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問佛教問題,佛教中關於開戒有什麼內容?請具體點

時間 2021-08-30 10:36:00

1樓:引導者

佛法出於正義的目的可以殺生。但要換一種心態,要用慈悲的心態,不能憎恨。你殺他是為救他。

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曾實行誅法,而同時具足息、增、懷、誅四的功德。經上說∶佛在因地時為救五百珠寶商人的生命和財產,殺死一批強盜。這批強盜想害商人的命,謀奪商人的財。

商人都不知覺有此禍事臨頭;惟有因地的我佛依他心通,如見其肺肝然。當時行菩薩道的釋尊仔細思惟,不管了吧?立時就有五百人喪生失財,同時並有一批人造下了謀財害命的重大惡業,眼看要墮地獄無有出期。

告訴商人們吧?商人仗著人數較多,定要將強盜們殺死。那末,也有一批喪生失命,也有一批人造下殺業。

於是因地的佛決定由他殺強盜,救商人,願意自己犯殺業墮地獄。就憑這樣舍自己,救眾生的念頭和行為,他自己也未墮地獄,反而成佛——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這一故事更說明了四法的一貫性和連環性。釋尊行這一次誅法,為商人或強盜息了喪命或要墮地獄的大災,當然是息災法的成就。免掉他們墮惡業,從貪、嗔、痴諸無明中挽救了他們,也就是增長了他們的福慧,而自己更是成就了無上功德。

使商人們為得救星而生歡喜心,使強盜們未作成大惡業,得免於重大惡報,終於覺悟過來,也要生歡喜心的。這算是懷法的成就。佛在因地以一個行為,同時具足四的功德,以至成佛。

船上有五百商主——殺生的戒也有開緣

淨空法師 講述

戒律都有開緣,殺生的戒也有開緣,這是佛在佛經裡面說的。

佛在經上舉出一個例子。有一個出家的修行人,他要遠行,他跟著一個**團體,搭他們的船渡大海。 這個船上有五百商主,經上講“商主”,那就是現在人講的**團體的團

員。這些商人帶的財物很多,其中有一個人起了一個惡念,他想把其他的同伴害死,獨吞這些財物。

這個修行人有“他心通”,那個壞人一起這個惡念,他就馬上曉得了。修行人曉得這個人是利令智昏,不能勸他;要是勸他,他知道祕密被洩漏,他會殺人滅口。

怎麼辦?修行人知道這件事情沒有商量的餘地,於是趁那個人沒有防備的時候把他殺了,這是開了殺戒。可是,你要曉得,這是開緣。

出家人這麼做,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所有人的利益,所以這是開緣。

殺死這個壞人,你要曉得,出家人統統都救了。其餘這些人不至於被害,財物沒有損失;如果這個壞人的陰謀得逞,其他的同伴被殺,財物被侵佔,他是既犯殺戒又犯盜戒,果報在阿鼻地獄。這個壞人現在被殺了,他不墮阿鼻地獄;換句話說,出家人是把他從阿鼻地獄救了出來。

殺一個人,其他的人因而得救,這叫開緣。你知道了事實真相,你就一定要開緣,不開緣你就犯戒。

除非你不知道,你知道了,一定要救眾生,統統都要救。佛法是活活潑潑的,它不是死板的。所以一定要懂得,開緣是為了利益眾生,不是為利益自己。

出自:《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四》

2樓:匿名使用者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只不過為了正義而殺生做了好事死後到人、天享受福報,等福報享盡了,就開始還債了,直到還清每一個被殺的人的命債為止,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3樓:瞭望須彌山

可以,維護正義,抵抗侵略,為救多人而殺少人,可以的。釋迦牟尼佛有一世,為了救一船的人殺了一個強道,這是菩薩行為。

4樓:名已被刪除

只要是正義的就是對的,只要在你心中區分你是你故意傷人還是被動傷人。心中沒有惡念就夠了,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5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那只是你眼中的正義呢,只管救,不管殺!

關於佛教的一個問題~~~!!!! 20

6樓:木繹

什麼是真正的出家

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盤。智者所受聖所行處。

降伏眾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

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

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

所以者何。佛世難值。諸長者子言。

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應該是為了修身成佛

既然你說無慾無求 那麼為什麼又說是慾望呢?

