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信曦之
奶奶離開我已有整整缺羨咐28年了,逝世時享年84歲,那年我將近而立之年,也是剛從鄉里調到縣委工作。得知奶奶病危,我匆匆趕回老家,作為家中長孫,我和奶奶感情很深,只陪她老人家度過最後乙個夜晚,也沒和她再說上一句話,令我終生遺憾。現在,每每憶及奶奶,總是往事歷歷在目,彷彿如昨。
奶奶是個苦大仇深、品端行正的人,在萬惡的吃人舊社會,過著水深火熱牛馬不如的非人生活。
聽奶奶講,她18歲和爺爺結婚。次年,因逃荒跟隨太爺爺太奶奶及二爺二奶離鄉背井,從安徽逃到河南,最後給平輿縣雙廟鄉的一家地主當佃戶。由於生活艱難,剛結婚幾個月的新媳婦二奶奶,忍受不了飢餓的煎熬,落戶河南不久,又不辭而別落荒而逃;剩下年輕的奶奶在不知情的背景下,差一點兒被生活所迫的公公我的太爺爺賣掉,換五斗糧食吃。
還是機智的奶奶大義凜然,說服了公公放棄邪念派猜留了下來,奶奶到處逃荒要飯熬過艱難歲月。以後十多年一家人也是在地主的剝削下耕種幾畝薄地,長年處於飢寒交迫、衣不遮體、窮困潦倒、度日如年的生活狀態。
最難過的是1942年前後,河南遭水旱蝗湯加瘟疫施虐,千里赤地,兵荒馬亂。這一年,42歲的伏純爺爺、二位太爺太奶及5歲的小叔都相繼病死餓死,只剩下14歲老實巴交的大伯、8歲骨瘦如柴的父親和遺腹子姑姑,孤兒寡母4人相依為命,千斤重擔一下子壓到了奶奶瘦削的雙肩上。奶奶不愧是偉大而執拗堅強的女性,面對伯父要外出躲壯丁、惡人要千方百計欺辱和生活的極度困難,家裡地裡,裡裡外外,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她以自己的柔弱之軀硬是撐起了這個家。
但也受盡了生活上的百般折磨,以至於她被逼氣的得上了陣發性精神病,俗稱瘋病。這種病一犯,奶奶就口吐白沫,雙目圓瞪,像瘋子般地邊快走邊拖長腔唱唸數落,一氣能瘋走十多里。一直到上世紀我記事時的。
六、七十年代,她幾年還犯一次,最後十年才痊癒。每次犯病我都害怕,由此可知,我父親姑姑大伯他們一遇到那樣的情形,只能在後面緊緊跟隨,生怕她有危險,且誰的話她也不聽不進去,更沒錢**,真是走投無路萬般無奈啊!瘋病過後,奶奶也很後悔,可憐幾個孩子無依無靠,舉目無親,又以自己的方式更加疼愛,像這樣的日子一直熬到家鄉解放。
奶奶是個勤勞能幹、耿直厚道的人,在政治上翻了身的新社會,過著艱苦樸素節衣縮食的生活。
2樓:陽光文學城
范進和孔乙己同時讀書人,乙個到晚年終於中舉而發瘋,另一毀核個始終沒有進學,潦倒而死。他們都熱衷於功名,迂者悔腐可笑,麻木不仁,可悲纖嫌掘可笑。
孔乙己與范進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是什麼
3樓:yiyuanyi譯元
共同點:《孔乙己》、《范進中舉》這兩篇課文無論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還是在主題的映現上都具有相似性,孔乙己和范進都是被科舉制度的怪圈拖累、扼殺的讀書人的典型形象。都是舊社會的知識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讀書人,都是不會營生的犧牲品。
他們都是悲劇人物,他們都是社會悲劇的產兒。他們的可悲在於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脫離了本我,失去了自我。後來者戒!
不同點:兩個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乙個是落魄的童生,乙個是瘋癲的舉人;乙個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成為人們鬨笑的物件,乙個享受榮華富貴,成了高高在上的老爺。
1、 清高和自卑的比較。
孔乙己雖然未曾進學,卻頗有幾分清高,喜歡孤芳自賞。同時,他還固守「君子固窮」的道德理念。而范進卻懦弱猥瑣,甘受屈辱,自卑自賤。
他懼怕胡屠夫,無端遭受辱罵,卻連連說道:「岳父見教的是」.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確地認清自己,把自己的缺點當作寶貝,並固守不變,最終造成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而范進則只記住了八股文章,並鑽入了牛角尖中,在自卑自賤中苟喘,成為人們批判的物件,腐儒的代名詞。
2、 迂腐和圓滑的對比。
孔乙己是迂腐的,這主要表現在他的話語之中。孔乙己的語言是很有特色的,動輒「之乎者也」.孔乙己抱著過時的陳腐的觀念不放,生活在乙個激昂不安卻已前進的社會里,難免不會顯出他的迂腐可笑。
孔乙己已成為乙個典型的抱殘守缺的形象。與之相對的范進卻表現出了圓滑的性格,范進的這一性格特點主要表現在與張鄉紳的交往中。
3、 善良和虛偽的對比。
孔乙己雖然有諸多缺點,然而這個人的性格卻有善良的一面。分茴香豆給孩子,教小夥計寫字也是出於真心實意。范進在胡屠夫受銀假作謙讓。
4、 自我安慰和脆弱神經的對比。
孔乙己沒有正確認識自己;范進中舉後失心瘋。
5、《孔乙己》一文傾向於對國民劣根性和社會的冷漠的批判。而《范進中舉》則側重於批判罪惡的封建科舉制度。
4樓:辛旺
相同點:1、人物形象 兩人都是封建時代的讀書人,都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同處於窮困潦倒的地位,都不會營生,脆弱無力。
2、社會環境 兩人生活的社會環境都是人與人之間關係冷漠,欺貧愛富,趨炎附勢。
3、寫作方法 通過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描寫刻畫人物。通過社會環境的描寫表現**的主題。
不同點:從人物形象上看,寫孔乙己側重寫他的自身思想意識和社會地位的矛盾,通過幾個場面及他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來完成。寫范進則側重寫他中舉前後的變化,通過他的瘋和周圍人的變化完成的。
從行文上看,《孔乙己》寫了「笑」,笑得悲涼,批判中見同情。《范進中舉》雖字面少見「笑」字,但卻處處可笑,充滿著嘲諷,批判。
從主人公的結局上看,乙個悲慘,乙個富貴,沒爬上去和爬上去終究不是一回事,揭示科舉制度的罪惡和實質。
5樓:你扶我過欄杆
相同點:
1、都是相信「書中自由**屋」的人。
2、都是不得志的書生。
3、都是中年人。
4、都是喜歡吃零嘴的人。
5、都是喜歡「辯證思考」的人。
6、哦,超過五條了啊?
