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軍事思想的作用和影響有哪些,明代軍事思想的特點有哪些?

時間 2021-07-04 11:08:09

1樓:易書科技

與以往軍事思想相比,明代軍事思想有如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1.儒家思想更加突出。明代的軍事家無一不是儒家。一生征戰近50年的俞大猷被稱為「儒將」。

在軍事思想上貢獻頗大的戚繼光「私淑陽明,大闡良知,胸中澄徹如冰壺秋月,坐鎮雅俗有懦者氣象」(《戚少保年譜耆編》卷1)。明代軍事思想在某些方面與其說是兵家吸收儒家的思想內容,倒不如說儒家吸收兵家思想、兵儒融合更為恰當。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賦予兵家以儒家思想內涵,或者說,用儒家思想改造兵家思想,使其符合儒家思想。明人把《武經七書》作為武學生員的教科書,但往往以儒家思想來解釋《武經七書》的內容。如《孫子》說: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劉寅解釋為:「道者,仁義、禮樂、孝梯、忠信之謂。

為君者,漸民以仁,摩民以義,維持之以禮樂,教之以孝梯、忠信,使民知親其上,死其長,故與君同心同德,上下一意,可與之同死同生,雖有危難而不畏懼也。」(劉寅:《武經七書直解》卷上)完全以儒家的思想內涵來解釋「道」,使《孫子》的「道」和儒家的「道」完全一致。

《孫子·軍爭篇》多言利。劉寅認為:「篇中多以利言,利非貨利之利,乃便利之利。

」(同上,卷中)這也不是《孫子》原意。如果說「兵以詐立,以利動」的「利」,還可以解釋為「便利」的話,那麼「掠鄉分眾,廓地分利」和「誘之以利」的「利」,就難解釋成「便利」了。明人之所以把「利」解釋為「便利」,是因為儒家恥於言貨利。

明代著名軍事家戚繼光說:「孫武子兵法文義兼美,雖聖賢用兵無過於此,非不善也,而終不列之儒。設使聖賢之人用孫武之法,武經即聖賢作用矣。

苟讀六經,誦服聖賢,而行則狙詐,六經即孫武矣。顧在用之者其人何如耳。」這樣看來,儒學和兵學沒有什麼區別,其區別在為何人所用。

第二,運用儒家思想解決軍事問題。明代軍事家強調練兵。練將,他們用夾訓練士兵思想的就是儒家思想。

俞大奠猷講:「教兵之方,技藝為先,節制次之,而其要又在於申明忠孝大節以化導之,使心知乎親上死長之義。」戚繼光講得更明確:

「善將者宜如何而練其心氣哉?是不外身率之道而已矣。倡忠義之理,每身先之,以誠感誠。

」將領不僅要用儒家的理論來教育士兵,還要以符合儒家思想的「誠」來感化士兵,使他們真正從思想上樹立起「親上死長之義」。教育將領更是以儒家思想為根本。「學兵之士,當明王政,端心術,以仁義為本,權謀為輔,庶幾有三代之風,而功業過人遠矣。

秦秋戰國之習,豈可為哉?」(《孫子書校解引類·九變第八》)將領不能學習春秋戰國的霸道,而應學習三代聖賢之道,因此首先應該「端心術」。戚繼光《練兵實紀·練將》中第一條就是「正心術」。

他認為《練將》26條「約之以一言曰:正心術而已」。訓練將領的課程,儒家經典是主要的。

要求將領「堅心忍性,苦心窒欲」。無慾,心中就會清靜,思考就會敏捷;無慾,就不惜死,就勇敢。有勇有謀,自然能打勝仗,成為好將領。

2.防禦思想更加明確。明代的防禦思想與秦漢、隋唐和朱相比,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全方位的防禦思想。秦漢、隋唐和宋講防禦都是陸上防禦,因無海上外敵大規模入侵,沒有提出海上防禦理論。明代不同。

不僅陸上防禦理論更加發展,而且建立了海上防禦理論,從而形成全方位的防禦理論。

第二,設險防守思想更加突出。明代不僅修建了比以往各朝各代更加堅固的長城,而且大修城池塞堡。在沿海,無論是衛所,還是府州縣都大建城池,以城池這種人為之險為依託,抵禦敵人從海上人侵。

在邊疆,除長城外。塞堡林立,衛、所、守備點都有城池。因此,明代設險防守思想遠比秦漢和宋代深刻。

第三,多層次有縱深的防禦思想更突出。明代軍事家都主張在邊海防設定多層次有縱深的防線。海防,主張防之於海,防之於海岸,防之於內河,防之於城池。

海上的防守也是有層次的,「會哨於陳錢,分哨於馬跡、洋山、普陀、大衢為第一重;出沈家門、馬墓之師為第二重;總兵發兵船為第三重。」(《籌海圖編》卷12《勤會哨》)邊防,主張防之於邊牆,防之於曠野,防之於城堡。城池的防守也不是單純依靠城牆,主張首防敵於濠(護城河),次防敵於羊馬牆,再次防敵於城牆,最後防敵於城內。

第四,攻守結合、以守為本的思想更突出。明代軍事家強調攻守結合,「攻之中有守,守之中有攻。攻而無守則為無根,守而無攻則為無干。

」(《籌海圖編》卷12《嚴城守》)有人更強調守,「禦敵之道,守備為本,不以攻戰為先」。戰、守、和都是對付敵人的手段,要根據形勢,隨機應變,靈活運用這些手段,取得主動權,達到防守的目的。

