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歷史上有哪些君子,我國歷史上的五君子都有哪些

時間 2021-05-02 09:09:32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首次在他的學說中就將君子和小人的含義增加了道德因素,雖然增加了道德因素,但宗法制度的前提並沒有改變。如他有一句話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則不遜,遠則怨。

」現在一般理解為: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難以對待的,和他們關係親近,他們就不尊重你;和他們關係疏遠,他們又會抱怨。如果放在宗法環境下來理解,我們就會得出這樣的理解:

這裡的女人和小人是小宗裡的人,他們和大宗同屬乙個大家庭,在乙個大家庭裡,雖然分了大宗和小宗,但必竟是一家人,所以處理和小宗的人的關係就很難,和他們親近,他們就會有非分之想,想獲得和大宗的人一樣的待遇,疏遠他們,他們又會抱怨不把他們當一家人看。可見這句話的要點在乙個「難」字上。

對君子的論述,孔子還曾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季氏》)講得比較 廣泛,只是講言行中各個方面的總的原則。

曾參則進入了更具體的要求。他說:「君子有三費,飲食不在其中。

君子有三樂,鐘磬琴瑟不在其中……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有親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樂也……少而學,長而忘之,此一費也;事君有功,而輕負之,此二費也;久交友而中絕之,此三費也。。」(《韓詩外傳集釋》)另外,《曾子立事》篇還有大量的對君子的嚴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絕人之歡,不盡人之禮,來者不豫,往者不慎也。

去者不謗,就之不賂,亦可謂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諂,寬而不縱,惠而不儉,直而不往,亦可謂知矣。」又說:

「君子入人之國,不稱其諱,不犯其禁,不服華色之服,不稱懼忄冒 之言,故曰:「與其奢也,寧儉;與其倨也,寧句。」

顯然,曾參對君子的定義大大地具體化和嚴格化,雖然並未超出「九思」的範圍要求。在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這種師徒相承的樣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由於曾參學派對「君子」的要求過分嚴厲,所以有時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

《曾子立事》篇還說:「君子不絕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則願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終身守此勿勿也。」「君子見利思辱,見惡思詬,嗜欲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戰戰也。

」這種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態度,雖其要求基本上還是在儒家的範圍之中,但用道家的邏輯來要求君子,其消極避讓的傾向已很明顯。這種傾向,也許是曾參當初要避免的,但思想的發展,形同其他許多人能參與其中的事情一樣,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後,便會出現自身難以把握的變形。曾參對君子修養的要求中 。

後世儒家對「君子」做了更多的規範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第

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 第

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 第

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 第

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論語》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

故言則慮其所終,行則稽其所敝。**慎於言而謹於行。」所以乙個君子說話必定有其道理,他們會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凡事講求合乎禮儀、不隨便,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謂不妄動,動必有道。

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謠言止於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禮勿言,守口如瓶,不說空話,不講不實在的話。但在該說的時候也必定會說,因為應說而不說,有失於人;不應說而說,則是失言。

要做個君子,必須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義的話,慈悲的話,正義的話。所以君子不徒用語言,說話必定有理。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古有名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於慾望有所節制,不會貪取妄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態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乙個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正義,必定是為民求利,代眾生而求。

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乙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

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說乙個修行人,其言行必須合乎「八正道」,所謂八正道,就是要講真實的語言、要起正直的念頭,要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

做人處事,如果能以八正道為原則,也不會有差錯。

2樓:匿名使用者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12 16:06 戊戌七君子,雖然說的6個,其實7個

1楊銳2譚嗣同

3林旭4康廣仁

5劉光第

6楊深秀

7徐致靖

〖大難不死的「戊戌第七君子」〗

2023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譚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場慷慨就義。他們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處斬的不是6個人,而是7個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當時官至二品的禮部右侍郎徐致靖。

徐致靖(1826-1918),字子靜,江蘇省宜興人,思想開明,擁護革新,曾給光緒皇帝上過有名的《人才保薦折》,保薦過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張元濟等維新人士。當年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大肆逮捕維新派**。徐致靖也進了監獄。

慈禧親筆批文立即斬決的頭乙個人就是徐致靖。李鴻章與徐致靖的父親是同科進士,又是密友,私交很深。李鴻章就想方設法救徐。

他知道自己出面救徐致靖不妥,只好求慈禧的紅人榮祿幫忙。礙於面子,榮祿只好向慈禧說情。不料慈禧大怒,責怪榮祿為帝黨開脫。

榮祿馬上跪地申訴說徐致靖只是個書呆子,根本不懂得新政,只是在維新派裡唱崑曲、玩圍棋而已,而且在宣布維新後的3個月內,皇帝一次也沒有召見過他。

慈禧立即派太監查詢。因宮廷規定,皇帝召見任何人都要有記載,一查便知。太監核查後回報說:

