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智慧莊子對墨子的評價是

時間 2021-08-30 10:55:23

1樓:新鮮派動畫

莊子思想和墨子思想之間不存在聯絡。

莊子的思想

莊子和老子一樣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認為道無所不覆,無所不載,自生自化,永恆存在,是世界的終極根源和主宰。他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太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他繼承了老子“道”無形無象的思想,認為道是虛無的實體,他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因此,他認為不可能給“道”提出明確的規定。

他說:“道不當名”,即使取名為道,也是“所假而行”。在“道”和“物”的關係上,莊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他繼承老子,認為萬物產生於形體,形體產生於精神,個別精神產生於絕對精神——“道”。他說:“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體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

”一方面他又發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氣以言道的合理內涵。他說:“通天下一氣耳。

”認為道即氣。他強調“道無所不在”,並用“周、遍、鹹”三字形容。認為道作為世界的終極根據,不是存在於天地萬物之外,而是一切事物的內在原因。

與老子用“夷,希,微”混而為一來形容頗為不同。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

”(《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友其真。

”(《莊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樸歸真。

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氣耳”和“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

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而學“道”的最後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

在思辯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祕的詭辯主義。

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非攻”與愛民,墨子主張“兼愛”,其實質是“愛利百姓”,以“興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論行動,皆以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為準繩。周朝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仍,土地荒蕪,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廣大人民群眾渴望彌兵息戰,休養生息。

墨子體察到下層的民情,代表小生產者及廣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張,就這一點講,是有積極意義的。自古及今,不論什麼形式的戰爭,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眾。為什麼“非攻”,確立什麼樣的準則及採取什麼樣的對策才能達到目的,在《墨子》一書中大致可以歸納以下幾點。

①兼愛非攻。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

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

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

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瞭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④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2樓:匿名使用者

莊子思想和墨子思想之間不存在聯絡。

國學大師-李-冠-論講解 莊子的思想:

莊子和老子一樣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認為道無所不覆,無所不載,自生自化,永恆存在,是世界的終極根源和主宰。他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太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他繼承了老子“道”無形無象的思想,認為道是虛無的實體,他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因此,他認為不可能給“道”提出明確的規定。

他說:“道不當名”,即使取名為道,也是“所假而行”。在“道”和“物”的關係上,莊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他繼承老子,認為萬物產生於形體,形體產生於精神,個別精神產生於絕對精神——“道”。他說:“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體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

”一方面他又發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氣以言道的合理內涵。他說:“通天下一氣耳。

”認為道即氣。他強調“道無所不在”,並用“周、遍、鹹”三字形容。認為道作為世界的終極根據,不是存在於天地萬物之外,而是一切事物的內在原因。

與老子用“夷,希,微”混而為一來形容頗為不同。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

”(《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友其真。

”(《莊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樸歸真。

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氣耳”和“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

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而學“道”的最後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

在思辯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祕的詭辯主義。

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非攻”與愛民,墨子主張“兼愛”,其實質是“愛利百姓”,以“興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論行動,皆以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為準繩。周朝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仍,土地荒蕪,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廣大人民群眾渴望彌兵息戰,休養生息。

墨子體察到下層的民情,代表小生產者及廣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張,就這一點講,是有積極意義的。自古及今,不論什麼形式的戰爭,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眾。為什麼“非攻”,確立什麼樣的準則及採取什麼樣的對策才能達到目的,在《墨子》一書中大致可以歸納以下幾點。

①兼愛非攻。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

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

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

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瞭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④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以及國學教育的宗教化?

3樓:匿名使用者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各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易學、文學、星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建築等諸多方面。

關於對墨子的評價(左右),關於對墨子的評價(500字左右)

墨子對於賢能人才的價值有著極其深刻的認識。親土 篇雲 入國而不存其土,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意思是說,到乙個國家主政卻不能蓄納賢土,那就要亡國了。發現賢人卻不急於舉用,賢人就會怠慢其國君。沒有賢才就不能處理危難,沒有賢才就不能與...

國學教育,不知道大家對現在的國學教育是怎樣看待的

國學冬夏令營 國學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智慧沉澱,孩子學好國學才能放遠世界 孩子通過對國學的學習,可以提升孩子的思想品質,道德品質和真會責任感,培養孩子淳樸儒雅的氣質,讓孩子學會安靜,學會感恩和孝順。讓孩子知道如何去交友,交到真正的好朋友,提升他們的人際關係。讓孩子學會用心靈的大智慧和大格局來面對生活和...

歷史上對陶淵明的評價是高士,對杜甫的評價是烈士,請說出你的看法

南山之谷 杜甫 安得廣剎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為國為民。而陶淵明最多隻是一位詩人,只是自我陶醉而已。對陶淵明的評價 陶淵明 365 427 東晉詩人。字元亮,曾更名潛,潯陽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 人。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田園詩人。他幼年失去父親,家道中落。由於社會動盪,早年一直沒有出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