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興」這一修辭手法的作用?用法

時間 2021-10-14 23:32:30

1樓:北菲亢申

1.文學創作中的兩種手法。比是比喻,興為寄託。

比、興兩法在我國詩歌創作中源遠流長,從《詩經》起就已開始運用。儒家詩論把比興列為風、賦、比、興、雅、頌「六義」的兩種。鄭玄說:

「比」是「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是見今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見《周禮·春官宗伯·大師》注)。把比興與美刺聯絡起來加以解釋。

古時比興之法多用在舊體詩詞和民歌中,一般文學作品中極少運用或不用。「比」與「興」是我國古代詩歌常用的技巧。除詩歌外,現代散文、**等也常用比興手法。

所謂「比」,按照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實就是比喻。它通過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寫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動、具體。所謂「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詩用形象思維,離不開比興兩法。因此,比與興構成了詩的兩種技巧。

2.指創作詩歌。

宋王安石

《甘露歌》詞:「盡日含毫難比興,都無色可並。」

清顧炎武

《與人書》:「起八代之衰,而樹千秋之業,非明公其誰與歸!當不僅流連比興,傳播藝林,為斯文之盛事矣。

」所謂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賦」,是鋪陳的意思,對事物直接陳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1.文學創作中的兩種手法。比是比喻,興為寄託。

比、興兩法在我國詩歌創作中源遠流長,從《詩經》起就已開始運用。儒家詩論把比興列為風、賦、比、興、雅、頌「六義」的兩種。鄭玄說:

「比」是「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是見今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見《周禮·春官宗伯·大師》注)。把比興與美刺聯絡起來加以解釋。

古時比興之法多用在舊體詩詞和民歌中,一般文學作品中極少運用或不用。「比」與「興」是我國古代詩歌常用的技巧。除詩歌外,現代散文、**等也常用比興手法。

所謂「比」,按照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實就是比喻。它通過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寫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動、具體。所謂「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詩用形象思維,離不開比興兩法。因此,比與興構成了詩的兩種技巧。

2.指創作詩歌。

宋王安石

《甘露歌》詞:「盡日含毫難比興,都無色可並。」

清顧炎武

《與人書》:「起八代之衰,而樹千秋之業,非明公其誰與歸!當不僅流連比興,傳播藝林,為斯文之盛事矣。

」所謂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賦」,是鋪陳的意思,對事物直接陳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興」,就是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是詩歌創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至深至遠的影響

2樓:本起雲運鵑

比喻象徵: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

3樓:侍佑平桓環

比興不是完全一樣的,比是比喻,這個好理解.興是以此物興他物,舉個例子就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前兩句和要表達的主題沒有十分必然的聯絡,只是用這個意象來"興起"真正要說的東西,詩經裡很常見.經典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前兩句也是這個用法.

4樓:秒懂百科

比興句:使用了比興手法的詩句

比興手法的作用?

5樓:vivi青峰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比較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徵,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

有的詩是個別地方採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

「比興」本來包含「比」和「興」兩種修辭手法,但人們談論古典詩歌和民歌時常「比興」連及,當以「興」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時即指「起興」一法。由於「起興」具有引發、聯想等作用,故常置於篇章的開頭。《詩經·衛風·氓》兩章的開頭即用了興的手法: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詩經·魏風·伐檀》內容是諷刺統治者不勞而食的,詩的每段開頭都以砍伐檀樹起興。

漢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象,創造出纏綿悱惻的情調,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統攝全篇的作用。

給個最佳答案啦~~~

6樓:柯玉

「比」就是比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比」與「興」常常連用。

「比」、「興」既是創作修辭方法,也是思維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學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倫理功能。「興」具有更多的藝術因素而超越了出倫理的範疇,它直接連線了萬物與人類自我,而在自我與自然之間,也存在著「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兩種觀照。

什麼是比興手法?有什麼作用?

7樓:匿名使用者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

說白了就是詩歌中用於比喻和抒情的手法

8樓:人仰馬翻vv逸大

比興專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的哈

介紹比興修辭手法

9樓:森海和你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比較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徵。

在寫作中採用比興手法的作品後代有很多,如《孔雀東南飛》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孔雀朝著東南方向飛去,每飛五里便是一陣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激發讀者想象,不由得人不從美禽戀偶聯想到夫妻分離,這樣就給全詩籠罩上一種悲劇氣氛,起了統攝全詩、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有的詩是個別地方採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

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集,其中賦、比興是其中的寫作手法。

比興手法最早出現於《詩經》。《關雎》首章就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的句子。

以河洲上和鳴的鳥興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間多少有一些意義、氣氛上的關聯處,又接近於比。

10樓:匿名使用者

一、比興。「比興」是乙個含義豐富而又歧義頗多的概念。西漢毛亨所謂「興」,包括兩種情況。

乙個意義是指「發端」作用。《毛詩訓詁傳》說「興,起也。」就是由物象引發情思的作用,物象與情思不一定由內容上的聯絡,有時僅是音韻上的聯絡。

《毛傳》所說的「興」,還有另一意義,是指一種複雜而隱晦的比喻。朱熹在《詩集傳》中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淺顯而準確地解釋了比興的含義。

「比」便是通過模擬聯想或反正聯想,引進比喻客體,「寫物以附意」;「興」則是「觸物以起情」,「它物」為詩歌所描寫的景物,而這種景物必然蘊涵著詩人觸物所起的情。「興」是一種比「比」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手法。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其中大多數作品是用比興的寫法開頭的。其中《周南·關雎》一詩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這是一首愛情詩,詩歌欲寫所思之「女」,先以雎鳩起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兩句既是興,又是比,雎鳩天性溫順,可比淑女之嫻靜;雎鳩乃「河洲」常見之鳥,可使人聯想起常來河邊採荇之女;「關關」乃雎鳩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可見,詩歌之起興本身就具有聯想、託寓、象徵等作用,這本身就給詩歌的理解帶來很大的空間。

