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岳飛《小重山》的寫作背景介紹

時間 2021-05-02 21:39:45

1樓:一公尺八的脖子

創作背景:

這首《小重山》是元帥帳內夜深人靜時岳飛訴說自己內心的苦悶——他反對妥協投降,他相信抗金事業能成功,他已以取得了多少重大戰役的勝利,這時宋高宗和秦檜力主召開和議,和金國談判議和。使他無法反抗的命令,這就是紹興八年(1138)宋金「議和」而不准動兵的歷史時期。

岳飛於北宋末宣和四年(1122)參軍,至北宋滅亡前的四年裡,他在抗金名將宗澤麾下英勇作戰,公升為秉義郎,自那時候,他就獻身抗金戰場。紹興六年(1136)至紹興七年(1137),他連續指揮軍隊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國土。

形成西起川陝,東到淮北的抗金戰線,準備大舉收復中原,北上滅金。但就在這時,不想傷害宋金關係以不讓欽宗返回南方危及自己皇位的宋高宗趙構,起用極力妥協主和漢奸的秦檜為相,停止抗金、**主戰派,王庶、張戒、曾開、胡銓等均被罷免、除籍、編管甚至殺害。

而對岳飛,此時秦檜還不敢動,但堅決制止岳飛再與金國作戰。大好的抗金復國形勢,有付諸東流的危險。《小重山》一詞,正是在這種形勢、氣候下寫的。

岳飛內心的極度鬱悶,對投降派猖獗的極度憤慨,身為朝臣又極無可奈何的種種複雜心情,均寫於詞中。

2樓:波簫笛

岳飛 岳飛(1103-1141),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少時勤奮好學,並煉就一身好武藝。

岳飛父嶽和,母姚氏,世代務農。岳飛青少年時先後向週同、陳廣學習射箭、槍技,成為全縣武藝最高強的人,但因家境貧困,後到相州(今安陽),「為韓魏公(琦)家莊客,耕種為生」。19歲時投軍抗遼。

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2023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為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岳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公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讚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同年,金軍攻破開封,俘獲了徽、欽二帝,北宋王朝滅亡。

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趙構登基,是為高宗,遷都臨安,建立南宋。岳飛上書高宗,要求收復失地,被革職。岳飛遂改投河北都統張所,任中軍統領,在太行山一帶抗擊金軍,屢建戰功。

後復歸東京留守宗澤,以戰功轉武功郎。宗澤死後,從繼任東京留守杜充守開封。

建炎三年(2023年),金將兀朮率金軍再次南侵,杜充率軍棄開封南逃,岳飛無奈隨之南下。是年秋,兀朮繼續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蘇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戰而降。金軍得以渡過長江天險,很快就攻下臨安、越州(今紹興)、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

岳飛率孤軍堅持敵後作戰。他先在廣德攻擊金軍後衛,六戰六捷。又在金軍進攻常州時,率部馳援,四戰四勝。

次年,岳飛在牛頭山設伏,大破金兀朮,收復建康,金軍被迫北撤。從此,岳飛威名傳遍大江南北,聲震河朔。七月,岳飛公升任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擁有人馬萬餘,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驍勇的抗金勁旅「岳家軍」。

紹興三年,岳飛因剿滅李成、張用等「軍賊遊寇」,得高宗獎「精忠岳飛」的錦旗。次年四月,岳飛揮師北上,擊破金傀儡偽齊軍,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岳飛也因功公升任清遠軍節度使。

同年十二月,岳飛又敗金兵於廬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還。紹興五年(2023年),岳飛率軍鎮壓了楊麼起義軍,從中收編了

五、六萬精兵,使「岳家軍」實力大增。

紹興六年,岳飛再次出師北伐,攻占了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繼而圍攻陳、蔡地區。但岳飛很快發現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狀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紹興七年,岳飛公升為太尉。他屢次建議高宗興師北伐,一舉收復中原,但都為高宗所拒絕。紹興九年(2023年),高宗和秦檜與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納貢。

這使岳飛不勝憤懣,上表要求「解罷兵務,退處林泉」,以示**。次年,兀朮撕毀和約,再次大舉南侵。岳飛奉命出兵反擊。

相繼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大破金軍精銳鐵騎兵「鐵浮圖」和「拐子馬」,乘勝進占朱仙鎮,距開封僅四十五裡。兀朮被迫退守開封,金軍士氣沮喪,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不敢出戰。

