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軍事思想的發展概貌及其特色是什麼

時間 2021-07-04 11:07:09

1樓:易書科技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指秦、西漢、東漢長達400餘年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中國歷史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起來並得到逐步鞏固;**集權的**主義封建制度確立並不斷髮展;政治、經濟。

軍事、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領域也都出現了規模後世的發展和變化。體現在軍事思想的發展上,主要有四個方面:大一統的戰爭觀;集中統一的建軍觀;長治久安的國防觀;度德、量力、較智、競技的制勝觀。

這些思想是秦漢時期我國封建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不斷髮展,歷史實現空前大統一的時代產物,是秦漢時期多次大規模統一戰爭、大規模民族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的實踐經驗的集中反映,是先秦軍事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總結、繼承和發展。這些思想是為秦漢大統一時代的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服務的,從理論上回答了當時歷史條件下如何維護統

一、建設軍隊、鞏固國防、克敵制勝的許多重大問題,因而是中國曆代軍事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對後世具有很深遠的影響。

秦漢時期與先秦時期相比較,有一個帶根本性的區別,就是開創了我國曆史空前大統一的新紀元。在全面確立郡縣制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礎上,統一法律和軍隊,統一貨幣、賦稅、關市和度、量、衡,統一文字和思想文化,實現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禮記·中庸》)。從而結束了先秦時期那種諸侯紛爭、各自為政、思想混亂、莫衷一是的局面,真正建立起了**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秦漢大統一時代,自始至終存在著階級矛盾、****以及統一與**的矛盾,並多次引發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民族戰爭和統一戰爭。全部秦漢軍事思想都是圍繞著如何解決大規模統一戰爭、大規模民族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的理論問題而的。同時它又是在秦漢各個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條件的支配和制約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其中,秦代是它的奠基時期,西漢是它的全面發展時期,東漢是它走向成熟和終結時期。

秦代首尾不過15年,只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極其短暫的一瞬。但是,它開創了歷史大統一的新紀元,建立了第一個**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了維護國家統一的各項基本制度併為後世歷代封建王朝所繼承。因此,後人評價說:

“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秦也者,古今之界也。”秦代軍事思想主要體現於對軍事活動的謀劃、指導和軍隊建設與國防建設的各項制度、措施之中。

由於奉行焚書坑儒的政策,這一時期根本沒有兵書理論問世,但它卻通過軍事實踐和軍事制度,給秦漢軍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西漢是我國歷史上繼秦之後第一個長期穩定、統

一、富強的封建王朝。尤其到西漢中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改革,全面強化**集權,大力擴建騎兵,大舉反擊匈奴的戰爭及對周邊其他地區開疆拓土的戰爭。對匈奴的戰爭持續將近百年,最終取得勝利,實現了規模遠比秦代更為巨集大的統一。

西漢時期經歷了極其豐富的戰爭實踐,先後湧現出劉邦、項羽、冒頓單于、蕭何、張良、韓信、晁錯、周亞夫、劉徹、李廣、衛青、霍去病、趙充國等眾多雄主、謀臣、名將。創立了大規模騎兵集團遠端奔襲和荒原、山林、沙漠、江海作戰等新戰法;發展了築城守邊。屯田戍邊、徙民實邊等舉措,建設起強大而鞏固的國防。

更加重視軍事理論的研究,先後三次校理兵書,提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的四分法理論,對每一種兵書的特點和價值,都做出了西漢人自己的總結和評價。西漢自身的軍事思想載體也很豐盛,有著名兵書《黃石公三略》、《淮南子·兵略訓》;有著名軍事論述晁錯《言兵事疏》、趙充國《屯田制羌疏》、侯應《備塞論》以及《鹽鐵論》中的一些軍事專篇;還有帝王將相的諸多用兵謀議和文人學士的大量談兵之論。

