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同點是什麼啊

時間 2021-08-16 23:00:12

1樓:匿名使用者

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麼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依道家來看,儒的倡導雖好,卻只能靠嚴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則內以傷身,外以亂人。宋朝時,儒生發展到“存天理、滅人慾”便可看出。

而道以自然為本,以人天生之慾而推之,更加貼近於人的生活。再配以虛無為體,柔弱為剛,執一以為,齊物為心,則可以做到二廂自然,智愚相宜,強弱相合,以致物我兩忘,這是一種木音希聲般的仁,故對於儒的“溫檢恭良讓”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虛無、齊物、守

一、柔弱、純粹素樸”五德。完成五德之後,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義”。

人之所好,不過有、得、是、居上、樂。而道家不載於此,以自然而為,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樂。“人皆知持物之樂而不知不持物之樂。

”正是說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極致,則似嬰兒,無識無是,不受物性。可謂之自然之至。

能做到這個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2樓:小助首領的品牌知識店

一個是入世,一個是出世。

道家的老莊思想是虛無縹緲的。

是一種境界。

3樓:有點敗壞

道家核心價值觀是實,儒家就是虛,佛家是空

個人觀點,不對請包涵。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4樓:q妖緬

儒家文化

和道家文化之間的區別:

一、文化主旨不同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二、做人標準不同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三、人生觀不同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四、世界觀不同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五、價值觀不同

儒家文化——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

六、哲學傾向不同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七、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不同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飯、饅頭等)不吃就會餓。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種炒菜、湯羹等),不吃沒滋味。

5樓:春天啊

1,中心思想不同: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麼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道以自然為本,以人天生之慾而推之,更加貼近於人的生活。

再配以虛無為體,柔弱為剛,執一以為,齊物為心,則可以做到二廂自然,智愚相宜,強弱相合,以致物我兩忘,這是一種木音希聲般的仁。

2,現實態度不通:面對西、東周之際禮崩樂壞的政局人心,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汲汲皇皇,為恢復周禮而奔波。以莊、老為代表的道家,冷刺熱諷, 乃至有否定舊社會吃人文明之偏激。

一者意圖恢復,以立為主; 一者不破不立。

3,對平等的認識不同:儒家認為平等是來自於人性,人性是善良的那麼人類社會也應該是善良的,既被證成的平等。道家認為過去平等已經有很好的發展成果,那麼在現有的平等認知基礎上現在以及未來社會應該發展的更好才是,

4,理想人格的不同:儒家的理想人格,應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為己任,富於理想,諄諄教人,死而後已。也就是說,儒家的出類拔萃者,應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理想人格,則應具有高度的悟性和思維能力,以寧靜淡泊為操守,冷淡世情,嚮往自得,其於外物,順乎自然而已。

如此看來,道家的典型人物,應為清修隱者。

5,人生觀的不同:儒家的人生觀,是入世的,講究“先天下之憂而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道家的人生觀,則是出世,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超越世俗人際關係網的牽絆。

6樓:n尼古拉斯_過兒

1、儒道兩家入出世的區別。

儒家入世,講究先天下之憂而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注重的是國家的利益。儒家治世,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

道家出世,講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政治渺小,藝術永恆,其注重的是個人的修身養性。道家治身,倡導老莊學說內外修養。

2、儒道兩家核心的區別。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做人就要像做人的一個樣子”,儒家文化厚重紮實,注重實事求是。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是“仁”。

道家文化是一種自然的文化的觀念,核心是把天道和人道統一起來。道家文化飄逸輕俊,提高了人的審美價值。其教義是以"道"及"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

3、儒道兩家對中華文化影響的區別。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程序中,其對中國的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會歷史程序產生過深遠影響,對中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其維繫起到過難以估量的作用。

道家文化如濟世利人服務社會的社會責任感 ,崇儉抑奢摒棄浮華的生活信條,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

7樓:親吻你的雙腳

區別一: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道教和儒教一樣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中國國人文化催生的,道教以道家學說為主幹,講求長生不老,畫符驅鬼。

區別二:

儒家文化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是“仁”。道教創立後尊老子為教主,遵道貴德。故有學者說“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謂此身根法幻化,業不可逃,壽終有盡,道教獨欲長生不死,變化飛昇,其不信天命,不信業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區別三:

儒家文化以孔子為先師,為思想領袖,、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為經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由內聖而外王,通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道教文化紛繁絢燦,道教神學在道教文化雜而多端的內容當中,有一個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規、戒律當中。道教哲學以往道教被認為是一種低階通俗的民間宗教,只有一些近於巫術的符水、齋教、科儀,談不上哲學思辯。

區別四:

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中排行第二,中國春秋後期魯國人。道教不同於佛教、**教和伊斯蘭教。

它不是由外國傳入的,它是中國本土生長出來的。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先秦王朝的道家,奉老子為教祖和最高天神(老子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

區別五:

道教有重人貴生的傳統,富有“文化養生”的品格,這也是“道教文化”的在養生文化中的深刻意蘊。道教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認為有生不必有死,以一己之力,與天爭勝,追求永生。

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禮和中庸這三個方面,一直綿延至今。儒家的思想文化,不僅是道德的哲學,教育的哲學,生活的哲學,也是政治的哲學。重要的體現就是“仁政”主張和民本思想,主張“輕刑薄稅”“聽政於國人”“與民同樂”等。

8樓:腳印大點

1.兩種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同。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是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

