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鄭老師愛知識
乘物以遊心。
出自《莊子·人世間》,所謂乘物,就是脫出凡塵俗世而遊心,就是順其自然,獲得精神的自由。
莊子主張清靜無為,一切順其自然,摒棄「人為」,這「無為」二字乍一看有些消極避世,然而所謂「無用之為大用」,在莊子不滯於外物的自然隨性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處事法則,那就是:以「不在乎」的心態去追求在乎的東西,這種心態有時候甚至比進取本身更容易靠近成功。雹慶。
其他解釋。完成自我人生實現固然可貴,但生命需要超越,生活譽螞需要擺脫掉那些沉重的事物與慾望的拖累。儒家強調人的社會性和作為,但道家要求我們要回歸自然,與萬物一同呼吸成長。
在莊子看來,社會外界給你的榮譽頭銜再多,不如自然萬物給你的一草一木真實,所謂的乘物遊心,就是從社會的名利慾望中超脫出來,不讓自己受制於紅塵疲累之中。如果我們能讀懂莊子,就能源虛握做到穿行於物慾社會中,不受外物的干擾,讓自己的心靈自在地遨遊逍遙。
2樓:仉憐蕾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這也是道家的基本學說世拆,。搜御棗《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
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理論最重要開創者,莊子的道家學不同於老學之處拆告,在於莊子更詳盡地處理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可開創能力,包括智慧上、認識能力上、身體能量上等等。
3樓:娛說娛話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老莊的主張可概括為「服從自然說」。「道」隨順萬物,尊重世間萬物的種種差異,並輔助各種差異的充分。所以「道」沒有統一的形態,趨近「道」也沒有統一的方式。
老莊」是老子和莊子的並稱(類似孔孟),也指老學與莊學的合稱。借而代指道家老莊學派學說。
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應天道」、「逍遙齊物」等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經》(別名《老子》、《老子五千言碼鏈》),莊子著有扒臘《莊子》(別名《南華經》);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實際上是繼承發展並且闡釋老子的思想,帶有自己個性的一種解讀。
看法精煉獨到、積極遁世、卓爾不群,故而與老子並稱,一併成為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道家分黃老派、關尹派和莊列派。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遲此孫長李學勤先生指出:「黃老之學,其思想富於積極色彩,與莊列一派隱退截然不同。
關尹一派「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上博簡《恆先》是《老子》到莊學之間的聯絡橋樑。
確立正確的自然觀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認識論前提這句話對麼簡要說一下為什麼
4樓:網友
不對。我認為,認清人的本質,以及人與動物的不同(那些體現人類優越性的不同除外),才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認識論前提。人會說話啊,會勞動啊,會這會那啊,那都是屁話。
在我看來這些所謂的優越只是就人類自己而言,對於乙個生物而言,能活下去就是最大的優越。是,人什麼都會,就是不會遵循自然規律,這對現在的我們而言可能並沒有什麼,但對幾十年後,幾百年後,幾千幾萬幾億年後的我們整個人類種族的生命有著巨大的威脅。
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之間關係
300字!太多了吧。相互依存的關係 人因自然而存在。自然因人而實現 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 要承認自然的客觀存在,這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礎和前提.因此,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規律,不能隨心所欲地亂砍濫伐.要堅持聯絡,全面的觀點,人與自然是聯絡的,對立統一的,因此要利用自然,也要保護自然,反對...
敬畏自然中談論人與自然關係時採用了怎樣的
康康侃球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文章首先否定了人類 征服自然 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麼,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
試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共處問題
與其說人與自然,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行為也莫過於自然的變化而已。如何實現人與人的和諧,如何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智者總要千慮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不僅要做到人與人 人與社會的和諧,而且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