證得菩薩的果位 就已經是無我相 既然我都看破 那麼又是誰再求呢?

應該說他們在迴歸清淨本性

然後才能救渡眾生

自己還未得救 又能救誰呢????

7樓:

呵呵,問的好,我來回答你吧,你要記住我說的啊

唯物主義者,就是唯物主義本身,它最堅實的基礎是什麼啊,是它的認識論,他強調 物質決定意識,對吧。

就是先有物質後有意識,那麼唯物主義主義為什麼說是先有 物質,後有意識呢???

是不是因為人們先感受到物質的存在,然後反映到大腦,產生一種意識——物質是存在的。所以他們說先有物質,後有意識,對吧

也就是說,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 物質——感覺——意識,再進而產生諸如精神,信念等等精神上的東西

而所有宗教的認識論就有所不同了,以佛教為例。他們的認識論是 物質——感覺——意識,和唯物主義表面上是一樣的,但是 你要注意了,由物質——感覺這一步,我們正常人是怎麼感覺的,用我們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感覺(比如你喜歡某某mm的感覺,失戀時內心的感覺,這是感覺),無非就是這六種,對吧

但是有的人的感決並不是6種,而是更多,7種,8種或更多,明白嗎?也就是說他們能感覺到我們正常人(其實正常人也就是普通的人類)6感以外的東西,在他們感覺到的就是佛教所說的五眼六通,此時由物質——感覺,感覺到的就和我們普通人(佛教講的凡夫)不同的,他們的才是更真實的

舉個例子,螞蟻只會在地面上爬,它的世界只是二維平面的,它從地面爬到牆上,但它並不會感覺到地面和牆之間是三維空間的,它只是認為自己從一個平面到了另一個平面,還是平面的。也就是說對於螞蟻來說它永遠感受不到空間的存在,這是科學所證實的

在人類看來,螞蟻是錯誤的,但相信你也知道,當今理論物理也證實宇宙至少有12維,也就是說,可能在某些人眼力,我們就是他們的螞蟻

佛教講普通眾生只有6感,6感對應眼,耳,鼻,舌,身(觸覺),意(感覺)6根, 6感與6根合和而生6道,眾生(就是你我這樣只有正常6感的普通人)就在6道中輪迴

說到這,你該明白了,出家人都是為了成佛的 有人問過六祖慧能是來幹什麼的

他說“我是來成佛的”

那他們不就有慾望了嗎?

你要清楚,真正的修佛不是讓人滅掉所有的慾望,其實慾望是滅不掉的。不是滅掉慾望,而是無間的覺察到自己的每個慾望,“無間的覺察”就是“佛”啊,佛既是名詞,更是動詞——覺察。

無間的覺察到自己的每個慾望,也就是慾望隨著它的產生就滅區了,當即生起,當即滅下。而不是不產生慾望。明白了吧

修佛,當然是要成佛,但這種慾望即生即滅。這才是佛

8樓:匿名使用者

你親自問過和尚是因為害怕下地獄才修身成佛的?還是有哪個師傅告訴你他們是害怕下地獄才去出家的?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揣度別人的思想,也不要隨便談論你根本什麼都不瞭解的東西,這樣很可怕,你會被困死井底的!!!!!!!!!!!

9樓:匿名使用者

出家分三種:出俗家,出心家,出三界家。

樓主所言是出俗家,但出家並非僅僅是為了“修身成佛和怕死後下地獄”,“修身成佛”當然是佛子之所願,這在四巨集誓願中的“無上佛道誓願成”體現的很充分。

“怕死後下地獄”就未必了,要知道,下地獄有兩種方式,一為業力所牽,二為乘願而來.地獄中的大菩薩也有很多的,地藏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為六道眾生說法也是.所以地獄沒什麼可怕的.

除了上述兩點,出家人稱為福田僧,其更高的使命,是弘揚佛法,紹續如來種姓,為眾生廣種福田.

至於有很多人不相信普度眾生,也很正常.這正是當今社會,末法時代,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物慾橫流,以拜金主義為主流思想導向的真實寫照.