從而把秦漢軍事思想推進到一個全面發展的鼎盛階段。

東漢是繼西漢之後又一個長期穩定統一的封建王朝。它是在農民大起義推翻王莽政權後天下動亂之中建立起來的,從一開始就堅持用儒家的“柔道”安輯天下,用兵家的“詭道”克敵制勝,很快即削平群雄,爭得周邊眾多少數民族地區的內附,重現清平治世的繁榮。不久,聯合內附的少數民族,一舉擊敗北匈奴,實現了與西漢相似的大統一。

東漢一代崇儒抑武,首創文吏典軍之制,沒有兵書存世。其軍事思想主要體現於光武帝劉秀的戰爭指導和經國制軍的舉措,鄧禹、寇恂、馮異、馬援、吳漢、耿弁、班超等眾多名將的用兵謀略,以及史學家班固、政論家王符等文人學士的有關著述之中。由於開國之初成功地實現了兵儒結合,從而把秦漢軍事思想的發展推進到更為成熟的階段。

先秦軍事思想的階段性特色有哪些?

2樓:易書科技

更具體地說,先秦時期軍事思想的發展,先後呈示了四個依次交替,邏輯嬗變的階段性特色。一是以甲骨卜辭以及《周易》為代表的披著神祕迷信外衣的前理性文化階段。它藉助占卜筮問的方式,開展原始的軍事**活動,並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人們相對膚淺甚至臆斷的軍事認識。

二是以《軍志》、《軍政》、《令典》、古《司馬兵法》等典籍為主要載體的創始與初步發達階段,也即以“軍法”為主體的初始階段。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兵學,其載體形式主要表現為“軍法”,還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兵法”。所謂“軍法”與“兵法”的區分一也即“廣義的軍事藝術”和“狹義的軍事藝術”之別。

“兵法”主要是指“用兵之法”,而“軍法”則多帶有條例與操典的性質,包括軍賦制度、軍隊編制、軍事裝備、指揮聯絡方式、陣法與壘法、軍中禮儀與獎懲措施等等,它一般屬於官修文書的範疇。由於它是西周禮樂文明在軍事領域內的集中體現,所以又可以稱之為“軍禮”。這一階段軍事思想的主要特點是在戰爭觀、治軍理論、作戰指導原則上,反映和貫徹“軍禮”的基本精神,提倡“以禮為固,以仁為勝”;主張行“九伐之法”,“不鼓不成列”,“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服而舍人”;貴“偏戰”而“賤詐戰”,“結日定地,各居一面,嗚鼓而戰,不相詐。

”這就是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序》中所總結揭示的:;“下及湯武受命,以師克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

三是以《孫子》、《伍子胥》、《范蠡》的出現為標誌的轉折發展時期,其後《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以及諸子論兵之作屬於這一階段的延續。換言之,即以“兵法”形成並占主導地位為標識的高度成熟繁榮階段。隨著整個戰爭環境發生的根本性的變化,原先反映奴隸制社會軍事禮樂文明的“軍法”、“軍禮”傳統漸漸趨於式微而代表新興勢力兵學訴求的“兵法”則蓬勃興起,成為軍事思想領域中的主導力量。

這決定了該階段兵學的基本特徵是軍事思想擺脫“軍禮”的束縛,對過去那種“鳴鼓而戰”的堂堂之陣戰法予以了堅決的否定,確立了“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的基本原則,更準確地體現了軍事鬥爭的自身規律和特點。對此,東漢班因也曾有過洗練而準確的揭示:“自春秋至於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並作”(《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序》)。

四是以《六韜》、《管子》成書為顯著標志的綜合融會、全面總結階段。在戰國中晚期,中國古典兵學的發展又出現了一次新的飛躍,呈現出嶄新的特點,這就是當時的兵書戰策充分汲取諸子百家的政治倫理學說,並開始進人兼融綜合的階段。考察《六韜》、《管子》等典籍後可以獲得這樣的認識,即學術綜合傾向在其身上表現得十分顯著,兵學本身不再侷限於單純的“軍法”或“兵法”,而是大量汲取了儒、墨、道、法的政治倫理觀念,呈現出政治主導軍事的時代特色。

換言之。講求軍事理論體系構築上的完備性、系統綜合性,凸顯當時會政治思潮對兵書的廣泛滲透和高度規範,乃是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徵。

先秦軍事思想的發展脈絡有哪些?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特點是什麼?

