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時間 2021-06-29 23:13:54

1樓:古洛d小希

凡事向來講究公平,古代的科舉制度就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選拔人才的教育體制,它從實行到廢除經歷了很多演變。它有很多重要的基本特徵,尤其在官吏制度這一方面更為注重,不同的皇帝在位時有著不同的考察體制,範圍由大到小,難易程度層層遞進。由此看來,考取功名也絕非容易之事。

科舉考試有很多內容,這些內容根據考生的自我需求來劃分。有的考生擅長政治方面的知識,他就可以去組織政治考試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華;有的考生對軍事比較感興趣,他就會在軍事方面的考題上大顯身手。皇帝通過科舉制度為自己招攬各方面的人才,從而更好地建設國家事業。

科舉制度充滿了人性化,它不在乎人的社會地位是否高尚,也沒有人數的限制,所謂「寒門出**」,貧苦人家的孩子也能通過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除了這兩個基本特徵,科舉考試還必須公開。所有考生的活動都必須公開,不允許私自出離考場,否則被認定為作弊行為,不僅誠信方面受到損失,凡有前科者終不錄用。

唐朝開始實行科舉制度,宋朝時進一步發展,參加考試的考生大量增加。到了元朝則出現層層選拔的特點,第一步先在鄉裡面進行選拔,合格者再進入特定的場所接受考驗,最終剩下來的精英學者被送到皇宮由皇帝親自監考,合格者就會被當場錄用。明朝是科舉制度發展的頂峰,考試的風氣貫穿著整個京城,隨著時代的發展,考試會越來越公平,也會越來越嚴格。

2樓:冷侃娛文

一、特徵:

1、種類繁多。唐朝科舉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

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

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2、科目分類: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舉行的叫常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舉科,童子科等50多種。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極高,很少有人能通過,後來漸漸廢掉了。

俊士科不常舉行。考試的方式有:口試,貼經(填空),墨義(相當於口試的筆試化),策問(**),雜文(詩賦)。

明經科的內容:9部經書,《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儀禮》為中經;《周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不僅僅是6經,另外,《孝經》、《論語》為必考。明經科的考試方式一般只是口試,貼經(填空),墨義。

一般只要對**以及注釋,記憶背誦熟練,就可中試。

進士科。進士科原來只考策問,後來加上貼經(填空),雜文(詩賦)。貼經只貼大經,即《禮記》、《左傳》。

再加上貼《老子》,10個問題中能答上4個即可合格。雜文要求詩賦各一。策問要寫五篇。

策問主要是對時下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政務、漕運、鹽政等等方面提出問題並作回答。進士科一般取中很難,錄取率只有1%-2%,因此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稱。唐前期每科進士只取十幾人,後期也只取三十幾人。

孟郊當時考中後,欣喜若狂,作《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遍長安花」,可見其難。

明法科,國家選取司法人才,範圍為律七條,令三條。

明字科,文字理論及書法,考《說文》、《字林》。

明算科,考數學,範圍很廣,選數學人才。

一史科,從《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中任選一,考貼也考策。

三史科,《史記》、《漢書》、《後漢書》均考,主要是選拔歷史方面的人才。

道舉科,考《老子》、《莊子》、《列子》。

童子科,10歲左右的童子,考《孝經》、《論語》

二、簡介: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3樓:危虹

科舉制是由皇帝親自主持、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從隋朝開始,各朝科舉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

從各個朝代科舉設定的科目和形式的變化可以看出統治階層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僅有策問,隋煬帝開考十科。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

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但也開過特製(特別科),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經濟科等。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

考試形式在各個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宋朝主要是經義、策問、詩賦等,到明代只有經義一門了。 各朝的科舉都有其不同的變化,亦有其不同的名諱: 比如名銜 也分了進士、狀元、榜眼、探花、貢士、會元、舉人、解元、秀才、貢生 而它的等級也都有,察舉、徵辟、孝廉、童生試、 鄉試、會試、殿試、及第、進士、狀元、會元、解元、連中三元、 鼎甲、貢士、舉人、生員、八股文、金榜、同年、校、庠、國學、鄉學、 稷下學宮、太學、國子監、 書院、學官、 祭酒、博士、司業、學政、 教授、 助教、 監生、諸生等等。

謝謝採納!