大乘佛法的菩薩道,正是以普度眾生為己任的.要知道,佛是福德智慧二足尊,要成就佛果,必須福德智慧圓滿具足,福德是成就的必備資糧.而福德的積累,是以拔眾生苦,與眾生樂,普度眾生的慈悲心的體現,所謂"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這一點,可以從菩薩四攝法和六度萬行中,得以充分體現.

成佛是願力,是離苦得樂,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願行,如同地藏菩薩所代表的大願,絕非世人理解的慾望.

10樓:匿名使用者

佛陀只教導消除痛苦的方法。

世間有2種人,一種是有痛苦的,一種是沒痛苦的。那麼你希望自己有痛苦還是沒有痛苦呢?

世尊說道:“賽羅啊!我精心教誨的梵行是現世的,直接的,對努力修習者來說,出家不會徒勞無益。”

11樓:匿名使用者

我想知道和尚為什麼要出家做和尚,為的是修身成佛?還是怕死後下地獄?

我認為是成佛和下地獄兩個原因都有,但關鍵是要相信有佛有地獄。

無論是想要成佛還是怕下地獄,不都是一種慾望的表現嗎?

完全可以說是都是慾望的表現。但是 如果 你看到你的孩子在暢快的玩臭泥巴,而且孩子還玩的很有興致,然後和你思維一下你要養父母老婆孩子~~層次不一樣,所以 同樣一個慾望的詞 因為環境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含義。

不要說是單純的為了普度眾生什麼的,我想只要是智力正常點的人,都不會相信。

不相信是很正常的,和智力反而會成反比,但是現在過了這麼多年了~~~如果樓主你還不信~~呵呵 那就是你自己的問題啦呵呵。大同小異總該知道是什麼意思吧~~

12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首先要分清慾望與願望的區別。

對佛教徒來說,慾望是必須要清淨的。但並不是說,佛教徒沒有願望。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地藏王菩薩在很久以前發的願。

還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看看這些願有多巨集偉。

可以這麼說,佛菩薩是慾望最清淨,願望最巨集偉的人。

發大願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發大願度化眾生,發大願成佛,是大乘佛教的出發點。

如果是小乘佛教,就沒發度眾生的願。

13樓:青山碧水間

你信不信不重要、我信就可以了。

信佛的最終目的是看破宇宙人生真相。

佛教的無慾無求,一方面是指無世俗慾望、不求名利,另外一方面則是眾生本來是佛、去掉錯誤立刻就成了,也不必求。

14樓:覺者

欲:希求之義,希求塵境也。唯識論五曰:“云何為欲?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俱舍論四曰:“欲謂希求所作事業。”

樓主你看看,這個欲如果用於修行正法的話,是勤依為業,所希求的事業是成佛,這樣,這個欲本身就是導向正面的原動力。

反之如果是用於物慾的話,就是不妙了

欲是中性的,關健是人取向問題。

佛教的問題,關於佛教的問題

是四大苦 生 老 病 死 六祖也是修習了很多年的禪定後才明心和見性 的。並且六祖也是累世的大根器。另外,明心開悟以後只是理論明白佛性,這就是所說的 見性起修,此後才開始真正的修行,而且進步神速,很快見證佛性,這時即身成佛。等 同於十方三世一切佛。六祖說的頓悟只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故沒有錯。頓悟也是很...

關於佛教與佛學的問題 謝謝,關於佛教的問題

平寶公司 佛教是宗教信仰的一個教派,佛學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不是一個概念的東西,非要分的話,我個人覺得還是佛學更大一些 海印放光 佛教 概念大 比如,禪宗裡面講的 拈花微笑 它深刻的內涵與證悟是屬於佛教的,但不屬於佛學的範疇。佛學 屬於知識 學術層面,而 佛教 的概念遠不只是這個範圍。佛學 還是在...

關於佛教的問題,關於佛教的一個問題。

樓主這樣子理解佛境界是因為樓主的思維還侷限在實在論 唯物論裡面。佛教的學問在於思維上的突破。所謂的悟道,不是於現實上你的生命離開了這個世界,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去,而是你的生命因為思維的轉化,而於精神上達到了不同的境界。這個世界不會有所謂的系統崩潰的問題存在,所謂的系統崩潰只是人的概念而已,系統 是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