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之《道學傳序》的翻譯是什麼

時間 2025-06-19 08:35:31

1樓:匿名使用者

自漢朝以來,有文字記錄的著作繁多,在世上累積幾百上千年,達到汗牛充棟的地步,還沒有停止。許文正對人說:「還必須再來一次焚書。

焚書」這是殘暴秦王的行為,文正不忌諱談它,實際上說的什麼意思呢?廣東左方伯陳公選取元代編修的《宋史?列傳》中的《道學》一編刻版印刷,和對此有共同興趣的人一起研究。

宋史》有全書在世上通行,而陳公又只專注這一編的研究。唉,我知道他的本意啊。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後世跟從儒家學習的人就多了,但說到像孔子一樣忠信,就很少有人具備了。

為什麼和孔子的話有這樣的差別呢?孔子所說的學習,不是後世之人所說的學習。後世求學的人,只是記憶背誦罷了,只是講究詞章罷了。

這樣,上天所給予讀書人的,本來就是茫然無知的了。什麼原因呢?士人們流連於眾多典籍之中,而探求研究不夠深入專一,耳目被各家之說所迷亂,自己的智慧因而受到壓抑和窒息,君子擔憂這些是應該的啊。

所以,秦王焚書是有錯誤的,君子卻不忌諱談它,不是贊成秦王的做法,大概是不得已啊。

孔子死後,他精深的言論也就消失了。經過一千唯橘五百年,周敦頤、程顥和程頤等許多學者相繼興起,在遺留下來的典籍中找到沒有流傳的經學著作,重新宣講學習並傳授它。載於這一編中的,已經很齊備了。

既使同天地一起共享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卻聽說:《六經》是孔子的著作;學習的人如果只是誦讀它的文字而忘記它的精神實質,那麼,頌塵《六經》就只是一種糟粕罷了,仍然不免於在讀書中喪失自己的本心。

如今指櫻團《道學》這一編,雜採了眾多學者做事的行為和他們著作中的言論,研究學習的人如果不但探求書中的精神,而且在其中探求自己的內心,對於現象與本質的關係進行觀察,致力內在自我的修養,而不是用眼見耳聽的東西擾亂內心,除去耳目這些表面的繁瑣的功用,保全心中圓融奇妙的智慧,那麼,一開啟書卷就會有所收穫了。這不是說從書中的得到了真諦,而是說找到了真實的自我。所以,用我心去讀書,隨處都可以有收穫;只用書來增加我的見識,那麼放下書卷就會茫然無知。

這是我所想獻給陳公和各地同仁的淺薄的見解。

承蒙陳公命我作序,所以寫下這些話。陳公名選,字士賢,浙江臨海人。他的父親曾在新城作縣宰,對百姓的關愛深厚。陳公自稱這是他的家學內容。

2樓:匿名使用者

道家學問的傳承順序。

宋史王鬷傳的翻譯哪能找找啊,宋史王溥傳翻譯

天聖中,鬷嘗使河北,過真定,見曹瑋,謂曰 君異日當柄用,願留意邊防。鬷曰 何以教之?瑋曰 吾聞趙德明嘗使人以馬榷易漢物,不如意,欲殺之。少子元昊方十餘歲,諫曰 我戎人,本從事鞍馬,而以資鄰國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從而斬之,失眾心矣。德明從之。吾嘗使人覘元昊,狀貌異常,他日必為邊患。鬷殊未以為然也。比...

蘇軾傳全文翻譯,《宋史 蘇軾傳》的全文翻譯

輕舞飛揚 蘇軾傳全文翻譯http zhidao.baidu.com question 125942581.html 等到弱冠,博通經史,寫文章每天可以寫數千字,喜歡賈誼 陸贄的著作。後來讀 莊子 感嘆說道 我以前也有一些觀念,但總是表達不出來,現在看到這本書,覺得真是深入我心!嘉佑二年,參加禮部的考...

伶文傳序的全文翻譯,伶官傳序的翻譯以及原文

賲爻謳賵卮亙 原文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 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