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壹加壹是不等於二
康有為梁啟超逃到了國外。
康有為逃到海外後,假稱奉有「衣帶詔」,鼓動海外的華人華僑給他捐款,以便進行變法維新運動。他先是去了日本,後來清**與日本交涉,不允許他們收留康有為,康有為便逃到了印度、香港等地。後來清**的通緝令到了香港,康有為又遠渡重洋,到了歐美等地。
逃跑過程:
根據梁啟超所著《戊戌政變記》
記載,當日上午,梁啟超到譚嗣同。
所居的瀏陽會館,與譚商討變法事宜,突然有人來報告,說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緒。
並派清兵抄捕南海會館,還不知康有為是否**。
此時,譚嗣同淡定地對梁啟超說:「昔欲救皇上,既無可救;今欲救先生(康有為),亦無可救。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期耳!雖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為之,足下試入日本使館謁伊藤氏。
請致電上海領事而救先生焉。」自此,譚嗣同鐵心以血薦維新,不久即喋血北京菜市口。
梁啟超隨即到日本使館,託日本駐華**公使林權助二事,說:「如果我**,最遲在三日內將被殺。我的生命早就準備獻給祖國,毫無可惜。
請解皇帝之幽閉,使玉體安全,並救康有為氏。所說奉託之事,只此二端。」說完離開。
當夜,梁啟超又趕到日本使館,請求避難,日使館人員將他化裝成獵人,送出,到達天津火車站時,被清兵發現,幸虧當時日本領士乘人多混亂之機,將他快速送上日本**,才終於脫險。於是,梁啟超乘坐日本大島兵艦,穿越重洋,安全逃亡日本,10月16日抵達東京。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康有為當年海外流亡時曾購買了乙個小島,如今該島歸誰所有?
2樓:陳開心
康有為 梁啟超等人作為戊戌變法的發起人 在變法失敗之後 肯定是需要被殺掉的 ,但是變法失敗之後康有為梁啟超他們他們跑到了日本。經常沒有辦法在追殺他們。所以他們沒有被殺掉。
但是拒絕逃亡的譚嗣同他們被殺了。
3樓:樓中玉笛暗飛聲
因為他們跑了。
倆人都跑日本去了,抓不回來的。
4樓:老笨
因為他們跑得快,躲得深。
5樓:李少公子
因為他們早就跑了,清兵抓不到他們。
為什麼只罵康有為不罵梁啟超?
6樓:網友
因為梁啟超比康有為人品好,而且後來能拋棄維新反對帝制,康有為死抱著維新不放,成了守舊派。
7樓:網友
因為及時出纖掘逃毀衝核了判舉,逃到了國外,沒**。
梁啟超是康有為一手帶出來的,最後兩個人是因為什麼鬧翻的?
8樓:超級開心哦是
兩個人推崇的救國方法是不太一樣的,康有為還是非常擁護皇帝的,但是梁啟超是擁護一些思想更加先進的人,所以兩個人會鬧翻。
9樓:撒的謊
因為他們兩個人道不同不相為謀,雖然有著救國的共同目標,但是方法不一樣,乙個保守,乙個激進。
10樓:蕊曦學姐
他們兩個人的手段不一樣,乙個比較保守,乙個比較激進,理念不同,所以道不同,不相為謀。
梁啟超和康有為有什麼關係
11樓:哲哥聊歷史
康有為是梁啟超的老師。
康有為是梁啟超治學和從政的導師,二人均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與近代歷史的發展程序息息相關。
搭掘 康有為出生在世代學習理學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聰明,但配猛對科舉考試興趣不大,多次參考,均名落孫山,對此他卻並不十分在意。梁啟培枝橋超師從康有為,不僅是他從政生涯的開始,而且也是他進入學問殿堂的起點。他曾說過:
啟超之學,實無一字不出於南海。」不過,此時師弟二人在思想上還是有一些分歧的,只不過這些分歧不是太大而已,但卻也種下了日後恩怨的種子。
兩人曾一起組織了「戊戌變法」,失敗後一起逃亡,康有為手捧自稱是光緒皇帝縫在衣服裡的所謂「詔書」,繼續宣傳他的保皇保教主張。隨著對西方資產階級著作的大量閱讀,梁啟超的政見發生了顯著變化,與從前「若出兩人」。
梁啟超是康有為一手帶出來的,兩人最後為什麼會鬧翻?
