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是指哪個地方, 華夏 指的是什麼

時間 2021-05-02 06:43:06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和漢族的古稱,較多見的是分稱「華」和「夏」,「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後,又稱諸夏。古人將華夏與蠻夷或裔對稱,以文化和族類作為區分的標準。

遠古時期中國境內分布許多氏族部落。距今

四、五千年時西北部的黃帝打敗九黎和炎帝,進入中原。黃帝及其後代堯、舜、禹統一融合了苗、黎、夷、蠻等許多氏族部落,與炎帝、夷族組成了聯盟,在黃河中游兩岸繁衍。

西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的夏族、商族、周族和其他部落長期相處,逐漸形成華夏族。華夏族何時形成,說者不一,從原始社會、商朝中期、西周中期、東周初期、春秋時期、直至戰國中後期,前後相距達

一、二千年。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不斷相互兼併,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加強了華夏族與其他各族的密切聯絡。氐、羌、巴、蜀、滇、僰、濮、苗、越等族有的融合於華夏,有的在相互同化中逐步發展成為新的族體。

西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了以華夏為主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漢朝華夏族不斷吸收其他民族成分,人口繁衍,逐漸以漢族代替了諸夏、華夏等舊稱。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書經》曰:「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

《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可見,古人是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

「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國民,也是有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也可代指漢族,如:明朝葉盛《水東日記·喜信和勇》:

「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郁達夫 《滿江紅·閩於山戚繼光祠題壁》詞:

「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華夏」也指華夏族所居住的我國中原地區,後復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我國的古稱。《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華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黃河中上游的黃帝族和炎帝族,後來這兩部落的聯盟在戰勝蚩尤後進入中原。華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統治。隨後有了我國歷史上第乙個朝代夏朝。簡稱「夏」。

2樓:啦噶啦哈

華夏是指中國,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周王朝的自稱 ,以區別與周王朝敵對的四方部落(四夷)。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出自四岳之後的姜戎子駒支說:

"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華夏起源於華胥,伏羲的母親即為華胥氏。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

3樓:手機使用者

華夏指的是中國,由於中國這個名字是新中國成立時改稱的,歷史上並沒有叫中國的國家,在史書上華夏中的夏是神州大地上由大禹及其子孫建立的第乙個國家:夏朝,之後是商朝。所以說華夏指的具中國!

4樓:威威視覺時代

華夏指中原漢人地區,少數民族不算。周朝出土的竹卷上就有中國

5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任何記載說明華指什麼,中國歷史上也從未有過華朝。但夏朝是確實存在過的,而且此朝極有可能是吐火羅人的朝代,因為西方稱吐火羅人為tocharian, 而中國歷史上稱吐火羅人為大夏人,這和西方tocharian的讀音不謀而合。如果非要說華代表什麼,那麼只能挖掘夏之前是否有乙個與華有關的部落或朝代曾經存在過。

不過,有一點說不過去: 距夏商周不是很遠的奏朝並不是白種人,這一點可以用秦兵馬俑的相貌來證明。

"華夏"指的是什麼?

6樓:

華夏:古代中國的別稱。

1、華夏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華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

2、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夏」最初僅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稱,至漢代以後成為漢族的別稱,始帶有民族概念。

3、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覆,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7樓:匿名使用者

華夏 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乙個朝代是夏朝。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西元前547年):

「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

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華,是為「章服之美」也,

夏,是為「禮儀之大」也。

華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黃帝和炎帝,後由於合併融合,蠻,夷,戎,狄等民族相繼融入華夏族,構成後來漢族的主體,

漢族由漢王朝而得名,此前稱華夏族,所以漢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體是華夏族,這就是中國之所以稱為華夏的原由。

補充解釋:

原指我國中原地區,後復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我國的古稱。《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 羽 威震華夏, 曹公 議徙 許都 以避其銳。」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喜信和勇》:

「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郁達夫 《滿江紅·閩於山戚繼光祠題壁》詞:

「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8樓:匿名使用者

華夏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代《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書經》曰:「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

《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可見,古人是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

「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國民,也是有漢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也可代指漢族,如: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喜信和勇》:

「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郁達夫 《滿江紅·閩於山戚繼光祠題壁》詞:

「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華夏」也指華夏族所居住的我國中原地區,後復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我國的古稱。《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 羽威震華夏, 曹公 議徙 許都 以避其銳」。

華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黃河中上游的黃帝族和炎帝族,後來這兩部落的聯盟在戰勝蚩尤後進入中原。華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統治。

隨後有了我國歷史上第乙個朝代是夏朝。簡稱「夏」。

9樓:匿名使用者

源於遠古的光明崇拜,華為光,夏為盛。後來各朝代都附會了很多其他的意思,分朝代吧

10樓:匿名使用者

華夏文明自然指的是我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了,華夏兒女當然也是指我中華兒女了,也就是中國人了,呵呵

11樓:匿名使用者

原指神州大地,現指中國。

12樓:

華,本源是划,劃分,布局的意思.

夏,是指**.

中國的文字,有乙個重要的特性,就是形意字.

意,有各種人可識別的方法.

音可以互相勾通,是人的本性,它可以被人們的生活習慣所扭曲,它是現實生活的表達與傳承,這就可以方,好多不同地方的民族的土話,都是這種意思,都表達出一種現實生活的存在與不同.

但是,音在符號表達中,它可以加密一些資訊,也就是說,這個資訊,可以表達人們的情緒或者其它的一些意思在裡面,在古今天的表達之中,比如李白,這樣的乙個猥瑣的馬屁精詩人,它就是這樣的乙個善於表達這種資訊的人,放眼於現在,它就好比是一種資訊加密的方式.

中國的文字變化,也是有這種意思的.

華與夏的表達,是音意與符號暗藏的資訊所共同表達出來的.

就好比英文本母的低維度與中國的漢字的高維度一樣,它們都是哲學反映現實,然後集合喻通變化之後總結出的適於人性應用的東西.

簡體字與繁體字:

華夏與華夏,這個字眼,明確的表達出了一些資訊.

總之呢,它到底指的是什麼,這就需要更多的研究歷史也當下.

13樓:呂屹

地名,民族稱號,文化概念。

華夏五千年指的是哪五千年,華夏五千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傳說的五千年曆史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 實際上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就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其代表就是陝西西安半坡文化 長江流域的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樣古老,7000年前那裡的人們已經會用大型木構件建築房屋。大約4000多年前,發生了一些部落戰爭。黃帝是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

華夏大地上最早稱霸四方的是三皇大帝,三皇指的是和而玉帝指的是

三皇是指 神農氏 就是嘗百草的那個神農 燧人氏 鑽木取火的 伏羲氏 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 五帝是指 黃帝 顓頊帝 帝嚳帝 堯帝 舜帝 三皇分為上三皇 中三皇 下三皇三個時期,每個時期的三皇又分為天皇 地皇 人皇。上三皇中的天皇指的道家三清之一的元始天尊,地皇是靈寶天尊,人皇道德天尊。中...

古代的潞安州,具體是指今天的哪個地方

潞安州當時稱為潞安府,其轄區相當於今天的山西省長治市的襄垣 黎城 潞城 屯留 長子 平順 壺關 長治縣 長治市區和郊區,治所為長治市區。長治,古稱上黨 潞州 潞安府等。長治 原為潞安府府治所在縣名,得名於明嘉靖八年 1529年 取長治久安之意。長治地處晉東南,晉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於由太行山太岳山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