4樓:弘虹彩

科舉制的基本特徵是通過逐級的考試選拔人才,不必依據名士或中正對人物的評品。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5樓:古洛d小希

凡事向來講究公平,古代的科舉制度就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選拔人才的教育體制,它從實行到廢除經歷了很多演變。它有很多重要的基本特徵,尤其在官吏制度這一方面更為注重,不同的皇帝在位時有著不同的考察體制,範圍由大到小,難易程度層層遞進。由此看來,考取功名也絕非容易之事。

科舉考試有很多內容,這些內容根據考生的自我需求來劃分。有的考生擅長政治方面的知識,他就可以去組織政治考試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華;有的考生對軍事比較感興趣,他就會在軍事方面的考題上大顯身手。皇帝通過科舉制度為自己招攬各方面的人才,從而更好地建設國家事業。

科舉制度充滿了人性化,它不在乎人的社會地位是否高尚,也沒有人數的限制,所謂「寒門出**」,貧苦人家的孩子也能通過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除了這兩個基本特徵,科舉考試還必須公開。所有考生的活動都必須公開,不允許私自出離考場,否則被認定為作弊行為,不僅誠信方面受到損失,凡有前科者終不錄用。

唐朝開始實行科舉制度,宋朝時進一步發展,參加考試的考生大量增加。到了元朝則出現層層選拔的特點,第一步先在鄉裡面進行選拔,合格者再進入特定的場所接受考驗,最終剩下來的精英學者被送到皇宮由皇帝親自監考,合格者就會被當場錄用。明朝是科舉制度發展的頂峰,考試的風氣貫穿著整個京城,隨著時代的發展,考試會越來越公平,也會越來越嚴格。

6樓:_聽風少女

科舉是古代中國一種選拔官吏的制度,其基本特徵是公開地從社會中擇材取士,徵召官吏。

7樓:樂觀的

種類繁多,科目分類。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8樓:luu陽光的

基本特徵就是種類繁多,科目分為兩類位常科和制科,後來的朝代根據自己情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進演變。

9樓:頑童吉安娜

科舉制度的演變就是在選拔人才的過程中越來越嚴格,進一步減少了鑽空子的現象。從隋朝開始提出科舉制,然後到唐朝慢慢的繼續完善。

10樓:豬油炒菜真香

科舉制度就是通過考試而入仕的一種方式,在不同的朝代,他們考試的內容的側重點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

11樓:龍丘雪

唐代科舉科目繁多重詩詞歌賦,宋代科舉特點是輕視詩詞重視實際能力,到明清時特點主要是八股取士。

12樓:魚界

古代的科舉制度就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選拔人才的教育體制,在官吏制度這一方面更為注重

13樓:我們的明天

科舉制的基本特徵就是都有機會,寒門學子也有可能通過科舉入仕,隋朝建立,唐朝完善。

14樓:嫣然

不同的皇帝在位時有著不同的考察體制,範圍由大到小,難易程度層層遞進。由皇帝的改變慢慢加強科舉內容。

15樓:潘蓓庫飛沉

科舉制的基本特徵是通過逐級的考試選拔人才,不必依據名士或中正對人物的評品。

唐朝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16樓:冷眼觀娛樂圈

一、特徵:

1、種類繁多。唐朝科舉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

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

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2、科目分類: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舉行的叫常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舉科,童子科等50多種。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極高,很少有人能通過,後來漸漸廢掉了。

俊士科不常舉行。考試的方式有:口試,貼經(填空),墨義(相當於口試的筆試化),策問(**),雜文(詩賦)。

明經科的內容:9部經書,《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儀禮》為中經;《周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不僅僅是6經,另外,《孝經》、《論語》為必考。明經科的考試方式一般只是口試,貼經(填空),墨義。

一般只要對**以及注釋,記憶背誦熟練,就可中試。

進士科。進士科原來只考策問,後來加上貼經(填空),雜文(詩賦)。貼經只貼大經,即《禮記》、《左傳》。

再加上貼《老子》,10個問題中能答上4個即可合格。雜文要求詩賦各一。策問要寫五篇。

策問主要是對時下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政務、漕運、鹽政等等方面提出問題並作回答。進士科一般取中很難,錄取率只有1%-2%,因此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稱。唐前期每科進士只取十幾人,後期也只取三十幾人。

孟郊當時考中後,欣喜若狂,作《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遍長安花」,可見其難。

明法科,國家選取司法人才,範圍為律七條,令三條。

明字科,文字理論及書法,考《說文》、《字林》。

明算科,考數學,範圍很廣,選數學人才。

一史科,從《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中任選一,考貼也考策。

三史科,《史記》、《漢書》、《後漢書》均考,主要是選拔歷史方面的人才。

道舉科,考《老子》、《莊子》、《列子》。

童子科,10歲左右的童子,考《孝經》、《論語》

二、簡介: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利弊與流失,古代科舉制度的弊端是什麼?

科舉,就是讓那些聰明的人去找點事來做,免得他們會胡思亂想,甚至造反 所以說,唐太宗說 天下英雄,盡入吾之彀中 古代科舉制度的弊端是什麼? 馬纓杜鵑 利 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考什麼,古代科舉考試科目有哪些?

暮雨瀟瀟江上寒 從隋朝開始,各朝科舉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從各個朝代科舉設定的科目和形式的變化可以看出統治階層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僅有策問,隋煬帝開考十科。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 經義 進士 明法 法律 明字 文字 明算 算學 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但...

中國古代史上的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山谷幽士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