12樓:哈哈寫道理
俗話說道不合,不相為謀。康有為和梁啟超最初都是為了救國而相識,但後期又因保不保皇帝出現分歧,至此這對師徒最終分道揚鑣。
一、康有為和梁啟超的相識
兩人相識那年梁啟超只有17歲,他在朋友的引薦下認識了33歲的康有為。當時康有為已經創辦了萬木草堂,開始宣傳維新變法的思想,收納各路人才志士。
梁啟超拜訪康有為後彷彿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兩人在一起相談甚歡,於是梁啟超拜在了康有為的門下。師徒二人對於當時清朝**的割地賠款政策十分反感,於是發動了「公車上書」。
此舉震動了全國,為了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救國的行列,他們還聯手創辦了《中外紀聞》和《知新報》。當時兩人的維新變法思想獲得很多人的認可,可維新變法還是失敗了。
兩人從此踏上不同的路,梁啟超在好友的幫助下逃去了日本,而康有為逃到了香港。從此兩人的見識開始發生分歧,也為接下來的矛盾埋下伏筆。
二、兩人救國的方法不同
梁啟超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認清當時時局,覺得只有共和才能救國,於是他提倡廢除皇帝。但康有為卻十分反對,他想保住皇帝,至此兩人思想的不同讓兩人分道揚鑣。
其實造成兩人思想不同的原因早就被埋下,梁啟超年少有為,能很好地吸收新思想新變革。但康有為的思想早就已經定格,他還相信皇帝才是權力中心的想法。
從康有為33歲還是秀才,依然選擇考取功名,能看出他雖然傳播了新思想但還是沒有擺脫舊想法的束縛,所以他才十分建議梁啟超廢除皇帝的想法。
這可能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兩人有著同樣救國的想法,但方法不同。可能這也是一代人和上代人的思想衝突,乙個越來越保守,乙個越來越激進。
三、綜上所述
康有為和梁啟超因維新變法思想走到一起,但又因留不留皇帝的問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兩人至此各奔東西。
13樓:造就保定國基
因為二人在維新變法運動失敗後都逃往國外,康有為的思想逐漸保守,梁啟超的思想逐漸開放激進,後來因為康有為支援張勳的復辟,二人思想產生分歧,從此分道揚鑣。
14樓:帳號已登出
因為兩個人的政治立場是不一樣的,而且當時康有為宣傳維新變法,最後兩個人都失敗了,康有為逃到了香港,梁啟超逃到了日本。
15樓:金牛愛仕達
主要就是因為他們兩人的意見發生了一定的衝突,其次也是因為感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才會導致這樣的事情發生造成,造成這樣的影響。
16樓:巨集盛巨集盛
因為他們兩個人對朝廷的觀點是不一致的,而且對於事情的解決方案也是不一樣的,兩個人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兩個人才會徹底鬧翻。
17樓:超級開心哦是
因為兩個人在逃出去的時候,康有為寫過乙個作品,在這個作品中罵了梁啟超,自此之後兩個人分道揚鑣了。
梁啟超和康有為後來怎麼樣了?
18樓:匿名使用者
辛亥革命後,康有為於1913年從日本回國,1927,康有為病死於青島。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於1929年一月十九日病逝於北京****,京滬開追悼會。
19樓:笑談古和今
兩人都逃跑了,梁啟超到了日本,康有為到了英國。
20樓:孔方兄文化
梁啟超和康有為雖然一同變法維新,可是在變法失敗後,辛亥革命成功後,康有為變成了保皇派,梁啟超卻反對袁世凱稱帝,兩人因政治立場不同,分道揚鑣。
梁啟超事敗後出逃,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嚴詞抨擊,並一度加入段祺瑞**。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援五四運動。
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康有為和梁啟超能否並稱,梁啟超和康有為這兩個人,誰的影響更大?
欲訴秋情眾莫知 我認為不能,因為梁啟超才是真正從思想上影響了一代人 顏鸞 不能。康有為是梁啟超的老師。他二人的思想對後生的激勵也不同。 並稱康梁 都是主張變法的先驅人,有重要的意義 梁啟超和康有為這兩個人,誰的影響更大? 假面 du影響更大不好用比較zhi來回答。dao康梁在一起進行內 維新變法時,...
怎麼評價還有比較康有為與梁啟超呢
康 樑關係的演變是耐人尋味的。應該說,康 樑二人都曾是近代中國歷史上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人物,都曾為使中國由封建制度轉向資本主義制度做出過自己的貢獻。然而,在歷史的轉折與大變革面前,一個固步自封,僵化保守,拒絕接受新事物和新變化 一個善於吸收,因時而變,努力掙脫傳統事物與文化的束縛,師生的分歧乃至最...
康有為為什麼反對民主革命
康有為的理想和政治主張主要在他撰寫的 大同書 中得到體現。近年對於康有為的歷史地位存在著較大爭議。由於維新變法 戊戌變法 後各派人士的自述常常出於政治宣傳目的而頗多不實,使得這一歷史時期的研究存在很大困難。 他年億戶侯 康有為認為中國人數千年來受到帝王統治,因而難以實踐完全的民主制度.但是如果存在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