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過後驚顏的盡是什么意思,三軍過後盡開顏的盡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2-09-19 18:55:04

1樓:愛福音戰士

盡,即都。三軍聚集在一起都開心啦

2樓:匿名使用者

「全部盡情」

沒有什麼具體意思 詩歌是一種意會的東西 不能死扣

3樓:林奕爽

意思是全部 3軍過後全部的軍人都笑開了花

三軍過後盡開顏的盡開顏是什麼意思

4樓:果果和糰子

盡開顏的意思是紅軍的長征到達目的地了,他們取得了勝利,所以個個都笑逐顏開。

三軍過後盡開顏出自***《七律·長征》。

七律·長征

【作者】*** 【朝代】現代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譯文: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5樓:林澗丶細雨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更讓紅軍戰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過了岷山,心情豁然開朗,個個笑逐顏開,表現了紅軍歷盡艱難險阻,取得長征勝利的喜悅心情.

6樓:茹小喵的夫君

每個人都喜笑顏開

就是說每個人都很高興

三軍過後盡開顏的盡開顏是啥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1、更讓紅軍戰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過了岷山,心情豁然開朗,個個笑逐顏開,表現了紅軍歷盡艱難險阻,取得長征勝利的喜悅心情.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昇華了詩旨.

「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度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愁4 .

「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8樓:中國人

長征勝利以後紅軍都非常開心

三軍過後盡開顏的盡和顏的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哦 是《長征》那首詩的吧

意思是 紅軍過了岷山,心情豁然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沒有錯滴,我查過了

10樓:0田奕凌

盡,全。顏,臉

《七律 長征》

三軍過後盡開顏裡三軍是什麼意思?

11樓:妙筆生花的芊芊

三軍: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

一、原文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二、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給人溫暖的感受。

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三、出處

***《七律·長征》

12樓:頭暈家

這個應該是***思想著三軍結合到一塊兒時的那種喜悅心情,而不是三隻軍隊真的結合那種心情

13樓:匿名使用者

「三軍」是軍隊的通稱,在這裡的正確解釋應該是:「泛指紅軍隊伍」.

ps:以前有人將「三軍」解釋為中國工農紅軍第

一、二、四方面軍,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毛偉人率領的紅一方面軍大部(陝甘支隊)越過岷山的時間是2023年9月,他寫這首《七律.

長征》的時間是2023年10月.而這時還在岷山之南的松潘草地及其以南的紅四方面軍,不僅沒有北上越過岷山,反而正在南下川康藏族聚居區;其二是,紅二方面軍的成立是2023年7月5日,這個時間比毛偉人寫這首詩的時間晚了九個月,他顯然不可能把沒出現的事情也寫進詩裡.

「三軍過後盡開顏」中的「三軍」指哪三軍?「盡」是什麼意思?

14樓:風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九冊小學語文課本第十九課《長征》一詩,現在通用的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第九冊)是這樣解釋的:「『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第

一、二、四方面軍(當年沒有編建紅三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此後,人民教育出版社與東北朝鮮民族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的《語文第九冊教案》也沿用了這一說法,至於街上**的五花八門的各種學生參考用書更是直接抄襲這一說法。

這一說法欠妥,主要理由有二:其一是***率領的紅一方面軍大部(陝甘支隊)越過岷山的時間是2023年9月,***寫這首詩的時間是2023年10月,而這時還在岷山之南的松潘草地及其以南的紅四方面軍,不僅沒有北上越過岷山,反而正在南下川康藏族聚居區;其二是,紅二方面軍的成立是2023年7月5日,這個時間比***寫這首詩的時間晚了九個月,***顯然不可能把沒出現的事情寫進詩裡。

「三軍」這個詞的正確解釋應該是:「泛指紅軍隊伍」。因為《長征》一詩是***寫的古體詩,在古文中,「三軍」有四種意思,這在《辭源》中有詳細的解釋和例文,而《辭源》中四個義項的第二項即是:

「軍隊的通稱」.

