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怎麼畫,他們核外電子排布有什麼規律

時間 2022-04-03 05:10:10

1樓:欣萌爸

1號和2號是氫和氦,它們只有一層電子,所以只需在圓圈外面畫一段斷開的圓弧並在圓弧中間寫上1或者2.

3到10號,圓圈外有2層電子第一層是2個,寫上2即可,第二層只需拿原子序列號減去2的數寫在第二層弧線上,如3號原子第二層即為1,依次類推。

11到18好,圓圈外有三層電子,第一層是2個,寫上2即可,第二層上是8個,寫上8.最後一層,拿原子序列號減去10即可。如11號原子,第三層即為1.

一般的字典(或者化學書)後面都有的,可以去看看

2樓:起點

最外層電子同族的相等 同週期的逐個增加

1-18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怎麼畫,他們核外電子排布有什麼規律

3樓:甲國英善巳

呈週期性的變化規律

1-2號元素,只有乙個電子層,所以在第1週期,最外層電子數遞增3-10,2個電子層,所以在第2週期,最外層電子數從1遞增至811-18,3個電子層,所以在第3週期,最外層電子數從1遞增至8

1-18號元素原子結構的核外電子排布有何規律(注意它們最外層電子數有何變化)

4樓:秘蕾盧醜

最外層電數呈週期性變化:

----h至he,最外層電子數由1個增到2個.

----li到ne,最外層電子數由1個增到8個.

----na到ar,最外層電子數由1個增到8個.

5樓:夙秋英鹿君

呈週期性的變化規律

1-2號元素,只有乙個

電子層,所以在第1週期,

最外層電子數

遞增3-10,2個電子層,所以在第2週期,最外層電子數從1遞增至811-18,3個電子層,所以在第3週期,最外層電子數從1遞增至8

1。從1到18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他們核外電子排布又什麼規 律?拜託了各位 謝謝

6樓:發現

:鉀納氨 硝酸鹽全可溶 鹽酸鹽除氯化銀難容外其餘均可溶 硫酸鹽除硫酸鈣微溶其餘均可溶 碳酸鹽除碳酸鈣碳酸鋇難容外其餘均可溶

寫出核外電子排布規律,1-18號電子結構示意圖

7樓:匿名使用者

1號和2號是氫和氦,它們只有一層電子,所以只需在圓圈外面畫一段斷開的圓弧並在圓弧中間寫上1或者2.

3到10號,圓圈外有2層電子第一層是2個,寫上2即可,第二層只需拿原子序列號減去2的數寫在第二層弧線上,如3號原子第二層即為1,依次類推。

11到18好,圓圈外有三層電子,第一層是2個,寫上2即可,第二層上是8個,寫上8.最後一層,拿原子序列號減去10即可。如11號原子,第三層即為1.

一般的字典(或者化學書)後面都有的,可以去看看

8樓:圖騰不殤

一二三四五六七

k l m n o p q

1.第一層電子數不超過2個

2.每層電子數不超過2n2個

3.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如果第一層是最外層,那麼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2個)

4.電子盡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電子層內(k→q即為能量低→高)

1—18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規律

9樓:秦水芮羅

解析:我們對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是很容易畫出的,根據電子層數不同分組排列也是容易做到的,不容易確定的主要是兩種元素:氫和氦,氫可以放在鋰的上邊(最外層電子數相同),也可以放在氟的上邊(得乙個電子就可以達到穩定結構);氦可以放在鈹的上邊(最外層電子數相同),也可以放在氖的上邊(都是已經達到穩定結構的元素),所以1—18號元素有四種排布方式。

在這四種方式中,「氫放在鋰的上邊,氦放在氖的上邊」的排布方式最為合理,原因是:氫雖然可以形成h + 和h - 兩種形式的離子,但是h + 比h - 常見和穩定,氫更類似於鋰、鈉等元素,並且使排列也有一定的對稱性,所以氫放在鋰的上邊更合理;元素是否達到穩定結構對其性質影響很大,氦的性質與氖非常相似,而與鈹、鎂卻相差很遠,所以氦放在氖的上邊更合理。在選出的最佳排列方式中,通過核外電子排布的電子層數和最外層電子數兩個方面總結原子結構的變化規律。

根據「電子層數相同時,質子數越多,原子核對外層電子的吸引力越強」這一規律可以分析出原子半徑的變化規律。元素的主要化合價的變化規律可以通過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的變化規律推出。元素的性質與元素原子核對外層電子的吸引力有直接關係,而後者又取決於電子層數和質子數。

