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是理藏於心麼,「心即理」的意思是什麼?

時間 2025-05-31 10:45:22

1樓:匿名使用者

心即理是中國傳統哲學流派心學的重要命題,由宋代哲學家陸九淵提出,明代王陽明完善了這一哲學命題。

「心即理」的意思是什麼?

2樓:隱承德銀洽

心即理」的意思是「心」陵租早就是「理」,型猜即「本心」就是「天理」,人的本性和天賦的道德原則同實同質,沒有區別。

這個觀點是南宋的陸九淵提出的,他認為人天生就具有道德原則,能夠區分善惡是非,並應該努力發掘內心的力量,去追求真理和智慧。他認為,人們應該返璞歸真,通過內心的反省和思考,迴歸本心,認識自己的本質和天賦的道德原則,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這種思想在後來的明朝哲學家王陽明那裡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學說,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們應該通過內心的反省和思考,發掘並加強這種本善尺雀的本質,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心即理是什麼意思?

3樓:酥餅說史

心即理的指的是物我合一,就是說身、心、意、知、物是渾然一體的,不能獨立存在。知行合一是認知和實踐統一,知便是行。致良知則是指通過療救人心來拯救社會。

心和理,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心指宇宙,理指宇宙規律。它們是共生的關係,心之所達,理隨心至。心無法離開理而存在,而理離開了心,便無所依託。

知行合一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為。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而是內有良知則外有良行,如果沒有致良知,就不會實際的善行。

心即理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王陽明(1472——1528),字伯安,號陽明,名守仁,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寧波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心學的集大成者。曾築室於故鄉紹興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

陽明心學有三大核心命題:心即理、知行合。

一、致良知。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宋代哲學家陸九淵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

王陽明在陸九淵的思信弊想上,提出了「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的理念。

所謂心即理,王陽明認為「心的本體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們所苦苦追求的聖槐雀人之道,就是宇宙間最高的「天道」。正所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

心即理也,可以說是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

深層解析:王陽明當年在貴州龍場悟道,他所頓悟的「道」,是「吾心之道」。

也就是說,我們每乙個人都具有一顆「本心」,這一本心實際上就是我們生命的本原。

我們之所以具有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能通過人的六種感覺:眼、耳、鼻滑明族、舌、身、意去認識世界,去分辨善惡,去做出各種是非判斷和複雜推理,就在於我們具有這樣乙個「本心」。

所以說,聖人之道原本就存於每個人心中,心外無理,故不必向心外去求什麼,「吾心即道」。求理於吾心,就是「聖人之道」。

心即理也是什麼意思

5樓:網友

按現代的理解,心即理有幾種理解方式:

a,心即理其實是一種藝術創作與審美的心理活動--移情,即「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心賦予花鳥意義感情;即「一剪寒梅傲立枝頭」,是心中的崇高道德感賦予梅花高潔的形象。

b,從宇宙全息論角度講,宇宙萬物之理與內心感悟到的理都是全息宇宙的投影,內心之所以能感知萬物得出理,是因為心本就是宇宙一物,每一物都是全息的,所以,我心即萬物,我心原本就內蘊萬物之理,所以,心既是理。

c,從認識論與「王陽明知行合一」角度理解,心本鏡,只要剋制私慾,用「良知」勤擦拭,心就會如明亮之鏡,在行的過程中會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呈現出事物之中的理,舉中西醫為例,中西醫理論皆是以人體為物件而構建的不同理論體系,西醫理論是創西醫學派的人的心賦予人體的一種理,而中醫理論是創中醫學派的人的心賦予人體的一種理,從這個角度講,理論都是人心賦予物體的,全面一些說就是「一物對多心,多心賦多理,導致一物對多理,可見物之理皆由心賦,即心既理」

估計王陽明本人的願意應該是a與c的雜糅。

需知道心即理在認識論上的積極歷史意義:心即理強調了人自身在工作生活中「心得體會」的重要性,它認為不必一味讀聖賢之書,苦思冥想聖賢之意,只需認真過好自己生活反思自己生活就好,聖賢之理本就在我心中,通過自我反思心得,自會明瞭聖賢之理,這是一種唯物論的認識觀,這種觀點再與知行合一相結合,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經驗主義」,當然,一味心即理,不讀聖賢之書,也是片面的。

6樓:喻夜桖

1,心是人生之本。

2,心是天賦予人的道德觀念,是「仁」「義」「禮」「智」四端的萌芽,3,心是宇宙之本源,萬物之理無不是吾心感悟,《陸九淵集》卷十二)而這「有憾於天地」、「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因為「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

同上,卷一)一切人的心只是一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聖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有一聖賢,其心亦只如此。」(同上,卷三五)一切物的理只是一理,「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同上,卷三四)所以說「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有理,心即理也」。陸九淵在此所講的「理」,主要是指仁、義、禮、智這些封建道德準則,而其所講的「心」也主要是指人的道德意識。

陸九淵稱這種「心」為「本心」。「惻隱,仁之端也;羞惡,義之端也;辭讓,禮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

同上,卷三 因而「心即理」主要也就是說道德準則與人的道德意識是一致的,人先天地知道什麼是善的,什麼是惡的,什麼是應當,什麼是不應當,知道怎樣調節自己的行為。

怎樣做到心腎相交?對心腎相交的理解

由於生活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失眠以及睡眠障礙,不僅僅成了老年人的專利,也變成了年輕人的一大困擾。謝謝 感覺寫得挺好。對心腎相交的理解 心腎相交是中醫的乙個重要觀念,心腎相交是健康的,心腎不交就會生病。心在五行為火,腎在五行為水,火的本性是向上的,水的本性是向下,火向上,水向下,兩者背道而馳,分道揚鑣...

理一心不亂就遵守了無所住而生其心麼?無所住生心是真如中生心嗎

不知道自己理一心不亂,就是應緣接物,無所住生心。一落真如處,不是無所住生心。無所住的時候那個心。是的。淨空法師 善導大師給我們講的,念佛的人最後一念你看他用的是什麼心,如果用的是真心,真心他這一念是理念,理念的功德不得了,理念跟自性圓滿相應,就有那麼高成就。我們回頭想一想,六祖壇經 裡面所說的,惠能...

我喜歡的人最近心很煩,不想理人,我問她怎麼了,她確不想說,我該怎麼做

黃小yi話財經 其實最好可以自己主動一點吧,但是如果真的就是不理你的話,說明需要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因為別人也是很忙的,所以才會沒有什麼時間去陪著你的 馬梓開博士 你多關心她,多愛護她就是了。心裡面很想念她,可又不想打擾她,因為她最近我找她她都不想理,該怎麼做? 好姑娘多的是 何必苦苦單戀著 別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