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16

時間 2025-07-19 21:10:16

讀書筆記《心理學與生活》

1樓:星恩文化

弗洛伊德最先提出有關無意識力量的理論,他主張某些意識經驗—創傷性記憶和禁忌的慾望—如此具有威脅性,以至於某些特殊的心裡過程將它們一直排除在意識之外。

弗洛伊德相信這些不被接受的想法和動機的壓抑—排除在意識之外—與這些想法聯絡在一起的強烈情感仍然存在並影響著行為。

無意識時相對於有意識而言的,就像有些東西深深的刻在我們的靈魂深處,無法剝離。最近很多有關原生家庭、校園霸凌等等發生在童年時期的案例,在這些故事裡有太多的疤痕無法**,即便是很多年很多年以後,甚至是已經被遺忘的記憶,都有著無法剝離的影響和「控制」。

為什麼長途旅行時會體驗到時差?

時差的發生是因為內部生理節律與正常的時間環境不協調。

我們的內心與這個世界的統一是我們生存的需要,當兩者無法達到一致時,就會出現意識的偏差和身體的不適。

《心理學與生活》第6章閱讀隨感

2樓:剛陽文化

終於來到我喜歡的詞:意前罩識,這一章了。

開篇,對於意識的定義,就讓我產生了極大的共鳴。意識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對外部世界的覺知;第二層是對第一層的覺知;第三層是對自我的覺知,也就是對「自己正在覺知前面二層」的覺知。

覺察環境,再覺察在環境中的「我」,這不就是我經常在做的事嘛?很久很久以前(大概是2019年)時,曾發過一條朋友圈,問:「經常能從他人的經驗中聯想到自己,也經常推己及人去理解他人,這算不算自我意識很高的一種表現?,現在看來,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對於意識,還有許多有意思的內容,比如:

1. 非意識過程。每天的呼吸、心跳、血壓,即使沒有意識,這些內容也無時無刻不在調節著。當然,我們可以通過將注意力放在凳虧呼吸上,達到運動、放鬆、冥想。的目的。

2. 前意識記憶。個人棗悔神的理解就是根本不需要思考和回憶就能記住的內容——你的名字、家住**。

3. 未被注意的資訊,這個定義立馬讓我聯想到一些偶像劇男女主重逢的橋段:一條熙熙攘攘的大馬路上(有無數多的資訊在上演),但是男女主的眼神里只有彼此。

4. 無意識。不能用意識來解釋的行為,差不多就是無意識的啦——你走路是先邁左腿還是先邁右腿、從家到公司的路怎麼走啊、每天通勤的地鐵站怎麼換乘、吃飯時先把飯菜送往口腔左邊還是右邊。

雖然無意識通常被認為不需要思考,但是研究已經證明,它依然會影響我們的判斷。

3. 清醒的夢境。曾有一段時間,連續地夢魘和死亡有關的一切。

有一次,同樣的夢魘再次上演,我在睡夢中竟然還留有乙個意識,一遍遍告訴自己:這可怕的場景是個夢,不是真的,你快點醒來。

對這一章殘留的問題:

1. 如果有機會,真的好想體驗被催眠呀?因為書上說:催眠是一種深度的放鬆,還可以緩解疼痛。

2. 共識效度是個啥?還沒理解透徹。

《心理學與生活》作者到底是誰,《心理學與生活》主要講的是什麼呀?

子諭曰 理查德 格里格和菲利普 津巴多。理查德 格里格 richard j.gerrig 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獲 lex hixon 社會科學領域傑出教師獎。在認知心理學研究領域有專長,是美國心理學會實驗心理學分會的會員。從 心理學與生活 這部經典教科書第14版修訂時開始,格里格成為該書...

我很不開心,因為我去到了別的城市生活讀書,(那不是寄宿學校靠,我是住在寄宿家庭裡)那裡的同學總是無

她們為什麼無視你呢?你感覺?新到一個地方是要適應一陣的,你要試著融入啊,加油 其實你就是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了,沒有朋友。渴望朋友。以後會好的。不要著急,不要難過。不拍做不到,就拍想不到。你已經想到了,好事。不過,也需要你主動地和被人相處,相談。比如,主動地誇讚,你的帽子很漂亮呀,你今天的膚色,氣色很好...

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怎麼樣,《社會心理學》與《心理學與生活》那個更適合初學者?

是一本優秀的 經典的心理學教科書,不僅在美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的心理學界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是心理學基礎教材中第一品牌書 被美國ets 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 推薦為gre 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 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的 普通心理學 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