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對范仲淹有著怎樣的感情?

時間 2025-05-07 14:25:05

1樓:a生活小達人

蘇軾有一篇文章叫《蘇軾私識范仲淹》

裡面詳細記錄了他「認識」范仲淹的經過,以及和范仲淹後代的往來經歷。

蘇軾小時候在私塾唸書時,從《慶曆聖德詩》這本書中,知道了被世人讚頌的十乙個人,其中一位便是范仲淹。當時,老師對蘇橋兄軾說,范仲淹和韓琦。

富弼、歐陽修。

這四人,都是人中豪傑。

對於「四大豪傑」的事蹟,蘇軾是懵懵懂懂的,但是已經記在了腦海裡。

嘉祐。二年(1057年),意氣風發的蘇軾中了進士,到了京城時,卻得知他從小就敬仰的范仲淹大人逝世了。懷著悲痛的心情,蘇軾一邊誦讀范仲淹的碑文,一邊忍不住淚流滿面。

因為,他崇拜了范仲淹十五年,沒想到這就天人永隔了。

後來,蘇軾受到歐陽修的賞識,又把他引薦給了韓琦、富弼等人。他們都十分愛惜人才,對蘇軾很重視。只不過,他們也為蘇軾沒能認識范仲淹而感到遺憾。

這份遺憾,一直讓蘇軾難以釋懷。此後第三年,他終於認識了范仲淹的二兒子範純仁。彼時,範純仁在朝中擔任著丞相;又過了六年,蘇軾和范仲淹的三兒子範純禮相遇;再十一年後,蘇軾與正在徐州為官的范仲淹的小兒子範德孺相識,隨後成了推心置腹的至交摯友。

不久,範德孺將范仲淹的遺稿給了蘇軾,並囑託他為范仲淹的遺稿作序。

蘇軾有些惶恐,他覺得,范仲淹大人的功德,不需要靠什麼文章去宣揚;範大人的文章,也不需要誰的序言而流傳。但他不敢推辭,因為他是在年少時期就「認識」了範大人,到如今已近五十年。當年老師口中的「四大豪傑」中的三位,蘇軾都有幸和他們來往,唯獨無緣結識範大人。

這份遺憾,或許在能為範大人作序這件事上釋然。而自己的名字能和範大人的作品中掛名,也是一種「圓滿」吧。

於是,蘇軾懷著複雜的情感,慎重地花了十三年的時間,才把範大人的序完成了。

范仲淹之所以讓蘇軾如此崇敬,是因為在天聖年間,范仲淹大人在為母親守孝時,就已經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願,所以寫萬言書來送給宰相。仁義禮樂,忠信孝悌對敏餘襲於范仲淹來說,已經深入骨髓了,他時刻都銘記於心。所以蘇軾感動於他的真誠,感動於他的善良與赤誠。

縱然一生無緣相見,也一如既往地尊毀遊崇他,將他視為人生路上的標杆,時時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2樓:繁也水樹

首先,從年齡上分析,范仲淹出生在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蘇軾出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范仲淹比蘇軾大了四十八歲,接近半個世紀了。時間上的巨大的差距,決定了二人之間不可能存在交集。其次,兩個人的領域不同,范仲淹雖說也是北宋的思想家、文學家,但主要成就還是傾向於政治家。

他的一生都心繫國家百姓之安危,寫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這也是是道范仲淹一生的真實寫照,在泰州任西溪鹽倉監時,公升虧主張重修了捍海堰。為當地人民的生活、種植和產鹽提供了保障,在防禦水患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後被當地人命名為范公堤,至今還遺址留存與這兩個有關係的人與事,太多太多了,尤其是蘇軾,僅他們一家人也說不完。所以篇幅有限,你所要求的詳細介紹,恐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在此也只能簡單說一下,敬請諒解。

與范仲淹同期的晏殊,也是個政治家、文學家。以詞著於文壇尤其擅長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像我們熟悉的吵旁神詩句: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像《醉翁亭記》、《賣油翁》以及名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黃庭堅與蘇軾亦師亦友,並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啟啟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又是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

3樓:蘇酥學姐

你好,很高興為頃禪您解答哈。

范仲淹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還曾戍邊,是蘇軾兒衡物時的偶像。蘇軾年輕時對范仲淹充滿崇敬之情,希望以後能像范仲淹一樣為國效力。咐乎液。

希望我的對您有所幫助哦~

4樓:僂迓趑解

兩個人的領域不同,范仲淹雖說也是北宋的思想家、文學家,但主要成就還是傾向於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心繫國家百姓之安危,寫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棗態之遠則憂其君」,「先凳帶源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行粗句。

慶曆三年(1034年),面對臃腫龐大的官僚機構體系,范仲淹上書提出改革吏治,涉及從政治到科舉的多個當面與領域。後短短幾個月,局面煥然一新。

不僅在政治上,軍事方面也成績突出。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命調往西北前線擔任邊防主帥。針對當地的地理形勢,提出主動防禦的守邊策略,在要害之地加強防禦工事,並訓練邊塞軍隊以守為攻。

5樓:乾宜春

就是英雄基脊敗惜英雄的感野差情,對范仲淹來說,同樣都是有才的呢搏顫,而且都是願意報效祖國的人,都願意為祖國分擔乙份是的人。

蘇軾與范仲淹是什麼關係?