不同點:1、乙個是單名,乙個是雙名。乙個姓孔乙個姓範。
2、孔乙己懂得適應環境和外在變化,范進不懂,所以孔很娛人自娛,范進只好發瘋了。
3、孔乙己失意的時候仍然喜歡喝酒,范進只喜歡吃肉。所以,范進又瘋了。
4、孔乙己後來不去考了,范進還要堅持去考,所以,他還是瘋了。
5 、哦,也夠三條了呀。。。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和孔乙己有什麼共同點 不同點
6樓:匿名使用者
范進和孔乙己,同為熱衷功名的知識分子,都被封建科舉制度坑害頗深~作者都揭露的吃人的科舉制度~和世態炎涼的悲慘社會風氣~而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之中兼有清高傲氣,偷竊懶惰的惡習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而范進顯得猥瑣懦弱兼具圓滑世故。在范進的臉譜上,可貼一「醜」字;孔乙己的靈魂深處,滲透出幾縷「悲」。兩位作家,都奮筆抨擊黑暗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
吳敬梓的筆觸鞭撻了科舉制度的弊害和知識分子的精神墮落;作為新文化運動主將的魯迅,則將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社會末期的整個病態社會。吳敬梓用誇張變形的筆法,藝術地再現了生活中的假醜惡,讀來酣暢淋漓;魯迅運用令人歎服的白描手法,對病態社會的根源,作了毫不留情的解剖,讀來沉鬱含蓄。
孔乙己和范進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7樓:匿名使用者
相同點是他們都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且「不思悔改」,不同點是孔乙己結局悲慘,而范進最終中舉。
8樓:網友
共同點:都是讀書人、熱衷功名、迂腐可笑。
范進和孔乙己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9樓:籍秀英斂春
相同之處都是揭露科舉罪惡的。不同之處是《范進中舉》是以科舉使人狂迷來諷刺其罪惡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舉吃人來揭露其罪惡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態,意義更深刻。
10樓:校秀愛伊綢
孔乙己和范進都熱衷於科舉制度。
但是孔乙己沒有考上,所以處以窮困潦倒的狀態,范進卻飛黃騰達。
孔乙己為人還是很善良的,范進為人圓滑,趨炎附勢。
有和孔乙己一樣的人嗎?有請分析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11樓:籃球架下的狂想
范進。共同點:兩人都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同處於窮困潦倒的地位。
不同點::①兩人的命運和結局不一樣,孔乙己直到臨死「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范進卻叩開了功名富貴的大門。②兩人性格不完全相同:
孔乙己麻木不仁、迂腐不堪、自命清高、好喝懶做,卻又誠懇善良;而范進則顯得懦弱無能而又圓滑世故。范進這個人物,完全可以用「醜」來標籤,而孔乙己的身上則透露出幾縷「悲」。③作者對待他們的態度不同,魯迅對孔乙己是同情,可憐他,吳敬梓對范進是諷刺。
西湖漫筆與綠有什麼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一 相同之處 都是寫綠色,都寫出了綠的豐富和範圍廣,讓人感受到綠的旺盛和活力。二 不同之處 1 描寫手法不同 綠 沒寫具體的綠色景象,但想象更為豐富。西湖漫筆 通過具體景物來描寫綠,描寫細膩。2 著重點不同 綠 突出了 綠 的生機和豐富。西湖漫筆 描寫了不同自然景色的綠各不相同,著重表現了 綠 的不...
狼和人有什麼相似的特點
騎著蝸牛當房車 狼性 狡猾,險惡。人性 人本性善,人有感情。人與狼共同特點 狡猾的犯罪分子,奸商。狼性,有一種野性在裡面,也可謂之曰凶性,單個的狼在與獵人對峙時,其凶悍的眼神連最好的獵人都會害怕。姜戎 狼圖騰 裡介紹說他養過一隻小狼,可是它根本不會領人類的情,你給它吃的,它不會悠閒的吃,如果發現附近...
貔貅和麒麟有什麼不同,貔貅和麒麟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不同?因為那壓根就是兩種動物。貔貅,又名辟邪,天祿,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其狀如獅。龍頭,虎身,麟腳,獅尾,肋生雙翅 這也是其特徵之一 性兇猛,所以古時用來比喻驍勇的軍隊和用來鎮邪 因口大無肛,貪財喜水,只進不出,又被用來招財 而麒麟,龍頭,鹿角,虎背,蟒鱗,牛尾,無翅 這點和貔貅不同 是上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