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伯夷是何人也,伯夷是乙個什麼人物

時間 2022-07-17 18:45:05

1樓:醜碧春

伯夷(生卒年不詳),子姓墨胎氏,名允,字公信。是商紂王末期亞微的長子。

叔齊(生卒年不詳),子姓墨胎氏,名致,字公達。是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七任國王亞微的第三子。著名商朝遺老伯夷和第八任孤竹國國王亞憑的三弟。

叔齊是亞微內定的王位繼承人,但由於有悖於傳統嫡長子繼承的倫理,叔齊不忍心與伯夷爭奪王位,後伯夷和叔齊雙雙出走,離開了孤竹國,在西部的周地部落中養老,與周文王姬昌關係良好。

後周武王姬發受天命討伐紂王,伯夷和叔齊由於世沐殷恩,意圖勸阻武王伐紂的計畫。但周武王決心已定,不久周滅亡商朝。

兩人由於世沐殷恩決定不食周粟,以表明對殷商的忠心,最終隱居在原殷商荒蕪之地首陽山(河南省洛陽市東30公里偃師境內),以樹皮,野菜為食,最終飢餓而死。

伯夷和叔齊由於不食周粟的高風亮節,後被認為是懷念故國的典範,也變成了後來改朝換代後忠於前朝的遺老遺少的代名詞。

2樓:匿名使用者

看這裡

論語中一則:冉有曰:「夫子為衛軍乎?」 子貢答應問孔子,問的卻是「伯夷叔齊何人也」 為什麼子貢要拐彎

3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論語集注】:「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況其君乎?故子貢不斥衛君,而以夷、齊為問。

夫子告之如此,則其不為衛君可知矣。蓋伯夷以父命為尊,叔齊以天倫為重,其遜國也,皆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既而各得其志焉,則視棄其國猶敝蹝爾,何怨之有?若衛輒之據國拒父而惟恐失之,其不可同年而語明矣。」

伯夷是乙個什麼人物?

4樓:言之午

伯夷是乙個著強列的正義感,能保持高尚情操的知識分子形象,雖然不免有些迂腐,行為過於偏執,但能不為利誘,不為名惑,保持獨立人格的精神。可以說是當時的乙個高士。

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為也。」

5樓:匿名使用者

翻譯:說:「古代的賢人啊。」問:「怨恨嗎?」說:「求仁而得到仁,又何來怨恨?」出來,說:「夫子不幫衛君啊。」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

「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古之賢人也。」曰:

「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為也。」

解:冉有問:「夫子會幫衛國國君嗎?

」子貢說:「嗯,我將去問他。」進去,問:

「伯夷、叔齊是怎樣的人啊?」說:「古代的賢人啊。

」問:「怨恨嗎?」說:

「求仁而得到仁,又何來怨恨?」出來,說:「夫子不幫衛君啊。

」讀:讀這一章,首先要大概地了解一下當時衛國的形勢。

衛國在國君輒即位後,他的父親還在與他爭奪王位,而當時孔子恰在衛國,所以冉有有這一問,但他又不便直接詢問孔子,因此在私下向子貢詢問。

可巧的是這樣的事又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的讓位形成了對照。因此子貢便拿伯夷、叔齊的事來向孔子探詢,而孔子的回答,讓子貢明確了夫子的立場,所以子貢非常肯定地對冉有說:「夫子是不會幫衛君的啊。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孔子對事情的判斷基本上是基於「仁」與「禮」,對合禮,合仁的事就去行之,否則就反對。

對於重大的事情,孔子的取捨完全沒有權力與利益的考慮,也就是不以自己的進退為依據,而完全考慮怎麼樣來符合這個「仁」與「禮」。

中國古代的隱士都是怎麼一回事?

6樓:匿名使用者

「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居。不仕,不在仕途,終身在鄉村為農民,或遁跡江湖經商,或居於岩穴砍柴。歷代都有無數隱居的人,皆不可稱為隱士。

隱士首先是知識分子,是「士」階層的成員之一。並不是所有居於鄉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稱為隱士,那些嚮往入仕但卻無機會無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隱士,那些沒有文化的農夫樵子細民野老也不是隱士。

只有那些能保持獨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權勢、具有超凡才德學識、並且是真正出自內心不願入仕的隱居者,才能被稱之為隱士。

7樓:匿名使用者

何謂隱士?隱士意謂 「隱居不仕的人」。所謂 「隱士」,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居;不仕,就是不做官,終身或居鄉野,或遁跡江湖。

《南史·隱逸》說隱士:「須含貞養素,文以藝業。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

」所以,中國歷史上雖然有無數隱居的人,但都不能稱之為隱士。而且一般的「士」隱居也不足以稱為「隱士」。什麼人才能算是隱士呢?