3個月內皇帝確實沒有召見過徐致靖。這下慈禧稍有轉色,再加之榮祿是她最寵信之人,慈禧就改判徐致靖為「監候」(即死緩)。

徐致靖大難不死,「戊戌七君子」變為「六君子」。徐致靖出獄後,一直居住在杭州,改名徐僅叟,意思是「六君子」被害,刀下僅存的老朽。

我國歷史上的五君子都有哪些

3樓:老頭票的故事

堯、舜、禹、湯、孔子被稱為"五君子"。

堯:帝嚳次子,名

放勳,字伊祁,年十三,佐兄摯治理天下,封在陶丘。年十六,改封為唐,史稱陶唐氏。年十八代挈為天子,居高辛古城。

娶散宜氏之**皇,生子九,長子丹朱、次監明、三開明、四啟明、五胤明、六覺明、七臥明、八晦明、九源明。生女二,長女娥皇、次**英適虞舜為妃。

舜,是中國傳說歷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名重華;出生地一說在諸馮,一說在姚墟;為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禪讓」為有虞氏首領。治都一說在蒲阪,一說在潘城。

禹 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

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市南),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湯(前?年-約前2023年):即商湯,河南商丘人。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商部族首領主癸之子。他是商朝的建立者,原為商部族領袖。

孔子(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西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4樓:有尾巴的流星

聖賢五君子:堯、舜、禹、湯、孔子--語出歐陽修的散文集;

詩書畫五君子:梅、蘭、竹、菊、松

節氣五君子:松、柏、梅、菊、蓮

調味五君子:姜、蒜、蔥、醋、糖

我國歷史上有哪些人可以被稱為君子

5樓:沐聽雨惜

據史書記載:柳下惠,姓展,名獲,字子禽,官拜魯國士師。據說,他居官清正,執法嚴謹,後因不合時宜,棄官歸隱,居於柳下(今濮陽縣柳屯)。死後被諡為「惠」,故稱柳下惠。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四•不亂附妄》記載說:「夫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惠恐其凍死,坐之於懷,至晚不亂。

」——坐懷不亂之說成立。還有一種說法是:柳下惠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路邊古廟暫避,但一進門,見一女子正在裡面擰溼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於古槐之下,任暴雨澆注。

形成了柳下惠坐槐不亂的第二種說法。

有女人自己送上門來,而且條件那麼優厚,既不會遭遇猥 褻之罪名,又不會遭遇**之流言,柳下惠卻那樣自在安穩的過了一夜,沒有去做半推半就或者水到渠成、無師自通的男女之事,真是非正人君子之所不能為。

中國歷史上的七君子是哪些人?

6樓:向著美好的約定

1、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 :中國魏晉時代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2、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3、近現代:七君子::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的愛國會領導人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樸,章乃器,王造時,史良和沙千里。

中國歷史上的七君子是那些人啊?

7樓:玄秀美

1、魏晉時來期的「竹林七自賢」 :中國魏晉時代七位名士(嵇bai康du、阮籍、山濤、向秀、劉伶

zhi、王戎及阮dao鹹);

2、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3、近現代:七君子::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的愛國會領導人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樸,章乃器,王造時,史良和沙千里。

我國歷史上有哪四次有名的焚書,我國歷史上有多次焚書事件,焚書最多的是哪個皇帝?

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焚的最多吧。其他朝代的只是以儆效尤,嬴政是為了乙個國家的政治目的,大規模地焚書,活埋書生 焚書的相關事件 迷迭逆夏塝 在中國歷史上,有乙個非常有趣的文化現象 焚書,而且千古焚書之罪名繫於秦始皇一身。其實,焚書並非秦始皇的首創,也絕非秦始皇一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歷史記載的 有名的...

我國歷史上有哪些盛世,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有那些

1 文景之治 2 五帝盛世 3 紹宣中興 4 光武中興 5 明章之治 6 元嘉之治 7 開阜之治 8 貞觀之治 9 永徽之治 10 開元盛世 11 長興之治 12 咸平之治 13 永樂盛世 14 仁宣之治 15 弘治中興 16 康乾盛世 17 萬曆中興 18 同光中興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西周的 成康...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有幾次大融合,我國歷史上有幾次民族大融合

石家莊市紅草灣建築裝飾材料廠 一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是春秋 戰國時期專,特點是在中屬國腹心地區進行的,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 漢民族。二 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特點是民族遷徙出現對流,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少數民族往內地來。三 宋遼金元時期。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