2.兩種文化對平等的認識不同。

儒家認為平等是來自於人性,人性是善良的那麼人類社會也應該是善良的,既被證成的平等。

道家認為過去平等已經有很好的發展成果,那麼在現有的平等認知基礎上現在以及未來社會應該發展的更好才是,但是儒家禮教階層阻礙了人類發展併成為竊國諸侯剝削百姓的大旗,所以要非仁絕禮消解各種意識形態,得到一個人類都滿意的社會,既被承認的平等。

3.兩種文化面對禮崩樂壞的現實態度不一樣。

面對西、東周之際禮崩樂壞的政局人心,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汲汲皇皇,為恢復周禮而奔波。以莊、老為代表的道家,冷刺熱諷, 乃至有否定舊社會吃人文明之偏激。一者意圖恢復,以立為主; 一者不破不立。

4.兩者的中心思想不同。

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麼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依道家來看,儒的倡導雖好,卻只能靠嚴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則內以傷身,外以亂人。宋朝時,儒生發展到“存天理、滅人慾”便可看出。

“內聖外王”是儒學全部學說的總的概括。《大學》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屬內聖範疇,內聖即通過修養成為聖賢的一門學問。“齊家”“治國”“平天下”屬外王範疇,外王即是在內心修養的基礎上通過社會活動推行王道,創造和諧社會大同社會的一門學問。

道以自然為本,以人天生之慾而推之,更加貼近於人的生活。再配以虛無為體,柔弱為剛,執一以為,齊物為心,則可以做到二廂自然,智愚相宜,強弱相合,以致物我兩忘,這是一種木音希聲般的仁。

故對於儒的“溫檢恭良讓”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虛無、齊物、守

一、柔弱、純粹素樸”五德。完成五德之後,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義”。道家以自然無為為宗旨,蔑視禮法,對於儒家的禮儀道德持否定態度。

9樓:匿名使用者

道家尊重人,儒家重治人;道家重人之自然屬性,儒家重人的社公屬性;道家以發展人為根本出發點,儒家以限制人為根本出發點;道家以發展民生為目的,儒家以“牧民而食”為目的;道家講無為而自治,儒家講偽善而人治。道家提倡功成身退,儒家則“學而優之則仕”,削尖了腦袋往上面鑽,儘可能地去攫取權力,最終篡權覆被篡為止!還有方方面面的太多對比,懶得說了,自己當知其本質!

10樓:準提法網路學院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等,比較出名的代表作,論語等。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莊子等,比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經等。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講先天下之憂而憂、道家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政治渺小藝術永恆

儒家講究禮儀 尊孔孟之道

道家講求修身養性~有樸素唯物主義

儒道互補,這在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中是個老而又老的話題了,然而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側面,我們又可以從這個古老的話題中不斷地引發出新的思考。從內在的、隱蔽的、發生學的意義上講,儒道互補有著兩性文化上的內涵;而從外在的、公開的、符號學的意義上講,儒道互補又有著美學上的功能。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國內學者根據由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現實主義的價值取向,將具有“興、觀、群、怨”傳統、主張用藝術來干預現實的儒家美學,看作中國古典藝術的主流;而將“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塞瞽曠之耳”的道家思想, 視為文化虛無主義和藝術取消主義的逆流。

最近一個時期,作為庸俗社會學的一種反動,大陸學者則又與港臺學界彼此呼應,在“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道家美學中發現了西方現代派藝術所夢寐以求的寫意的風格和自由的境界,認為這才代表了中國藝術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的那套“發乎情,止乎禮義”的詩教傳統,卻因急功近利而顯得過於狹隘了……。應該承認,以上這兩種觀點各有各的道理,但放到一起,則又相互齟齬、彼此衝突。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這種非此即彼的態度只能看到儒、道一方其片面的合理性,而無法解釋這二者之間彼此“互補”的辯證關係,及其在中國美學史上的整體功能。

在我看來,儘管儒道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可以用不同的結構模式來加以分析,但從對華夏美學的貢獻而言,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構”,即為中國人的審美活動提供某種秩序化、程式化、符號化的規則和習慣;道家的功能則主要在“解構”,即以解文飾、解規則、解符號的姿態而對儒家美學在建構過程中所出現的異化現象進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創造活力。正是在這種不斷的“建構”和“解構”過程中,中國古典美學才得以健康而持續地發展,從而創造著人類藝術史上的奇蹟。

儒家和道家的異同點,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異同

勢涵桃 1 孔老比較 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師和代表,老子莊子是道家的宗師和代表。孔孟作為 儒家的聖賢,給後世樹立了道德 在倫理意義上 大師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為己任,富於理想,諄諄教人,死而後已。老莊作為道家的至人,給後世樹立了智慧大師 老子 和藝術大師 莊子 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共同點是什麼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的哲學觀共同奠定了了中國哲學發展的基礎。從他們的基本思想來看,儒道兩家是兩種對立的兩大思想體系,其實在具體表象對立的背後,儒道兩家有著內在的聯絡,也正是這一共同點,它們才能最終決定中國哲學的基本走向。儒道之哲學觀與其美學觀是一體的,哲學上的溝通自然會在美...

儒家禮教的核心是什麼?為什麼,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貴賤有序 主張 正名 言行符合 名分 這兩天歷史課才複習的,不過當時孔老夫子他老人家怎麼想的咱可不敢揣測哦 秋絮絲 三綱五常 君為臣綱 夫為妻綱 父為子綱 它確保了封建統治的倫理關係,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維護著封建制度!希望對你有幫助! 你是海派甜心 恭謙信 敏 惠對他人恭敬才會博得他人對你的恭敬 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