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智慧
1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莊子的智慧》一一一摘自《莊子》
原文:故日,夫恬惔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質也。故日,聖人休焉,休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惔矣。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故日,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日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
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閉握橡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惔,乃合天德。
故日,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心之失。故心不憂樂,惔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於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惔之至也。無所於逆,粹之至也。
譯文:所以說,恬淡、寂寞、虛無、無為,這是天地的根本和道德的最高境界。所以聖人就休心在這一境界裡,休心於這一境界就能平夷安穩,安穩便得恬淡。
安穩恬淡,則憂患不能進入內心,邪氣不能侵襲機體,於是德行完整而精神不虧損。
所以說,聖人活著時順應自然而行,死去時與萬物融化;靜處時能與陰氣同寧寂,運動時能與陽氣同波流。不做幸福的先導,也不為禍患的起始。有所感然後有所應,有所迫然有所動,不得已而後興起。
拋卻智巧偽詐,遵循自然常理。所以沒有天然之災害,沒有外物的牽累,沒有人的非議,沒有鬼的責難。沒有思慮,也沒有預謀。
閃亮但不耀眼,信實但不期約。他們睡著不做夢,醒來不憂愁;生時如浮游,死時如休息。他們心神純粹,魂靈不疲。
虛無恬淡,方合乎自然的德行。
所以說,悲哀和歡樂是背離德行的邪僻,喜悅和憤怒是違反大道的過錯,好惡則是心的失誤。所以說內心無憂無樂轎旁,是德行的極致;持守專一,是靜的極致;不與外物相牴觸,是虛的極致;不與外物交往,是皮指淡的極致;不與任何事物相違逆,是純粹的極致。
莊子與慧子的智慧
2樓:機器
通過演繹對話的方式讀《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讀完之後通過兩個主問題來理解莊子和惠子的不一樣。莊子和惠子誰贏了?通過這次辯論,泥能看出莊子和惠子有什麼不一樣?
這樣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他們所追求的東西完全不一樣。我們通過《北冥有魚》的學習,知道莊子對名利是看得極為淡泊的,但是惠子卻非常看重於名利。有乙個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
這樣的兩個人,可以成為知己嗎?
可以,引出莊子過惠子墓的故事。
通過莊子和惠子的交往,你認為真正的知己應該是怎樣的?
可以產生思想的碰撞,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敢於否定對方的觀點。相互促進。
本襲或課的目標:
1.弄懂文章意思,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進行。大概15分鐘。
2.體會辯論的智慧,通過問題」你覺得莊子和惠子誰贏了「來體會,瞭解辯論時的反問、以退為進、藉助別人邏輯等思維。
3.體會莊子和惠子的不同思想和友情。你更贊同誰的觀點?
結合文章分析。贊同莊子的,其即時贊同一種生活態度,這種充滿了浪漫、充滿了想象的生活態度讓莊子帶著情感看待世間萬物。因為莊子時快樂的,所以莊子眼中的魚兒也是快樂的,這樣的態度會讓生活充滿了情趣。
惠子時完全理性的態度,他極具邏輯思維,用客觀冷靜的視角看待世界舉悶。在惠子眼中,魚就是魚,沒有人的情感,沒有快樂悲傷,它只是自然界的一種客觀存在而已。這樣的態度可以讓我們保持冷靜和清醒,不讓主觀感受影響我們的判斷。
4.體會莊子和惠子的友情。通過閱讀莊子和惠子的其他兩個故事,體會他們之間的友情。
真正的友情是可以超越年齡、超越價值觀的,真正的友情會讓兩個人彼此真實,顯露出真實的自己,彼此成就和促進,有思維的碰撞,有觀點拍答伍的分歧,但是真情會越辯越深。
莊子的觀點
3樓:杜瑞
莊子把「道」的自然觀推及到社會生活及人性人格上,突出之處有以下幾點:
其一:莊子從「萬物一府,死生同狀」、「道通為一」的認識出發,主張萬物平等、物論平等,因而否定人類的自我中心與個人的自我中心,提倡摒除成見,揚棄我執,順應自然。
其二:莊子在老子有關無與有、小與大、短與長、柔與剛、弱與強等等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對應與相互轉化關係的認識基礎上,突出事物之間的共同性以及相異性的相互轉化,建立了「相對論」的認識論。他認為除了產生萬事萬物的「道」是絕對不變的存在外,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存在的,「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出於是,是亦因彼」,也包括人的思想觀念,「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其三:表達了莊子對無限精神自由的嚮往與追求。這一精神是莊子思想的核心,體現了人類最崇高的理想。
莊子認為,乙個人只有破除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在利益面前「無已」,在事業面前「無功」,在榮譽面前「無名」,才可能「秉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走上自由之路。
其四:《莊子》書中也反映了一些生活中的辯證認識,其中描述最多,表現最為充分的,是關於「無用之用」的命題。這一命題的論述,例證視角廣泛,內容豐富,既包含「善於大用」、「物盡其用」的思想,又含有「有失必有得」 和「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的理念。
莊子和老子的主要區別是什麼,老子與莊子的區別
向日葵之傷 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 道德經 又稱 老子 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
《莊子》一則代表了莊子的什麼思想
飛喵某 莊子 一則中的 逍遙遊 為莊子哲學總綱,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真正的 逍遙遊 的境界,是要達到無己 無功 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忘卻物我才能領會的到。全文展現莊子思想的境界與理想,其中 逍遙 原是聯綿詞,但也有學者將 逍遙 解釋為 消 搖 也就是消解 消融的意...
《莊子》中的「在宥」是什麼意思,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莊子 在宥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郭象注 宥使自在則治,治之則亂也。成玄英疏 宥,寬也。在,自在也 寓言 雲,聞諸賢聖任物自在寬宥,即天下清謐。後因以 在宥 指任物自在,無為而化。多用以讚美帝王的 仁政 德化 在宥 指任物自在,無為而化,多用以讚美帝王的 仁政 德化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1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