「盡」的意思是都,全的意思。

15樓:匿名使用者

***詩裡指的是:

紅1方面軍

紅2方面軍

紅4方面軍~

「盡」是「都」的意思

【三軍】1. 周 制,諸侯大國三軍。中軍最尊,上軍次之,下軍又次之。

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

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2.軍隊的通稱。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漢書·灌夫傳》:

「 魏其 言 灌夫 父死事,身荷戟馳不測之 吳 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 唐 章孝標 《淮南李相公紳席上賦春雪》詩:「朱門到曉難盈尺,盡是三軍喜氣消。

」《說唐》第一回:「〔 晉王 〕將宮內之物,給賞三軍,班師回朝。」 *** 《長征》詩:

「更喜 岷山 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3.古代指步、車、騎三軍。

《六韜·戰車》:「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三軍同名而異用。」今亦稱海、陸、空軍為三軍。

4.三圍。《管子·參患》:

「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 陶鴻慶 《讀諸子札記·管子二》:「『軍』之本義為『圍』,後世遂為師旅之通名……『三軍當一戰』者,言三圍當一戰也。

」提起"三軍",現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陸、海、空三軍。實際上在中華文化中"三軍"的說法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而且與現代陸、海、空三軍實質意義也相去甚遠。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隨著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后軍所代替。

到了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誌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就是軍。軍的編制,歷代沿襲,但人數多少不一樣。漢代實行5人一伍,2伍為火,5火為隊,2 隊為官,2官為曲,2曲為部,2部為校,2校為裨,2 裨為軍的編制。

今天,前軍、中軍、後軍編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現代的陸、海、空三軍所替代。

三軍過後盡開顏的三軍是什麼意思?

16樓:傑答答

三軍,在古代指前軍、中軍、後軍,是古代行兵佈陣的軍隊編制,沿用下來指整個部隊,這裡指整個紅軍部隊。

17樓:芳華

「『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第

一、二、四方面軍(當年沒有編建紅三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

18樓:小月

這裡的三軍特指軍隊人數特別多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什麼意思

19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更讓紅軍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翻過了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出自:***《七律·長征》

原詩:七律·長征

近現代:***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釋義: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裡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腳下滾動的泥丸。

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著兩岸高聳入雲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讓紅軍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翻過了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2023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儲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一路上,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乙個省,於2023年10月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五千餘裡,是人類史上乙個偉大的事件。

《七律·長征》是詩歌創作史上不朽的傑作。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昇華了詩旨。

「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渡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籌。「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在他的作品中,不做歷史名人的崇拜者,讚美當代英雄,是因為他站在歷史發展的最高點,運用的是最新的唯物史觀,這就使他的評古具有前人所沒有的大「氣」,這一特點就是帝王詩人曹操和以氣魄巨集大而著稱的蘇軾也無法望其項背。

***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在詩詞中熱情地謳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讚美為實現理想而進行的壯麗的鬥爭。

三軍只的是那三軍,三軍是指哪三軍

提起 三軍 現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陸 海 空三軍。實際上在中華文化中 三軍 的說法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而且與現代陸 海 空三軍實質意義也相去甚遠。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 上軍 下軍 楚國稱中軍 左軍 右軍 齊國 魯國和吳國都稱上 中 下三軍。三軍各設將 佐等軍銜,而...

統領三軍的三軍是那三軍,古代所說的“統領三軍”的三軍指的是什麼意思

玩轉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 上軍 下軍 楚國稱中軍 左軍 右軍 齊國 魯國和吳國都稱上 中 下三軍。三軍各設將 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隨著時代演進,上 下 中軍漸漸被前軍 中軍 後軍所代替。到了唐 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

三軍過後盡開顏 指的是哪三軍 哪次會師

三軍過後盡開顏 的 三軍 作者自注 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簡介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七律 長征 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