3.實際操作性更強。明代特別是中後期注重實用之學,軍事領域也不例外。明以前的軍事思想精深微妙,多為形而上者,「第於下手詳細節目,則無一及焉」(《紀效新書自敘》)。

明代軍事思想不僅理論性強,而且很具體,便於實際操作。比如軍事訓練,明代軍事家既強調練兵也強調練將,並闡述得十分具體。挑選士兵時,不僅看年齡、體質,還注意思想素質。

編伍,不僅由下而上逐級編定,甚至對每個士兵怎樣登記都有明確敘述。各種技藝一招一式都有具體規定,以防「花法」混人。至於練將,論述得也很具體,列出課程,指出學習方法等。

古代軍事思想對現代戰爭的影響

2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說無孔不入,不管現在的軍事戰略戰術有多先進,都脫離不開古代軍事思想的精髓,可以說如果沒有古人先驅性的軍事思想,現在的軍事思想發展不會這麼快.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對軍事思想的發展做出了哪些巨大的貢獻

4,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3樓:種花家的小公尺兔

戰爭觀:這一思想大約形成在奴隸社會的初期,到奴隸社會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為本的戰爭觀。

指導思想:《孫子兵法·謀攻篇》中寫道:「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不僅僅對戰爭有指導意義,而且對政治、外交、經濟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幫助。

用將之道:選賢任能,不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將之道。

全勝戰略:自古以來,戰爭的直接目的就在於儲存自己、消滅敵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標就是以「全」爭勝——「不戰而屈人之兵」。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西元前21世紀(一說西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此時,儘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階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

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衝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

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鬥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

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4樓:水院最美

(1)對待戰爭的態度(兵者,國之大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作戰原則:安不忘戰,富國強兵;未戰先計,政出廟算;文武並用,伐謀伐交;兵貴神速;以正合,以奇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治軍原則(以治為勝,教誡為先;總文武者,軍之將也)。

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上古至秦漢,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孕育與形成;

三國至宋元,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在戰爭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明清,西方軍事理論的傳入與中**事理論的完善、改造。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異彩絢爛,在世界軍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傑出地位,這是戰爭經驗的總結,血染的理論財富,智慧型的結晶。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千百次王朝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的經驗總結,它的豐富內容,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軍事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的乙個重要部分,中國近代的直至現代的軍事思想,都從中批判地繼承和吸取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

5樓:初級提問者

中國古代軍事

思想基本內容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異彩絢爛,在世界軍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傑出地位,這是戰爭經驗的總結,血染的理論財富,智慧型的結晶。 基本內容大致如下: 戰爭觀 這一思想大約形成在奴隸社會的初期,到奴隸社會的末期基本成熟。

以仁為本的戰爭觀,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⒈戰爭支柱——以仁為本。《司馬法·仁本第一》開宗明義:「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為正。

正不獲意則權。」仁者使人親,義者使人悅。此二者,才是戰鬥力的凝聚核,才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基礎。

⒉戰爭準則——師出有名。《禮記·檀弓下》主張「師必有名」,認為師出無名,必將遭到眾人的反對,定成敗局。

指導原則

⒈重戰思想。《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大聲疾呼:「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認為戰爭是關係到國家民眾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對待。

⒉慎戰思想。即慎重對待戰爭,不輕易言戰。《孫子兵法》中這樣寫道:「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⒊備戰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綢繆。孫子受當時形勢的影響和思想的薰陶,提出了必須重視備戰的思想,並告誡人們思想上時刻不要忘記戰備,做到「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⒋善戰思想。就是要會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勝論。

「道」就是政治,是「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當然,在注重道的同時,其他四個「天、地、將、法」因素也不可忽視。

二是廟算制勝論。廟算,是古代開戰前在廟堂舉行軍事會議,商討與謀劃戰爭的一種方式。《孫子兵法》主張戰前要算,要對戰爭全域性進行計畫和籌畫,定出可行的戰略方針。

三是「詭道」制勝論。《孫子兵法》裡講道:「兵者,詭道也」。

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的詭道之法,進而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目的。 指導思想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寫道: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不僅僅對戰爭有指導意義,而且對政治、外交、經濟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幫助。 全勝戰略 自古以來,戰爭的直接目的就在於儲存自己、消滅敵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標就是以「全」爭勝——「不戰而屈人之兵」。

《謀攻篇》中指出:「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

近現代西方軍事思想具有代表性理論有哪些

克勞塞維茨的 戰爭論 克勞塞維茨的 戰爭論 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勞塞維茨本人也因此被視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全書分為八篇,戰爭論 為譯者選譯的精華本。在書中,作者揭示了戰爭從屬於政治的本質,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闡述了戰爭...

軍事思想的地位作用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軍事思想為認識軍事問題提供給基本觀點。軍事思想為進行軍事 提供思想方法。軍事思想為從事各項軍事實踐活動提供全域性性指導。軍事思想的基本內容,是指軍事思想構成的基本要素,大體可分為軍事哲學和軍事實踐基本指導原則兩個層次。前者主要包括戰爭觀和軍事方 等 後者主要包括戰略思想 作戰指導思想 軍隊建設思想和...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哪四個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過程 四個時期 1 初步形成階段 夏 商 西周 2 基本成熟階段 春秋 戰國 3 完善發展階段 秦至隋唐五代 4 自成體系階段 宋到明清 八 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形成過程 1 產生階段 1840 1860 民族獨立求解放求生存的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