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與唐太宗的故事,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

時間 2021-09-01 23:00:06

1樓:匿名使用者

●魏徵是唐朝著名的諫諍之臣。

一次,唐太宗怒氣衝衝地回到後宮對皇后長孫氏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忙問殺誰�,太宗說,魏徵常常在朝堂上當眾刁難他,使他下不了臺。皇后聽了,連忙向太宗道喜說,魏徵之所以敢當面直言,是因為陛下乃賢明之君啊。

明君有賢臣,歡喜還來不及,怎能妄開殺戒呢。

太宗恍然大悟,此後更是“勵精政道”,虛心納諫,對魏徵倍加敬重。魏徵也進諫如故,“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從不畏龍顏之怒。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終於開創了大唐“貞觀之治”的輝煌盛世。

魏徵死後,太宗如喪考妣,慟哭長嘆,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他還令公卿大臣們把魏徵遺表中的一段話寫在朝笏上,作為座右銘,以魏徵為榜樣,做到“知而即諫”。君臨天下的皇帝,對一個老臣竟倚重、傾心如此,這在歷史上的確並不多見。

●魏徵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淵建立的唐王朝,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於魏徵才華出眾,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

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徵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李世民一見魏徵,就非常生氣地責問他:“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t”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徵將有殺身之禍。

可是,魏徵卻從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李世民聽後,被魏徵這種不畏強權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心眼裡欽佩他的人格。

因此,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委任魏徵為諫議大夫(專門向皇帝提意見的官職),以後又提拔他當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魏徵胸懷大志,膽識超群,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諫。

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見,儘量採納。

●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唐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

”還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它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鷹悶死在懷中。

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

2樓:朝暮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說:

“多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

“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

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3樓:金果

1.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

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

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2.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唐太宗連連點頭說:

“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3.唐太宗得到一隻鷂鷹,極其俊俏奇異,私下裡(在內宮,非朝堂)把鷂鷹架在胳臂上玩,看到魏徵來了,就把鷂鷹藏在懷裡。魏徵知道這件事(看出來了),就走向前去彙報事情,就勢(向太宗)講古代帝王由於安逸享樂而亡國的故事,暗暗地勸諫太宗。

(魏徵故意)說得時間很長,太宗擔心鷂鷹捂死,因為太宗向來尊敬魏徵,(不敢直接轟他走,只是婉轉地)想讓他把話說得短些。然而魏徵說個沒完,鷂鷹(最終)捂死在(太宗)懷裡。

4.李世民委任魏徵為諫議大夫,以後又提拔他當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

在魏徵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

5.魏徵年老病重,太宗送醫送藥,使者相望於道路,來往不絕,並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魏徵去世後,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都去弔唁,併為之親自撰寫碑文,刻於石上。

太宗對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說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為表彰他的功績,寄託自己的哀思,準備舉行盛大的葬禮,但魏徵的妻子不同意。

太宗決定:尊重魏徵的意願,葬禮從簡。結果,魏徵就像一般讀書人死去一樣,只有一輛白木車子和一副白布帷帳為他送葬。

4樓:小白楊

1、一次,唐太宗怒氣衝衝地回到後宮對皇后長孫氏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忙問殺誰,太宗說,魏徵常常在朝堂上當眾刁難他,使他下不了臺。皇后聽了,連忙向太宗道喜說,魏徵之所以敢當面直言,是因為陛下乃賢明之君啊。

明君有賢臣,歡喜還來不及,怎能妄開殺戒呢?唐太宗恍然大悟,此後更是“勵精政道”,虛心納諫,對魏徵倍加敬重。魏徵也進諫如故,“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從不畏龍顏之怒。

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終於開創了大唐“貞觀之治”的輝煌盛世。

魏徵死後,太宗如喪考妣,慟哭長嘆,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他還令公卿大臣們把魏徵遺表中的一段話寫在朝笏上,作為座右銘,以魏徵為榜樣,做到“知而即諫”。

2、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徵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李世民一見魏徵,就非常生氣地責問他:

“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徵將有殺身之禍。

可是,魏徵卻從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李世民聽後,被魏徵這種不畏強權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心眼裡欽佩他的人格。

因此,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

3、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

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唐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它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鷹悶死在懷中。

4、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徵兵。有人建議,不滿18歲的男子,只要個頭大,也可以應徵,唐太宗同意了。但魏徵將詔書扣住不發,唐太宗催了幾次,魏徵還是不發。

唐太宗大發雷霆,訓斥魏徵為何扣發他的詔書。

魏徵不慌不忙地說:“我聽說,把湖水弄乾捉魚,雖能捉到魚,但到明年就無魚可捉了;把樹林燒光捉野獸,也會捉到野獸,但到明年就無獸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體強壯,但不滿18歲的男子徵來當兵,以後還從**徵兵呢?

