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時間 2021-07-18 08:03:16

1樓:宵夜很好吃

意思:寧可不吃肉,也不能居住在沒有竹子的地方。表示寧可物資生活短缺,也不能市區高尚的情操。這句話出自宋代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

全文如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作品鑑賞:這首詩是借題"於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慾俗骨。詩以議論為主,但寫得很有風采。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指竹曰:

'何可一日無此君!'

"這"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藉此典而頌於潛僧。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采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

蘇軾很喜歡竹子,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對居住環境都有相當高雅的品味, 這是對竹的高度評價,自古就有梅,竹,菊,蘭歲寒四友。把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

這句也代表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相輔相稱。

居住的地方必須有竹子生長,哪怕那裡離鬧市太遠而沒有肉吃;沒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點力氣,而沒有竹子的居所就會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2樓:你罵我我吃虧

這句話說的意思是寧可吃飯沒有肉,居住的地方也不能沒有竹子。

3樓:是你不配

竹子代表了氣節,意思是寧願沒肉吃,也不能沒有氣節。要胸有成竹。

4樓:

竹子是「氣節」的象徵。有不少古人考取功名的時候,會在自己家的周圍種上些竹子,也是對生活的一種「期望」。

5樓:浪子乙個寶寶

有些農村是靠山而建的,平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的樹木,竹子是一種比較受人們歡迎的植物,並且我們國家的國熊貓就很喜歡吃竹子。在有的農村,竹子的寓意是「平安」,而且因為竹子是一節一節的,有的人也認為竹子代表「節節高公升」的意思,其實這些是沒有科學說法的,只是人們一種美好的祝願,所以很多農村人都比較喜歡竹子,有的人會從自己的院子裡種上些竹子。

6樓:森嶼小鬼

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詩人對居住環境有相當高雅的品味;

這是對竹的高度評價,自古就有梅,竹,菊,蘭歲寒四友。

7樓:飄逸故事匯

人們天生對竹子有好感,認為竹子是有氣節的象徵,不肯折腰,竹子在植物中被稱為君子,所以寧可吃的飯裡面沒有肉,也不能在生活中缺少了應有的氣節,人爭一口氣,所以人活著應該有骨氣。尤其過去的人更看重人的氣節。很多民族英雄就是寧願英勇犧牲,也不要丟掉自己民族應有的氣節。

8樓:邸衣

這首詩是借題"於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慾俗骨。詩以議論為主,但寫得很有風采。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

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9樓:第一職責

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

原文:於潛僧綠筠軒

宋代:蘇軾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譯文: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旁人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痴?」那麼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是對「不可使居無竹」的進一步發揮。它富哲理,有情韻,寫出了物質與精神、美德與美食在比較中的價值;食無甘味,充其量不過是「令人瘦」而已;人無松竹之節,無雅尚之好,那就會「令人俗」。

下面是詩人對俗士的調侃和反詰:「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詩意謂:又想種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間何處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等美事。

名節高的人難得厚富,厚富的人難得名高;做官的人無暇學仙,得道的人無暇做官;食肉的人無高節,高節的人不食肉;兩種好處都不能兼得,多種好處就更不能兼得了。

這首詩以五言為主,以議論為主。但由於適當採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無竹」、「若對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賦的某些表現手法(如以對白方式發議論等),因而能於議論中見風采,議論中有波瀾,議論中寓形象。蘇軾極善於借題發揮,有豐富的聯想力,能於平凡的題目中別出新意,吐語不凡,此詩即是一例。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公尺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10樓:魚要糧

其實蘇東坡這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乙個典故。這句話的意思是: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說:

「何可一日無此君!」意思是:怎麼可以一天沒有這位先生(指竹子)呢!