3樓:痴吃居室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時期。這個時期,成周勢力衰弱,僅成為名義上的“共主”,“禮崩樂壞”,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各諸候國間相互攻伐,戰爭次數增加,戰爭規模增大。

在戰爭的土壤中,誕生了不少傑出的將領,兵家成為當時“諸子百家”中重要一派。在戰爭經驗的基礎上,不少軍事家著書立說,於是出現了《孫子兵法》《尉繚子》、《六韜》等著名兵書。

春秋戰國的軍事思想,有了較大的發展,基本跳出了天命觀的桎梏,已經能較為理智地去對待戰爭。因此這一階段的軍事思想較夏、商、西周時期相比,顯得較為深刻。“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標誌著戰爭在人們心目已成為一個特殊的領域,戰爭的勝利某種程度上往往取決於人的智謀的運用。

秦漢至清代前期

秦漢至清代前期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分為兩下階段:

第一階段自秦漢至五代時期。秦始皇會元前221年統一中國,隨之有封建社會中的“漢唐盛世”,政治、經濟、文化及戰爭的發展,使軍事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提高。這一階段中,多兵種大規模大集團配合作戰,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相結合,謀略與決策,以及作戰指揮藝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但是,由於秦始皇對兵書的或毀或禁,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之不準民間收藏兵書,兵家地位下降,兵書數量下降。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兵書主要有:漢初的《黃石公三略》,唐代時期的《李衛公問對》《太白陰經》等。

第二階段為北宋至清代前期。

北宋初期,軍事技術有了重大發展,火藥、指南針開始用於戰爭,加之戰爭的頻繁發生,促進了戰略戰術的發展。北宋總結古今兵法,編纂了中國第一部兵書彙編《武經總要》。宋神宗元豐年間,又將《孫子》、《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李衛公問對》彙編為《武經七書》,對以後的軍事學和戰爭實踐都有較大的影響。

從明代至清代前期,一方面出現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的消極防禦作戰思想;另一方面從實踐中總結出了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如明代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茅元儀編纂的軍事百科全書性的著作《武備志》。但由於清代作戰方式仍偏重騎兵作戰方式,對火兵器沒有予以充分的創新和發展,作戰能力孱弱,無法與西方的船堅炮利相抗衡。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了近代軍事思想時期。

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那幾個階段,有何特點

國體即國家的性質.經歷 原始社會性質的,奴隸社會性質的,封建社會性質的 1.春秋和戰國 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奴隸社會瓦解,封建制度確立 國家由 走向統一。經濟上鐵器 牛耕使用,生產力質的飛躍 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向封建土地國有制轉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發展。民族關係上民族交流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哪四個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過程 四個時期 1 初步形成階段 夏 商 西周 2 基本成熟階段 春秋 戰國 3 完善發展階段 秦至隋唐五代 4 自成體系階段 宋到明清 八 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形成過程 1 產生階段 1840 1860 民族獨立求解放求生存的時期 ...

明代軍事思想的作用和影響有哪些,明代軍事思想的特點有哪些?

易書科技 與以往軍事思想相比,明代軍事思想有如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1 儒家思想更加突出。明代的軍事家無一不是儒家。一生征戰近50年的俞大猷被稱為 儒將 在軍事思想上貢獻頗大的戚繼光 私淑陽明,大闡良知,胸中澄徹如冰壺秋月,坐鎮雅俗有懦者氣象 戚少保年譜耆編 卷1 明代軍事思想在某些方面與其說是兵家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