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承擔呢?陛下的詔書上清楚地寫著徵召18歲以上的男子當兵,現在不到18歲的也應徵,這豈不是說話不講信用嗎?”

魏徵說得唐太宗啞口無言,好半天才說:“我過去總以為你固執,不通情達理,今天聽你議論國家大事,才知道我的過錯很大啊!”他立即下詔,免徵不到18歲的男子,當然,唐太宗對魏徵的勸諫並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接受的,有時是既恨又怕,甚至還想幹脆殺掉他!

5、魏徵年老病重,太宗送醫送藥,使者相望於道路,來往不絕,並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魏徵去世後,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都去弔唁,併為之親自撰寫碑文,刻於石上。太宗對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說了如下的名言: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為表彰他的功績,寄託自己的哀思,準備舉行盛大的葬禮,但魏徵的妻子不同意。太宗決定:尊重魏徵的意願,葬禮從簡。

結果,魏徵就像一般讀書人死去一樣,只有一輛白木車子和一副白布帷帳為他送葬。

5樓:輕靈觸動

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殺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臨天下之後,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狀,說魏徵曾經替李建成出過好多對李世民不利的主意。

唐太宗李世民於是召見魏徵,問他:“你為何挑撥我兄弟之情?”

彼時魏徵已經是階下之囚,然而依舊鎮定自若、理直氣壯的說:“人各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當初沒有聽我的話,要不然,現在坐上皇位的人還不知道是誰呢。”

大家都直冒冷汗,覺得魏徵要完了。沒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聽了魏徵這大逆不道的話之後,非但沒有責怪魏徵,反而說:“已經過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

後來,唐太宗重用魏徵,還主動和魏徵結為親家。魏徵生活的很簡樸,屋子也很簡陋,唐太宗想給他大房子,被他拒絕了。

魏徵直言上諫,雖經常觸怒龍顏,可是後來每當鎮定下來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總會認為魏徵說的有道理。

“貞觀之治”之所以國泰民安,魏徵功不可沒。唐太宗曾把魏徵形象的比作自己的鏡子,認為可以照出自己的缺點。

魏徵死後,唐太宗李世民常常懷念地說,自己沒了一面心愛的鏡子。唐太宗為魏徵罷朝五日,親自為魏徵寫了碑文。歷史上一段賢君良臣的佳話,就此落下帷幕。

魏徵的文學形象:

**《西遊記》裡記載了魏徵變成門神的故事: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王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為了賭勝,胡亂施放雨水,犯了天條,玉帝要將他斬首,派魏徵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

老龍於前一天懇求李世民為他說情,李世民滿口答應。第二天,李世民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

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夢中靈魂出竅斬了老龍。老龍陰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天天到宮裡來搗亂,鬧得李世民六神不安。

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在前門鬧了。可沒過幾天,那老龍又在宮殿後門來找李世民算帳,魏徵於是抱劍為李世民守後門,這樣老龍才再也不敢來鬧了。

李世民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秦瓊、尉遲恭兩人之像貼在宮前門口,畫了魏徵畫像貼於後門,結果照樣管用。

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尉遲恭與魏徵便成了門神,雙門左右貼秦瓊和尉遲恭,單門貼魏徵。

求西遊記魏徵斬蛇,唐太宗入冥界的故事和唐僧的來歷

斑葉 貞觀年間,唐都長安連年旱災,赤地千里,黎民百姓天天逐魃求雨,就是盼不到一星半點雨水。有一個叫鬼谷子仙師的人算定第二天午時三刻有雨,城內三點,城外七點。掌雨的金角老龍不信,與鬼谷子仙師打賭,他回府開啟風雨薄檢視,次日果真有雨,簿上寫得清清楚楚 辰時布雲,巳時行雷,午時下雨,未時雨停。雨點與鬼谷子...

唐太宗的故事 簡短一點 ,唐太宗的故事 簡短一點 300字

有很多!說個好吧!唐太宗對有功之臣李世績更是關懷備至。李世績回朝任兵部上書時,積勞成疾,重病纏身。太宗親自探望,敦促太醫認真 甚至過問李世績所服藥物。太醫向李世民稟報說 此病乃多年風寒淤積所致,我有一驗方,其它藥物都有,只缺 須灰 一味 太宗迫不及待的問 須灰是何藥,能找到嗎?太醫解釋說 須灰就是鬍...

唐太宗為什麼會說「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我國古代唐朝時期,唐太宗在魏徵死去後,十分痛心地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這是唐太宗對魏徵人格的評價,以 鏡 為標準,來衡量自己。鏡子可以正衣冠。每天我們站在鏡子前面,面對著鏡子,發現自身的不足,加以補充 修飾,男的裝飾得英俊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