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陵墓在哪?為什麼還不去發掘

時間 2022-03-20 06:10:16

1樓:釋懷_y3hp贄

昭陵 李世民 (公元599-649年),李淵次子,母竇皇后。封秦王,通過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而後繼位,在位24年(公元626-649年),中毒死,葬昭陵,年號貞觀。 昭陵 位於 陝西省 禮泉縣東北22公里九嵕山的主峰上。

九嵕山,山勢突兀,峰巒挺拔,溝壑縱橫,山環水繞,有涇水環繞其後,渭水縈帶其前,海拔1888公尺,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 唐太宗李世民 是一位有雄才大略,頗有作為的皇帝,他為建立統一強盛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高祖李淵立 嫡長子李建成為皇太子,嫉妒太宗之功,屢次陷害,欲置於死地而後快。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唐太宗先發制人,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爾虞我詐、嗜酒色如命、畋獵成性的兄長李建成,並同時殺死了謀害他的弟弟齊王元吉,迫使李淵讓位,自己當了皇帝。第二年改元「貞觀」。他繼位後,勵精圖治,任用賢良,勇於納諫,發展經濟,國力昌盛,出現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昭陵 依九峻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后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后死後葬於昭陵。

關於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後,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

」這裡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岳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

九峻山屬石灰岩質,長期遭受高空風雨的剝蝕,山洪沖刷,不僅山陵建築無存,就連原有的山勢形體亦改變了不少。但仍可略辨當年陵寢構造遺留之痕跡:山勢外形逞馬鞍形(當地俗稱筆架山),南面山體兩側岩層伸出,逞簸箕形狀;山腰殘存有窯洞。

窟窿等痕跡,可能與當年棧道建築有關。根據文獻記載,昭陵建築時,在南面山腰鑿深75丈為地宮,墓道前後有石門5重;墓室內設東西兩廂,列置許多石函,內裝隨葬品。五代軍閥溫韜盜掘昭陵記載有「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巨集麗不異人間」。

這都可想象這個「山下宮殿」內部寢殿層層竅深和巨集麗的情景。 當時地宮外面還有許多木構建築,建有房舍和遊殿等。由於地宮前面四周山勢陡峭凸凹不平,往來不便,又「緣山傍巖架梁為棧道,懸絕百仍,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

用棧道鏈結上下左右,通達地宮的道路。但山上棧道建築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須左右迴繞旋轉,這從杜甫所寫的《重經昭陵》「陵寢盤空曲」詩句中得到證明。雖然前人的這些記載未必絕對可靠,但從中卻可看出其規模的富麗堂皇和工程繁難的程度。

昭陵四周當時建築,根據宋敏求《長安志圖》記載:「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寢宮為中心點,四周迴繞牆垣,四隅建立樓閣,北為玄武門,南為朱雀門,周圍12裡」。 祭壇遺址位於陵北玄武門之內。

遺址面積東西53.5公尺,南北86.5公尺,略呈梯形,牆基屋階,尚可辨認。

山陵的正南面有朱雀門和獻殿,西南面有「下宮」(俗稱皇城),遺址面積東西237公尺,南北334公尺,周圍牆基厚約3.5公尺,其範圍是乙個比較正規的矩形。現由山南劉洞村沿山而進,可看出陵道已被山洪沖刷成深溝,溝兩旁有土閾一對,此處當為山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處,石礎、瓦礫遍地皆是,這就是「陵下宮」遺址,當時大量的房屋就建造在這裡。

昭陵地面建築早年毀壞,僅留幾處廢墟,但在獻殿遺址出土的屋脊上的乙個鴟尾,高1.5公尺,底長1公尺,寬0.65公尺,重約150公斤,由此可推想這座殿堂是多麼高大;所有這樣的殿宇樓閣構成的建築整體,又是多麼巨集偉。

2樓:德川**

國家文物局說了,不主動尋求挖掘帝王陵墓!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葬在一起了

3樓:陌上花開

是,長孫皇后:生於601年(隋仁壽元年),小字「觀音婢」,生廢太子(恆山愍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晉陽公主、新城公主。崩於貞觀十年(637年),享年36歲,諡號:

文德順聖皇后,與唐太宗合葬昭陵地宮。

唐太宗李世民的墓裡有什麼東西?為什麼還不開發?

