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詳細的

時間 2021-09-06 02:39:47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之道:儒家的一種主張。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則和態度。中:折中;庸:平常。

成語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擴充套件資料成語用法:中庸之道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中,不能讀作“zhònɡ”。

成語辨形:庸,不能寫作“傭”。

近義詞:不偏不倚

反義詞:厚此薄彼、偏聽偏信

成語例子:他一面想,這既無閉關自守之操切,也沒有開放門戶之不安:是很合於“中庸之道”的。(魯迅《彷徨 幸福的家庭》

2樓:

中庸之道是現在全世界最重視的合理主義。

中庸之道就是儒家的核心理念,個人認為孔子的“敬鬼神而遠之”宗教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至高無上的地位。只有中國成為了例外.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國有深遠的影響。穩定問題進行一些思考,應當是不無意義的。

孔子把中庸稱為至德,這既說明他把中庸作為道德的最高準則,按宋代學者程頤的解釋,就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擴充套件資料:

“中庸”作為儒家的最高德行,千百年來不過廖廖數人可以接近或者達到。

但國人平常語境中,似乎“中庸”又成了最易獲得的品行,人人具備,以至於還要儘量地避開,何以故?此所謂“中庸”非儒家之“中庸”,實乃一種“折衷主義”罷了。上面還有人言“中庸”是一種完美主義,倒有點接近但實則似是而非。

“中庸”是一種德行,也是儒家所設定的一個人所能達到一種最高人生境界,而不是什麼主義,亦不是行事方法和效應。

那什麼是“中庸”呢?其實最好的方法還是自己去看個究竟。

《中庸》原文不過三千餘字,可配合朱子《中庸章句》一起看,至於現代學者關於“中庸”最佳的論著,個人私下裡最推崇杜維明先生的《中庸:論儒學的宗教性》,題主若可仔細看完後這些著作,對“中庸”的理解便可超過下面許多答主,這裡面有許多也還不曾讀過原文。

現僅分享下自己閱讀後所獲得一二理解,但限於個人資質,其實並沒有實得,只是擷取些章句中的解釋便當做了自己的理解,

其間還有諸多誤解之處,還望先進者可以指點一番,這亦是愚強做回答的用意所在。

一,“中庸”即“恆用中和”

中庸,是儒家的至高德行。

其中“中”指“中和”;

“庸”則兼攝兩義,1.庸,用也;2.庸,常也,恆也,即一息不可已也。故《中庸》首章有“不可須臾離也”之語;

則依此可將“中庸”解作“恆用中和”

二,“中”“和”

但這其中的難點還在於“中和”二字的理解。

“中”作為一個普通的詞語,並無難理解之處,如人常說的“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即是。但儒家著作《中庸》中的“中”已成為一個哲學概念,如同《老子》中的“道”一樣,並不可單純地用字面意思來理解,欲知其為何物,還應回到文獻本身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朱子注:“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

換言之,“中”在《中庸》中是指天所賦予而人所固有之“性”。

何為性呢?1.“性”指先天具有,使人得以成為人的特質,故《中庸》第一句即為:“天命之謂性”;2.“性”是“情”得以發生的內在依據,故曰“情之未發為性”。

那儒家為何要將人“性”用“中”指稱呢?因為儒家對人性的基本看法是:人性本善。

(這裡不做論證)因為其至善,所以一定無所偏倚,是一種極致狀態,之所以用“中”來命名,即是為了強調“性”的這種特徵。

現在再來反觀“和”,同樣回到文獻本身。《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上節言未發為性,則已發便是指情,如喜怒哀樂愛惡欲一類,未發之性即是至善,則由至善之性而發的情也應是善的,故稱其為“和”,和者,無所乖戾之謂。

人性本善本“中”,其所發之情也應該為善為“和”。但實際情況卻是,人之所發多為惡為戾,這並不是“性”本身的問題,而是在發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因受制於身體的慾望以及人心後天的被矇蔽,“中”之性仍在,但所發已不為“和”。

因此要通過後天的學習修養,來祛除人心上的矇蔽,使其重新恢復“中”的面貌,儒家《中庸》一書即是在講這種修養復性的方法。

三,再回到“中庸”一詞

好了,既然弄明白了“中庸”一詞的原始含義,那麼當孔子評價一個人中庸的時候,我們也就明白了,他指的實際是:

這個人已達到或近乎至境,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心體至善無礙,無有一絲私心矇蔽,惟有天理流行其間,故其所言所動,無不合乎大道。

又孔子自述其“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其實便是這種境界的最善描述。

並且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庸》一書中,孔子不止一次感慨“中庸”難以達到,而被孔子認為具有這種品德的人也只有堯、舜、禹、文王、周公、顏淵廖廖幾位,亦可見“中庸”的可貴之處。

但所言如何做到,則實在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等同於如何達到儒家所言的聖人之境,儒家所有典籍都是在講這個問題,略舉之,孔子的“克己復禮”是也,《中庸》的“致中和”是也,朱子的“居敬窮理”“存天理滅人慾”是也,象山的“發明本心”是也,陽明的“致良知”亦是也。

欲學此道者需要自己去擇取,然後投諸實踐,畢生用功不懈,或可僥倖達至。

3樓:小花豹

很多時候 出世也好 入世也好 最難的就是 以出世之心 經營入世的生活 最難的就是 入世的做事 出世地處事 所以最難的是 在兩者之間 達成一條中道 在兩者當中 保持一種平衡

4樓:黑之境界

= =簡略的 就是說 適度 什麼都要適度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瀛洲煙雨 中庸之道的釋義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 自我監督 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 至仁 至誠 至道 至德 至聖 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的 太平和合 境界。 末你要 1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其義如何解釋,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中庸之道 的意思有 作為成語使用,意思是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延伸深一層的含義,即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1 中不偏,庸不易 2 指中正 平和 3 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中庸之道 的知識延展 拼音 zh ng y ng zh d o 近義詞 不偏不倚 反...

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的基礎是什麼

1 天道與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誠,人道就是追求誠。這就是原天以啟人,盡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與天道相吻合。中庸 說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鄭玄說 言誠者天性也,誠之者,學而誠之者也。孔穎達說 此經明至誠之道,天之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