隱士首先須是「賢者」。《易》曰:「天地閉,賢人隱。

」又曰:「遁世無悶。」又曰:

「高尚其事。」隱士是「賢人隱」而不是一般人隱。簡而言之,就是有才能、有學問、能做官而不做官,也不做此努力的人,才叫「隱士」。

因而,「隱士」 不是一般的人。 在中國,最早的隱士該是伯夷和叔齊,他們的讓國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為,得到儒家的大力推崇。當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

」孔子立即回答說: 「古之賢人也。」又問:

「他們對所做的事不覺得後悔嗎?」孔子說: 「他們求仁而得仁,沒有什麼後悔的。

」後來又進一步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如今稱之,其斯之謂歟。

」原來如此,伯夷、叔齊的行為正符合儒家的價值觀。儒家認為,人生價值不在於能獲得什麼功名利祿,而在於對社會作出什麼貢獻,所重在於後世評價,這就是所謂的留名千古。所以孔子強調說:

「伯夷、叔齊 ……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賢而能若是乎!」 由此可知,隱士文化的起源,是很有反抗或不合作精神的,如伯夷、叔齊的不食周粟,還有老子李耳的青牛出關,就給人以道德高尚、志存高遠的感覺。《舊唐書·隱逸》說隱士「所高者獨行」,「所重者逃名」。

《易·蠱》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可見隱居者所重,在其人品格調的高尚,所以「隱士」又被稱為「高士」。

不同時代,隱士文化也有不同面貌,但總的來說,還是與時代環境相關連。早期隱士,有其個人追求與志趣。有的是厭惡官場,隱居後致力於文化建設;有的隱居後,仍然關心國家大事。

晉宋時,戴逵和他的兒子戴勃、戴顒 ,都是著名畫家、雕塑家、**家,他們都隱居不仕,故《歷代名畫記》稱其「一門隱遁,高風振於晉宋」。戴氏父子是大藝術家,然其傳記不列入「文苑」 與「藝術」,卻列入「隱逸」,因其 「隱」,方有「高風」。明、清時期,朝中**都「身謀而不及國」,隱士們隱於山林、隱於市、隱於朝而皆無所追求,他們的隱遁是無可奈何的。

總的來看,中國讀書人的骨子裡還是更嚮往出仕的。因為他們大都自覺有「濟世」之才——「治大國、若烹小鮮」,且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這樣, 「學而優則仕」就成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正道。

雖然如此,可是一直以來,在中國人的文化想象中,「隱」 的地位仍是要高於仕。隱是出世的,是道德上的圓滿;而仕是入世的,雖然也有濟世之功,但畢竟不那麼飄逸,難免不摻雜點世俗的欲念。

8樓:來自百花洲妙趣橫生的忍者神龜

古代的隱士都有過人之處,超凡的心態,普通老百姓是不行的,中國一部分道家典籍和詩詞還是這些隱士留下來的。比如鬼谷子,陳傳老祖。可見古代華夏大地臥虎藏龍,中國古代華夏還是很很神秘的。

雖然沒有所謂超自然的力量,但是隱士奇人還是很多的,反正是給人感覺越往古代越神秘。

9樓:匿名使用者

有一部分確實是隱士,他們想過無拘無束的生活。但是大部分的隱士都是走終南捷徑的(這是因為在古代,名士是重名節的,如果你是隱士,你就有很高的評價,而且人主也會親自求你。典型人物就是謝安這個受後世崇拜的偶像,他就是隱士上朝)

論語 叔齊伯夷

10樓: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玉皇大帝的名字是伯夷考嗎,誰知道玉皇大帝的名字,他又是如何當上玉皇大帝的

伯邑考是 封神演義 中周文王姬昌之子 誰知道玉皇大帝的名字,他又是如何當上玉皇大帝的 好像就是唐王李世民 死了以後就成玉皇大帝了 玉皇大帝的稱呼有哪些?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 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 玄穹高上玉皇大帝 玉皇赦罪大天尊 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天尊 玉帝老兒 孫悟空說的 玉皇大帝...

太史伯是個怎樣的人,太史伯的本分是什麼?

太師門是個令死不屈的人。太史伯是誰 洪小融鴨 太史伯 仲 叔 季四兄弟是齊國的太史,負責記錄歷史的人。太史伯的本分是什麼? 不曾明了 簡單的說,就是必須說真話,記錄真實的歷史。崔殺太史伯,仲,叔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史官不乏脊梁bai強硬之輩,du 比如有名的太史一家,齊zhi莊公荒淫dao無道,嫖別人...

什麼是真愛,什麼是真愛?當乙個男人真愛乙個女人時候!

真愛?到何處尋啊?這年頭真愛很少,少的可憐,少的幾乎不存在.現在的愛情都是建立在麵包的基礎上,畢竟物質決定意識 如果你願意等,你有時間等,有毅力等,也許會等到那麼乙份真愛.但那太渺茫了.現在滿大街的都是談戀愛的,都是一句乙個我愛你,一口乙個親愛的,可是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呢?也許會自己騙自己,說他 她是...