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流層 大氣 比重,大氣的對流層和平流層各有什麼特點?

時間 2025-05-30 19:40:09

大氣的對流層和平流層各有什麼特點?

1樓:小林愛數碼

1、對流層特點: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空氣對流運動顯著,天氣現象複雜多變。集中了大氣質量的四分之三和幾乎全部的水汽、雜質,厚度隨緯度變化而變化。

低緯厚度約17~18千公尺;中緯厚度約10~12千公尺;高緯。

厚度約8~9千公尺。

2、平流層。

特點: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公升,有大量吸收紫外線。

的臭氧層,高度為自對流層頂至50~55千公尺。

在對流層中,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壓力怎麼變化?

2樓:夏末秋至

1、對流層。

集中了大氣質量的四分之三和幾乎全部的水汽、雜質,厚度隨緯度變化而變化,低緯厚度約17~18千公尺;中緯厚度約10~12千公尺;高緯厚度約8~9千公尺。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空氣對流運動顯著,天氣現象複雜多變。

2、平流層。

有大量吸收紫外線的臭氧層,高度為自對流層頂至50~55千公尺,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公升,大氣以平流運動為主,天氣晴朗,有利於高空飛行。

3、高層大氣。

有自平流層頂至2000~3000千公尺高空。空氣密度很小。氣壓很低。高空有電離層。有利於無線電通訊。

3樓:袁駒

在對流的流程當中,我知道隨著高度的增加的話確實是不一樣的,但是大氣壓力的變化有所不同,反正大氣變化壓力越大對流層的高度就會變薄。

4樓:網友

高度越高,應該是壓力越小。

對流層平流層大氣層的密度變化趨勢是

5樓:那青梅花

從下到上,密度先減小到平流層密度幾乎不變。

大氣層的對流層高度範圍是多少??

6樓:惠企百科

它的高度因緯度而不同,在低緯度地區平均高度為17~18千公尺,在中緯度地區平均為10~12千公尺,極地平均為8~9千公尺。

例如:我國北京地區,對流層的高度約為11千公尺,廣州地區對流層的高度增加到約16千公尺,而在東北地區則下降到10千公尺。並且夏季高於冬季。

甚至同一地區同一天,對流層的高度也會隨早、中、晚的變化而變化。

對流層從地球表面開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對流層頂,橘侍凳即平流層的起點為止。在高緯度的地區,因為地表的摩擦力會影響氣流,形成了乙個平均厚2千公尺的行星邊界層。

對流層高度

7樓:小軒喜歡教育

對流層高度在低緯度地區平均高度為17~18公里,在中緯度地區平均為10~12公里,極地平均為8~9公里。

並且夏季高於冬季。對流層位於大氣的最低層,集中了約75%的大氣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其下界與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隨地理緯度和季節而變化。

對流層中,氣掘歲扮溫隨高度公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公升100公尺,對流層氣溫約降低。

氣溫隨高度公升高而降低是由於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熱源是地面長波輻射,離地面越高,受熱越少,氣溫就越低。

但在一定條件下,對流層中也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上公升的現象,稱之為「逆溫現象」。

逆溫為可分輻射逆溫、湍流逆溫、平流逆溫、下沉逆溫、鋒面逆溫。逆溫層的存在,造成區域性大氣上熱下冷。

對流層分層:

下層又稱擾動層或摩擦層。判灶其範圍一般是自地面到2公里高度。隨季節和晝夜的不同,下層的範圍也有一些變動,一般是夏季高於冬季,白天高於夜間。

在這層裡氣流受地面的摩擦作用的影響較大,湍流交換作用特別強盛,通常,隨著高度的增加,風速增大,風向偏轉。

這層受地面熱力作用的影響,氣溫亦有明顯的日變化。由於本層的水汽、塵粒含量較多,因而,低雲、霧、浮塵等出現頻繁。

中層的底界在摩擦層頂,上層高度約為6公里。它受地面影響比摩擦層小得多,氣流狀況基本上可表徵整個對流層空氣運動的趨勢。大氣中的雲和降水大都產生在這一層內。

上層的範圍是從6公里高度伸展到對流層雀唯的頂部。這一層受地面的影響更小,氣溫常年都在0℃以下,水汽含量較少,各種雲都由冰晶和過冷水滴組成。

在中緯度和熱帶地區,這一層中常出現風速等於或大於28公尺/秒的強風帶,即所謂的急流。

「對流層」是怎麼回事?

空氣有規則的公升降運動,稱為對流。當暖而輕的空氣上公升時,周圍冷而重的空氣便下降來補充,上下層空氣互相混合,熱量也就隨之得到交換。對流運動愈強,向上輸送的熱量就愈多,達到的高度也就愈高,甚至能使熱量傳遞到對流層頂。一般在夏季晴朗的白天,對流運動強烈,成為對流層中熱量交換的方式。由於受地表影響較大,氣...

風雲雨雪雷電發生在對流層是對的嗎

木子先森咽 詩風 依.夜風雨聲花落知少 孟浩 春曉 貳.風勁角弓鳴軍獵渭城 王維 觀獵 三.林暗草驚風軍夜引弓 盧綸 塞曲 四.野火燒盡春風吹 自居易 賦古原草送別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 劉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 陸.隨風潛入夜滑物細聲 杜甫 春夜喜雨 漆.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王勃 送杜少府任蜀州 ...

臭氧比氧氣重,為什麼絕大多數臭氧都在對流層之上

對流層之下對形成臭氧,沒有足夠的環境。氧分子到達了足夠照射強度的高度 平流層高度 再發生一系列反應生成臭氧的。因而就算臭氧下沉,也會和氧原子反應生成氧分子 即臭氧的消解,而上公升的氧分子會再度變成臭氧。因為臭氧的密度沒有空氣大,而且有其他因素在吸引臭氧。臭氧形成有兩個因素 太陽紫外輻射和氧分子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