在朱仙鎮,岳飛招兵買馬,連絡河北義軍,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直搗黃龍府。他激動地對諸將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這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

岳飛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奮,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

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他壯志難酬,只好揮淚班師。

岳飛回臨安後,即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紹興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檜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朮要求「必殺飛,始可和」。秦檜乃誣岳飛謀反,將其下獄。

紹興十一年(2023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是年岳飛僅三十九歲。其子岳雲及部將張憲也同時被害。寧宗時,岳飛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飛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略」著稱。在其戎馬生涯中,他親自參與指揮了126仗,未嘗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岳飛無專門軍事著作遺留,其軍事思想,治軍方略,散見於書啟、奏章、詩詞等。

後人將岳飛的文章、詩詞編成《**穆遺文》,又名《嶽忠武王文集》。

上闕寓情於景,寫作者思念中原、憂慮國事的心情。

前三句寫作者夢見自己率部轉戰千里,收復故土,勝利挺進,實現「還我河山」的偉大抱負,興奮不已。

後三句夢醒後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以景物描寫來烘托內心的孤寂,顯得曲折委婉,寄寓壯志未酬的憂憤。

下闕抒寫收復失地受阻、心事無人理解的苦悶。

前三句感嘆歲月流逝,歸鄉無望。「阻歸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難以歸去,實際暗喻著對趙構、秦檜等屈辱求和、阻撓抗金鬥爭的不滿和譴責。

後三句用俞伯牙與鍾子期的典故,表達自己處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詞表現了作者不滿「和議」,反對投降,以及受掣肘時惆悵。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這是岳飛的第一首詞,始見於岳飛的孫子岳珂(1183—1234)所編《金陀粹編》,宋以後一直

流傳。但對詞中岳飛發出「舊山松竹老,阻歸程」的嘆息當作何解?他為什麼會有「知音少,弦斷

有誰聽」的感慨?他的滿腹「心事」到底是什麼?這些,人們則見仁見智,其說不一。筆者帶著疑

問閱讀古人篇札,見《宋史·岳飛傳》說,岳飛北伐打到朱仙鎮,「大功垂成」,卻「一日奉十二

金字牌」,要他退兵;他「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南宋陳郁《藏一腴

話》又載:「岳飛《謝收復河南赦》及《罷兵表》中有雲:『莫守金石之約,難充豀壑之求』。」

就是說退了兵他依舊反對和約,力主抗戰。而《宋史·秦檜傳》也說:岳飛「以恢復為己任,不肯

附和議」,「屢言和議失計」。據此,筆者認為,岳飛此詞當作於退兵之後。其中「舊山松竹老,

阻歸程」,是指他的故鄉河南湯陰已成為淪陷區,他即使解甲歸田也無家可歸。「知音少,弦斷有

誰聽」,是感嘆投降主和派佔了上風,他身為主戰派少了知音,報國無門。而他的「心事 」,就

是北伐中原,光復舊物,「還我河山」。清代初年沈雄編《古今詞話》,所持的也是這種觀點,他

說:岳飛「故作《小重山》,……又作《滿江紅》,忠憤可見,其不欲「等閒白了少年頭」,可以

明其『心事』。」

乙個充滿熱情的夢,就這樣被驚破了。一腔嘯嘆難盡的心事,是只有借琴音來傾訴的了---那

是這位抗金志士"還我河山"的血脈之賁張呵!然而,在"議和"聲浪甚囂塵上之中,誰又是這聲裂弦

索的真正知音?故園的山竹老了,壯士的鬢髮白了,此刻充斥詞境的,便只有朦朧月光下蟋蟀的悽

苦悲吟……

總之,此詞是在投降勢力壓迫下所抒發的滿腔抗戰愛國忠憤,並非日常生活起居的感受。

3樓:匿名使用者

岳飛抗金的志業,不但受到趙構、秦檜君臣的忌恨**,而同時其他的人,如大臣張浚,諸將張俊、楊沂中、劉光世等,亦進行阻撓,故岳飛有曲高和寡、知音難遇之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