「比興」本來包含「比」和「興」兩種修辭手法,但人們談論古典詩歌和民歌時常「比興」連及,當以「興」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時即指「起興」一法。由於「起興」具有引發、聯想等作用,故常置於篇章的開頭。《詩經·衛風·氓》兩章的開頭即用了興的手法: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詩經·魏風·伐檀》內容是諷刺統治者不勞而食的,詩的每段開頭都以砍伐檀樹起興。

漢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象,創造出纏綿悱惻的情調,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統攝全篇的作用。

11樓:你好同學

中國古代對於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它是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最早的記載見於《周禮·春官》:

「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後來,《毛詩序》又將「六詩」稱之為「六義」: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對此解釋說:

「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

」今人普遍認為「風、雅、頌」是關於《詩經》內容的分類;「賦、比、興」則是指它的表現方法。

「賦、比、興」之說提出後,從漢代開始兩千多年來,歷代都有許多學者進行研究和論述,但在具體的認識和解說上,一直存在著各種分歧意見,眾說不一。

漢代對賦、比、興的解釋 漢代解釋「賦、比、興」最具有代表性,對後世產生了較大影響的是鄭眾和鄭玄兩家。鄭眾說:「比者,比方於物……興者,託事於物。

」(《毛詩正義》引)他把「比興」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聯絡起來,認為「比」是修辭學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興」是「起也」,即託諸「草木鳥獸以見意」的一種手法。論述雖較簡單,但總的說,是抓住了「比興」這一藝術思維和表現手法的特點的。鄭玄的解釋則不同,他認為:

「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

」(《毛詩正義》引)這裡,除了講「賦」的特點是表現手法上的鋪陳其事,比較符合實際外,其他的解釋則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聯絡起來,這就把一定的表現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體的特徵,不免牽強附會。《毛傳》、《鄭箋》中對於《詩經》的解釋,常常在徑情直遂的詩歌中,離開藝術形象去尋求有關君臣父子的「微言大義」,例如把愛情詩《關雎》說成表現「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等,和這種對於「賦、比、興」的穿鑿曲解,是有直接關係的。所以後來孔穎達就不同意鄭玄把「比興」分屬「美刺」的說法,指出:

「其實美刺俱有比興者也。」(《毛詩正義》不過,鄭玄把「比興」提到美刺諷諭的高度來看待,對唐代陳子昂、白居易等所標舉的「美刺比興」說,是有啟迪作用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論述 魏晉南北朝時期,論述「賦、比、興」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摯虞、劉勰和鍾嶸。摯虞繼承了鄭眾的觀點,認為:「賦者,敷陳之稱也;比者,喻類之言也;興者,有感之辭也。

」(《藝文類聚》卷五十六)他並且對漢賦的不「以情義為主」而「以事形為本」、極盡閎奢巨麗之能事,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賦」的表現手法在漢賦的創作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和發展,以致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體,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當一部分漢賦專門去鋪採□文地描摹宮室之美、田獵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義的思想內容。摯虞對漢賦的批評是切中其弊的。

由於漢賦中大量運用了比喻性的辭藻,容易使人誤認為「賦」與「比」有較密切的聯絡,和「興」似乎無關,所以劉勰在談到漢賦時,稱其「日用乎比,月忘乎興,習小而棄大」,結果是「比體雲構」,「興義銷亡」(《文心雕龍·比興》)。實際上這裡所說的「比」是「賦」中之「比」。由於這一原因,同時也由於中國古代抒情詩遠比敘事詩發達,所以人們有時略「賦」而標舉「比興」,以「比興」概括詩的「三義」。

劉勰對「比興」的論述,曾受到《毛傳》和《鄭箋》牽強附會說詩的影響,如他說過「《關雎》有別,故后妃方德;『屍鳩』(指《召南·鵲巢》貞一,故夫人象義」(《文心雕龍·比興》)等等。但他同時又繼承了鄭眾的見解,並作了進一步的發揮,認為:「比者,附也;興者,起也。

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認為「比」的要求是「寫物以附意,□言以切事」。

這就概括了「比興」作為藝術思維和表現手法的特點。他還指出「詩人比興,觸物圓覽」。即認為「比興」的思維和手法必須建立在對外部事物觀察、感觸的基礎之上。

這些意見,都是很可取的。

劉勰之後,鍾嶸對「賦、比、興」的論述,有了更多的新內容。他說:「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

」強調「興」的特點是「文已盡而意有餘」,應該有詩味或「滋味」(《詩品序》),從而把藝術的特殊的感人作用與藝術的思維表現特點聯絡起來,這是乙個明顯的進步和對傳統的突破。正是由於這壞悖

什麼是鋪排的手法,“鋪排”這一修辭手法的作用?用法?

司空精 鋪排是鋪陳 排比的簡稱。在古代民歌中運用得極為普遍。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 事態現象 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 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 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 氣氛和情緒。孔雀東南飛 中有三處運用了鋪排...

比喻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有什麼好處!

噠妹 比喻 比喻的特點 比喻就是 打比方 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應由三部分組成,即本體 被比喻的事物 喻體 作比方的事物 和比喻詞 比喻關係的標誌 構成比喻的關鍵 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不能成立。3 語文基礎運用 正確運...

誇張的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誇張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哎吖小 一 表達效果 鮮明地表達作者對事物的情感和態度,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語言生動性。二 誇張的種類 1 擴大誇張。故意把事物說的 大 多 高 深 強 等的誇張形式。例如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2 縮小誇張。故意把客觀事實說的 小 少 低 淺 弱 等的誇張手法。例如 烏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