這「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藉此典而頌於潛僧。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采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擴充套件資料:

《於潛僧綠筠軒》——作者蘇軾:宋代

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詞句注釋:

1、於潛:舊縣名,在今浙江省臨安市境內,縣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綠筠軒。僧:名孜,字惠覺,出家於於潛縣的豐國鄉寂照寺。

2、此君:用晉王徽之典故。王徽之酷愛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來種竹,人問其故,徽之說:

「何可一日無此君。」此君即是竹子。大嚼:

語出曹丕《與吳質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

3、揚州鶴:語出《殷芸**》,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從,各言所誌,有的是想當揚州刺史,有的是願多置錢財,有的是想騎鶴上天,成為神仙。其中一人說:

他想「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兼得公升官、發財、成仙之利。

白話譯文:

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旁人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似痴?」那麼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11樓:

1、意思:寧可不吃肉,也不能居住在沒有竹子的地方。表示寧可物資生活短缺,也不能市區高尚的情操。

2、這句話出自宋代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

3、全文如下: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4、作品鑑賞:這首詩是借題"於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慾俗骨。詩以議論為主,但寫得很有風采。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指竹曰:

'何可一日無此君!'"這"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藉此典而頌於潛僧。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采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12樓:

這反映出蘇軾的生活態度 和生活的追求..

不需要大魚大肉 但居住環境一定要夠清雅

13樓:桓代玉

寧可沒有肉吃,有竹子也不能居處沒

食客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什麼意思

14樓:光環國際

出自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意思是: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

蘇軾很喜歡竹子,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對居住環境都有相當高雅的品味,

這是對竹的高度評價,自古就有梅,竹,菊,蘭歲寒四友。把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這句也代表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相輔相稱。

中心思想:表達了詩人超凡絕塵處有如天上的謫仙,而天真樸拙處又像乙個村夫。有那種貴族式的尊貴驕氣。

竹,以神恣仙態,瀟灑自然,素雅寧靜之美,令人心馳神往;以虛而有節疏疏淡淡,不慕榮華、不爭艷麗、不媚不諂的品格,與古代賢哲「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志遠」的情操相契合。古人有「君子比德於竹」之名言,這與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倫理道德意識相吻合,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社會倫理範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是中華民族優秀品格和情操的寫照,也是中國文化深深浸透竹的印痕之原因。

15樓:蠑簷

喜歡吃大魚大肉生活奢靡的人寧願沒有地方居住也不願意沒好吃的東西吃

16樓:匿名使用者

吃飯的客人沒肉吃住沒竹子

急: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什麼意思?

17樓:鍾離連枝達嫻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蘇軾很喜歡竹子,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對居住環境都有相當高雅的品味,

這是對竹的高度評價,自古就有梅,竹,菊,蘭歲寒四友。把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這句也代表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相輔相稱。

18樓:宵夜很好吃

意思:寧可不吃肉,也不能居住在沒有竹子的地方。表示寧可物資生活短缺,也不能市區高尚的情操。這句話出自宋代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

全文如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作品鑑賞:這首詩是借題"於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慾俗骨。詩以議論為主,但寫得很有風采。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指竹曰:

'何可一日無此君!'

"這"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藉此典而頌於潛僧。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采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

蘇軾很喜歡竹子,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對居住環境都有相當高雅的品味, 這是對竹的高度評價,自古就有梅,竹,菊,蘭歲寒四友。把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

這句也代表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相輔相稱。

居住的地方必須有竹子生長,哪怕那裡離鬧市太遠而沒有肉吃;沒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點力氣,而沒有竹子的居所就會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古人說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

這句話出自蘇軾詩 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全詩大意為,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旁人若...

宋後無中國元后無中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主要是指中華大地文明被破壞 自先秦時期一脈相傳的文化傳承不再純正。 世上無憂 這裡的中國是指天下的 中心 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帶,是指宋丟失了中原地區,這裡的中華是指炎黃華族,是指元朝建立後,漢族受到壓迫失去了統治地位。意指中華大地文明被破壞 自先秦時期一脈相傳的文化傳承斷裂 只剩下菸灰 ...

“宋後無中國,元后無中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過度死板 崇古的觀念!早已破敗無能的中國地方政權 宋朝,根本代表不了中國,一定要代表的話,也是代表中華文明衰敗保守的一面!被淘汰於歷史的程序!中華文明更非一成不變,無論是三皇五帝還是後世王朝,中華文明 文化都是在不斷髮展之中 為什麼說 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迷人少女 宋亡之後 無中國,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