4樓:9點說史

唐太宗李世民墓——昭陵,被譽為「天下名陵」。昭陵陵園是乙個豐富的文物寶庫。地上地下遺存的大量歷史文物,陳列在昭陵博物館內,展示著唐代前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盛況。

昭陵是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合葬陵墓,位於今禮泉縣東北10多公里的九宗山。昭陵是唐代規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其總面積為2萬公頃,陵園周長60公里。陪葬昭陵的王公貴族達200餘人,目前能夠確定的墓冢已有185座。

這些陪葬墓如拱月的群星一樣,分布昭陵的南部半周。

原因:國家的文物保護政策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大大小小的考古隊跟在盜墓者和施工隊後面收拾爛攤子都來不及,很難集中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主動發掘在所有古墓中等級最高的皇陵。

擴充套件資料

選址背景

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皇后長孫氏病危,臨終之時遺言薄葬。唐太宗遵照長孫皇后的遺言,在皇后崩後,把她臨時安厝在九嵕山新鑿之石窟,陵名昭陵。並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他駕崩後與皇后合葬,隨即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

唐太宗選擇九嵕山作為昭陵陵址有著濃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國古代所謂的陵墓堪輿風水之說,伴著姓氏的不斷擴大及五行陰陽之說的流傳而逐漸完善,至南北朝時基本形成了一套評定風水好壞的理論。

九嵕山滿足了堪輿家認為帝王陵墓應具有的所有條件,自唐以降,堪輿家普遍認為昭陵的風水為中國歷代帝陵之最佳者。

除此,唐太宗選擇昭陵還有附加的政治背景。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寢要完全效仿漢高祖劉邦的長陵,務從豐厚。但精通經史的虞世南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漢制既勞費了民力,還使盜賊生心,所以漢陵大都被盜,帝王的屍骨也被拋棄荒野,實在是百害而無一利。

他建議太宗應當向堯帝那樣,因山為陵,陵內不藏金玉,並在陵外立碑予以說明。虞世南所說的「因山為陵」既能節儉民力又能防盜的建議,為唐太宗最終決定選擇九嵕山作為昭陵陵址,起到了思想和理論的啟迪作用。

5樓:匿名使用者

昭陵依九峻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說是因年文德皇后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 《 舊唐書文德皇后死後葬於昭陵。

關於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後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

」這裡所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 …… 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為了利用山岳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

九峻山屬石灰岩質,長期遭受高空風雨的剝蝕,山洪沖刷,不僅山陵建築無原有的山勢形體亦改變了不少。但仍可略辨當年陵寢構造遺留之痕跡:山勢外形逞(當地俗稱筆架山),南面山體兩側岩層伸出,逞簸箕形狀;山腰殘存有窯洞。

跡,可能與當年棧道建築有關。根據文獻記載,昭陵建築時,在南面山腰鑿深 75 宮,墓道前後有石門 5 重;墓室內設東西兩廂,列置許多石函,內裝隨葬品。五代韜盜掘昭陵記載有「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巨集麗不異人間」。

這都可想象這個「殿」內部寢殿層層竅深和巨集麗的情景。 當時地宮外面還有許多木構建築 , 建有房舍和遊殿等。由於地宮前面四周山凹不平,往來不便,又「緣山傍巖架梁為棧道,懸絕百仍,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門」。

用棧道鏈結上下左右,通達地宮的道路。但山上棧道建築又不能垂直上下右迴繞旋轉,這從杜甫所寫的 《 重經昭陵 》 「陵寢盤空曲」詩句中得到證明。雖這些記載未必絕對可靠,但從中卻可看出其規模的富麗堂皇和工程繁難的程度。

當時建築,根據宋敏求 《 長安志圖 》 記載:「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寢宮為中心點,牆垣,四隅建立樓閣,北為玄武門,南為朱雀門,周圍 12 裡」。 祭壇遺址位於陵北玄武門之內。

