡人之於國也

檻笙籬罅 寡人之於國也 記載的就是孟子與梁惠王的一次耐人尋味的對話。對話是由梁惠王的 疑惑 而引起的。梁惠王自以為對國家的治理已十分 盡心 他的 盡心 具體表現在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河東兇亦然。儘管鄰國之政不及他如此 用心 可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梁...

孟子寡人之於國也原文及翻譯,寡人之於國也 翻譯

今天綠色廢料 我對於國家,寡人是對我的謙稱 生活達人小黃老師 這篇文章寫孟子同梁惠王的談話。當時各國為了要增產糧食和擴充兵員,都苦於勞動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鄰國爭奪百姓,採取了自以為 盡心 的措施,可是目的並沒有達到。孟子抓住了這個矛盾,指出梁惠王的 盡心 並不能使百姓歸順,同時提出自己的主張,只...

求《寡人之於國也》讀後感,求《寡人之於國也》的原文及翻譯

蒼生之生,在我心兮 從 寡人之於國也 看孟子的人文關懷 戰國時期,一段流離的苦難歲月。皇族,士人,武夫,書生,無不為一己生存,用盡心機,費用口舌。茫茫中原,處處是無助的流民,隨戰事四處奔波,飢餓 寒冷 疾病 惶恐終日相伴,苦不堪言。他們沒有可以炫耀的學識,沒有一搏沙場的武藝,他們只有原始的農耕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