6樓:孫小悟空

蘇東坡沒有見過范仲淹,但是蘇軾非常敬重愛戴范仲淹。范仲淹出生於宋太宗端公二年(989),蘇軾出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范仲淹比蘇軾大了四十八歲,接近半個世紀了。

蘇軾在《蘇軾私識范仲淹》對兩個人的關係交代的非常清楚。

慶曆三年,軾始總角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作《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

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

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

韓、範、富、歐陽,此四人者,人傑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嘉祜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範公歿。

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

嘉佑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範公歿。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

是歲登第,始見知於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待軾,曰:「恨予不識范文正公。」其後三年,或許,始識公子仲子今丞相堯夫。

又六年,始見其叔彝叟京師。又十一年,遂與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見如舊,且以公遺稿見屬為敘。又十三年,乃克為之。

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然不敢辭者,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傑者皆得從之遊,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託於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願也哉!

7樓:叢荷紫

慶曆三年,蘇軾正是十二三歲的年齡,到鄉里的私塾學習。有個來自京城的學者拿魯人石守道的《慶曆聖德詩》給私塾裡的先生看。蘇軾在旁邊偷看,以便學習其中的詩詞,蘇軾問先生其中讚頌的那十乙個人都是誰。

先生說:「你為什麼要知道他們?」蘇軾說:

他們是天上的神仙?那麼我不敢知道。若也是凡人,那為什麼不能知道。

先生對他的話感到很驚奇,就把那些人都告訴他了。並說:「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這四個人都是人中豪傑!

有生之年一定要認識他們。嘉佑二年,蘇軾中了進士,到了京城。正趕上范仲淹逝世,入葬以後,立上了墓碑。

蘇軾讀完碑銘。痛哭流涕,說:「我聽說他的為人已經有5年了,可是卻見不了他一面,難道是命中註定的嗎?」

蘇軾和范仲淹什麼關係?有何依據?

8樓:小自信

蘇軾和范仲淹他們是同乙個年代沒有一點聯絡的兩個人,他們都屬於詩人,這樣說的依據是因為他們兩人的政治理念不同,就註定不可能成為朋友關係,但是和敵對關係也搭不上邊。

9樓:二丁目木木木

蘇軾和范仲淹是以文會友的好朋友,在現在可以查到的很多史料中都有關於他們兩個交往的記載。

10樓:網友

蘇軾小時候聽老師說過范仲淹,去考進士時范仲淹就已經死了,並未結識,詳情如下:

慶曆三年,我剛剛童年,進入鄉校,有一位從京師來的讀書人,拿魯地人石守道寫的《慶曆聖德詩》給鄉校的老師看.我從旁邊偷看,就能夠誦讀通曉文中的語句,我拿文中稱頌的十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問先生,先生說:「小孩子知道這些有什麼用?」我說:

如果)他們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們)也是普通的人,我為什麼就不可以知道他們!」先生認為我說的話奇特,把這十乙個人的情況全部告訴了我們,並且說:「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這四個人,是人中豪傑.」當時雖然沒有完全明白(這句話),卻已經私下記住他們了.

嘉祐二年,我才來參加進士考試到京師,範公卻(已經)去世了.安葬之後,墓碑立好,我讀碑文以至於流淚,說:「我知道了他的為人.十五年沒有見到範公一面,難道不是命運(的安排)嗎!」這一年(我)考中選士,才被歐陽公所賞識,通過歐陽公認識了韓琦、富弼.他們都用對待國家精英的禮節對待我,說:

遺憾你沒有結識范文正公.」作者蘇軾,選自《范文正公文集敘》(譯文)

范仲淹和蘇軾同是被貶之人,但他們各自的心情有何不同

11樓:永夜

這就是人心態問題了,有的人抗壓能力弱,處在不好的環境心情也會影響低落,甚至無法改變環境而走極端,有的人面對困境迎難而上想著解決,這大概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男生對前女友 初戀 有著怎樣特殊的感情

男生對前女友有著怎樣的特殊感情?男生一般都會有一些初戀情結,他們很在意自己的初戀。即便他們現在已經擁有了現女友,但是在提起自己的初戀的時候還是會有所不同。甚至,當自己的女朋友和初戀發生一些矛盾的時候,他們會不由自主的覺得是自己的女朋友欺負了自己的初戀。一 大多數男生都有初戀情結二 女朋友和初戀撞到一...

范仲淹苦讀講了怎樣的故事,范仲淹苦讀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冷暖自知 版本一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譯文范仲淹兩歲的...

你對穿睡衣上街的人有著怎樣的看法

感覺穿睡著出門應該是跟當地生活習慣有關。幾年前我在離家不遠的一個縣城工作,那有很多人白天晚上都穿睡衣出來逛街。而且是一年四季的穿,冬天很冷時不穿羽絨服穿一套的棉睡衣。開始我很是納悶,看久了也不覺得奇怪了。當地的同事也笑著跟我說 有親戚穿睡衣去參加婚禮的。 嗒嗒我愛你 雖然我從來沒有穿過睡衣出門,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