遺址面積東西 53.5 公尺,南北 86.5 公尺,略呈梯形屋階,尚可辨認。

山陵的正南面有朱雀門和獻殿,西南面有「下宮」(俗稱皇城面積東西 237 公尺,南北 334 公尺,周圍牆基厚約 3.5 公尺,其範圍是乙個比較正規的矩形山南劉洞村沿山而進,可看出陵道已被山洪沖刷成深溝,溝兩旁有土閾一對,此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處,石礎、瓦礫遍地皆是,這就是「陵下宮」遺址,當房屋就建造在這裡。昭陵地面建築早年毀壞,僅留幾處廢墟,但在獻殿遺址出土的屋脊

的乙個鴟尾,高 1.5 公尺 , 底長 1 公尺 , 寬 0.65 公尺,重約 150 公斤,由此可推想這座殿堂是多大;所有這樣的殿宇樓閣構成的建築整體,又是多麼巨集偉。

6樓:匿名使用者

最值錢的是,據說他把《蘭亭集序》帶入墳墓,又有說法是武則天帶入墳墓的,說法不一

7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皇陵除乾陵外,都被五代時耀州軍閥溫韜盜掘一空,太宗的昭陵也不例外,估計裡面剩不下多少東西了。

國家現在的文物保護政策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大大小小的考古隊跟在盜墓者和施工隊後面收拾爛攤子都來不及,很難集中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主動發掘在所有古墓中等級最高的皇陵。

國家考古隊為什麼不去挖李世民的墓昭陵呢?裡面肯定有很多寶貝吧?

8樓:花飛上陌

不發掘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國的考古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成熟,發掘出的文物儲存方法不先進,很棘手,比如一些文物,剛發掘的時候很有色彩,但是儲存不久就鏽跡斑斑,還不如儲存在地下,等到科技足夠進步了,再做打算。還有乙個原因在於我們對昭陵的地下結構,構造等等還不清楚,就像我們對秦始皇陵墓不清楚一樣,發掘這樣的帝王陵墓是乙個浩大的工程,需要統籌規劃,科學開展工作,很複雜,需要長遠來看。

而且,唐代皇陵中除了李治和武則天的乾陵沒有被盜過,其他都被盜過了。再者,唐皇陵大多依山而建,相比較漢代或者明清皇陵,發掘起來比較麻煩。必定會破壞墓道或者墓室,對陵內文物造成破壞。

唐代是我國古代鼎盛時期,帝王陵墓中必定會有大量珍貴文物,以我國現有的技術水平無法保證這些文物出土以後是否還能儲存下來。就像原本彩繪的兵馬俑一樣 那就太可惜了!!!

古代皇帝的陵墓為什麼在地下,古代皇帝的陵墓為什麼在地下? 10

胡新傑 中國古代習用土葬。新石器時代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式土坑墓,地面無標誌。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曾發現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達10餘米,並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 馬等隨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陝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陽附近,尚未發現確切地點,陵制不詳。戰國時期陵墓開始形成巨大墳丘,設有固定陵區。秦始皇...

為什麼朱棣的陵墓那麼巨集偉

皇帝嘛朱棣,明代皇帝。即明成祖。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鎮守北平。建文元年 1399年 起兵自稱 靖難 四年,破京師 今江蘇南京 奪取帝位,殺方孝孺等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 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極力肅整內政,鞏固邊防,政績頗著。在文化事業上,加強儒家文化思想的統治,大力擴充國家藏書。永樂四年...

嫡孫和孫的區別在哪,長孫和長子孫有什麼區別啊,他們哪個輩分大啊?

風清揚令狐 嫡孫 古代一夫多妻制時,正室生的第一個兒子是嫡長子,正室生的第一個女兒是嫡長女。嫡長孫就是嫡長子的嫡長子,嫡孫是正妻所出之子的兒子。嫡孫是孫的一類。嫡孫一般在將來繼承祖輩地位財產,自然得親人更多照顧愛護。 石巨集雨 在古時,中國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作為正室 妻所生的兒子叫做嫡子,而嫡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