答案: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依次為: (1)據電子層數相同的元素排成行,最外層電子數相等的元素排成列可以得到a方式;he的最外層電子數雖然都是2,與be、mg相同,但意義卻不一樣,第一層上填充2個電子已經達到了穩定結構,而其他層上填充2個電子就都沒有達到穩定結構,這樣即可以得到d方式;h也有類似於f和cl的結構,即得到乙個電子就可以達到穩定結構,這樣就可以得到b方式或者c方式。

a方式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b方式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c方式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d方式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2)通過四種方式的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對比,可知he已經達到穩定結構,應該與同樣達到穩定結構的ne和ar處於同一列;因為h + 比h - 既常見又穩定,h更類似於li、na等元素,並且使排列也有一定的對稱性,所以h放在li的上邊更合理;所以d方式是最合理的。 (3)隨著元素原子序數(即質子數)的遞增,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具體說應該是最外層電子的排布)呈現週期性變化。 (4)電子層數相同時,隨著元素原子序數的遞增,質子數增加,原子核對外層電子的吸引力增強,電子有向中心收縮的趨勢,原子半徑減小(稀有氣體元素除外)。

不考慮稀有氣體元素,當具有某電子層數的最後一種元素過渡到下一種元素時,電子層數增加了一層而質子數隻增加了2,這時原子半徑會突然增大,而後再逐漸減小,所以元素原子半徑隨著元素原子序數的遞增也是呈週期性變化的。 (5)元素的最高正價一般就是最外層電子全部失去或者全部向其他原子偏移所造成的結果,元素的負價就是達到最外層穩定結構(2個或者8個)還需要得到或者偏移進來的電子數。元素最高正價一般就等於最外層電子數,負價一般等於8(或2)減去最高正價,所以元素主要化合價隨著元素原子序數的遞增也是呈週期性變化的。

(6)類似於對原子半徑遞變規律的分析,元素的得電子能力和失電子能力隨著元素原子序數的遞增也是呈週期性變化的。

如圖是元素週期表中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觀察圖,**下列問題:(1)核外電子是______排布的.

10樓:王倩

(1)核外電子是排布的.第一層電子數不超過2個;第二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

(2)週期數═.原子的電子層數,同一週期的元素,①原子的電子層數相同;②從左到右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逐漸遞增;③每週期開頭的是金屬型別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屬型別的元素,結尾的是稀有氣體型別的元素.

(3)族數═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同族元素,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相同;②元素的化學性質相似;③從上到下原子的電子層數逐漸遞增.

(4)元素種類

舉 例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

得失電子的趨勢

元素的化學性質

①金屬元素

na、mg、al

一般少於4個

失電子不穩定

②非金屬元素

o、cl、s、p

一般多於或等於4個

得電子不穩定

③稀有氣體元素

he、ne、ar

8個電子(he為2個)

一般不得失電子

比較穩定

(5)最外層為8個電子(只有1個電子層時2個)的結構稱為穩定結構.在化學反應中,元素的原子通過得或失電子形成相對穩定結構.

結論: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其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特別是最外層電子的數目有密切的關係.即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

故答案為:(1)分層;  2;8;8;(2)原子的電子層數; ①原子的電子層數; ②從左到右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③金屬;非金屬;稀有氣體;

(3)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②元素的化學性質;③從上到下原子的電子層數;

(4)①一般少於4個;失電子;不穩定;  ②一般多於或等於4個;得電子;不穩定;③8個電子(he為2個);一般不得失電子;比較穩定;

(5)8;2;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最外層電子的數目;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

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11樓:粘羽倪驥

第一層最多兩個,第二第三的為八個.畫乙個圈做原子核,裡面用+數字表示質子.用弧線表示電子層.按我說的去排布.

原子序數11 17元素的符號和原子結構示意圖如圖,請結合圖回

東方玉花弘胭 1 原子序數 核電荷數 核內質子數,故原子序數為15的原子屬於磷元素 其原子核外最外層有5個電子 2 原子序數為11的原子是鈉原子,其最外層電子數為1,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1個電子而形成帶1個單位正電荷的鈉離子,其離子符號為 na 原子序數是12的元素是鎂元素,鎂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2,...

原子結構的概念,原子結構的一個概念

湖南銀光 電子層結構相同時核電荷數越大,離子半徑就越小吧.電子層結構相同,指的具有2或2,8或2,8,8結構時,核電荷數越大,核對外層電子的吸引力越強,所以應該是離子半徑越小的.同主族時,離子的電子結構不同呀,一定會多一層電子,所以離子半徑是依次增大的.1 為什麼核對外層電子的吸引力越強,所以應該是...

對原子結構演變的認識,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湯姆生 盧瑟福和波爾等提出的模型的過程 (1)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是利用

手機使用者 19世紀初,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他認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實心球體 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發現了電子,1904年提出 葡萄乾麵包式 的原子結構模型 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 湯姆生的學生 提出了帶核的原子結構模型 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波爾 盧瑟福的學生 引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